劇情簡介:
1970年代末,在西北敕勒川牧場做了小半輩子牧馬人的小學教師許靈均(朱時茂)一路風塵來到北京飯店,與30年未曾謀面的父親、旅美華僑企業家許景由(劉瓊)見面。
當年,追求個人自由的許景由無法忍受與妻子的錯誤婚姻,丟下妻兒去了美國。此次歸來,他有心帶許靈均回美國繼承事業。
交談中,許靈均不認為將自己融在集體中、時時以國家利益為重的行為是思想陳舊的表現,對於父親的舒適生活,他並不豔羨。
回顧自己幾十年來所走的道路,雖有幼年成為棄兒、青年被打成右派下放牧場的悲慘經歷,卻也數次從牧區質樸、善良的鄉民身上感受到人間溫情,而在艱難歲月中與四川苦命女李秀芝(叢珊)結為夫妻後,許靈均更是嘗到苦盡甘來的心酸與甜美。他認為,國家在好不容易邁過「文革」這個大坎之後,個人更應該同親朋一起,不離不棄地跟著她走向新生。
《牧馬人》上映於1982年,當時給國人帶來了極大震撼,觀影人數達到1.2億——這是什麼概念,當時中國大概有10億人,也就是全國12%的人都看過這部電影,今天的商業大片們簡直難以想像的高度。
這部電影催生出了那個時代很多流行語,比如「窮家富路」「沒看見你爹你媽結婚啊」「馬都想家,人也不想家」……
叢珊因此當選《中國青年報》「最喜愛的十大青年銀幕形象」,成為了無數青年男子心目中的夢中情人。時至今天,《牧馬人》仍是朱時茂和叢珊的代表作品。
電影改編自張賢亮的小說《靈與肉》,謝晉1979年拍攝《天雲山傳奇》時曾引起廣泛爭議,當他決定再次碰觸「傷痕文學」,很多人都替他捏了一把汗。
但謝晉看重的是這部作品中所蘊藏的美好向上的力量,劇中人與人即使在亂世中也依舊相互守望,彼此溫暖,許靈均和李秀芝之間這段純真的愛情被放置在特定時代所帶來的痛楚、迷茫當中,對當時的中國人具有非常重要的人性撫慰。
李秀芝對許靈均的意義,絕對不是娶到了一個善良的老婆這麼簡單,而是代表著最急迫的人性溫暖,讓他在自卑和陰鬱中活過來,知道自己還可以被接受和認同。
許靈均是右派,現在很多小朋友不懂得右派的可怕,這可是那個時代聞風喪膽的政治帽子,一輩子都不得翻身。
他自覺配不上李秀芝,咬牙說出,「我是犯了錯誤的人。」
李秀芝卻輕描淡寫,「我們以後不犯就是了。」
「我要在這勞動一輩子的。」
「一輩子有什麼不好,我陪你在這勞動。」這句話配著姑娘羞澀卻堅定的表情,比任何愛情誓言都震撼人。
無論外面世界如何變化,政治如何複雜,老百姓總是要過日子的,他們有自己衡量人的樸素的標準,你對人好,你勤力幹活,不偷奸耍滑,你能壞到哪裡去?
李秀芝的好,在於淳樸、堅韌、善良,雖然沒有多少文化,但天性卻健康完整,未受汙染。
她書只讀到了小學,沒有太多文化,卻不自卑,也不詆毀知識分子,而是虛心地跟著自己有文化的男人學文化,記日記,努力向他的生命靠攏。
許靈均的父親回國找他,老人有錢,她讚嘆,卻不羨慕,更不覬覦。她教育孩子,自己賺來的錢才是自己的。
就像老舍的媽媽告訴他,「咱們的餃子裡菜多肉少,可是最好吃!劉家和孫家的餃子必是油多肉滿,非常可口,但是我們的餃子會使我們的胃裡和心裡一齊舒服。」用自己勞動換來的果實,吃著用著是最踏實的。
她是腳踩著大地生活的人,腳下有根,心裡有魂。
這個家有她才像了一個家,許靈均這漂泊多年的孤單靈魂,終於能在她那裡停靠。
李秀芝並不是那種我們的文藝作品最喜歡塑造的聖母角色,平白犧牲自己成全一個男人,她隨亂世漂泊,卻有著最強大的生命力,一旦落下腳,生出根,就會迸發出無限的激情。
生活再窮,她也不曾失去希望,捨得下力氣,脫坯、蓋院牆,心靈手巧,養了一大群雞鴨鵝狗兔子飛鴿,當上了海陸空司令,「養什麼成什麼」,親手將生活改變。
這才是我們民族女性的真正底色。
而網友們愛的,就是她身上的這種力量感吧,不矯揉造作,也不怨天尤人,像大地母親一樣豐饒、寬容、踏實。
點擊 閱讀原文觀看全片:
https://v.qq.com/x/cover/a2piw138rjfqfb1.html?ptag=sogou.movie.free&fromvsogou=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