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訴人 堅 男 47歲
採訪人 記者 端子(duanzi20040417@163.com)
核心提示 | 18日,《同學會,有多少期待在聚會中幻滅》在「傾訴」版見報後,勾起讀者對同學會的各種回味與評議,有一位讀者參加的同學會發生在去年,帶給他的感受是美好與滋養。也許是太久沒有與同學見面,也許是他的同學會太過特殊,本期「傾訴實錄」,聽聽他難忘的同學大聚會。
是同學更是髮小
經過熱心同學無數次的醞釀、策劃,經歷長時間的訪尋、聯繫,2013年的「十一」,國營向東機械廠子弟中學83屆同學終於實現了三十周年的再聚首。這絕不是一次一般的同學聚會,我們沒有選擇在大城市的賓館酒店聚會,而是選在一個遙遠的小山溝,那是我們的成長之地。因為我們都是從託兒所、幼兒園穿開襠褲就在一個班的,然後是小學、初中、高中,始終沒有分開過,直到高中畢業。一晃30年過去了,我們也從當年風華正茂的17歲,步入中年的47歲。我們住在廠招待所,開始了整整三天的暢敘、暢遊。
我們的故事緣於上世紀60年代末國家兵工廠三線建設大潮,我們的父輩——當年的熱血青年響應號召從全國各地奔赴偏遠的伏牛山小山溝,於是有了我們記憶中忘不掉抹不去的艱辛卻美好的時光。無論我們今天身在何方,向東廠已經是我們生命歷程中不可磨滅的一頁。
在這裡,我們曾經驕傲無比地比拼過教室牆上小紅花的個數,在春天糊過「屁股簾風箏」,在夏夜的路燈下抓過蛐蛐,在秋天刨過紅薯,燒過玉米,偷過青澀的柿子,在冬天生著煤火爐子的教室裡心不在焉地聽老師講課,吃過六樓後面老冰糕房做的冰棍和廠裡分的塞滿床底的西瓜。我們還用炮彈裡的鋼珠彈過彈子,在老糧站樓上的圖書館裡借閱過凡爾納的《海底兩萬裡》,在露天電影院焦急地等待「跑片車輛」的到來。我們在附近的小河邊遊過泳抓過魚和螃蟹。在山頂探過險鑽過山洞,在廠裡好奇地看過殺豬宰羊……
因為三線的特殊性,向東廠是一個相對封閉又獨立的所在,有學校、醫院、煤廠、派出所、電廠,所以,學校的孩子既是同學更是髮小,對於83屆的我們來說,那裡珍藏著我們整整17年的記憶,滿滿的,沉甸甸的,刻骨銘心!無論現在我們身在何處,魂牽夢繞中向東廠始終都會佔有一席之地。這些共同的記憶,加上時光的沉澱,現在的我們會是什麼樣呢?我們急切地盼望著重聚,僅籌備就用了一年多時間,聯繫同學、老師,收集資料,在籌備的過程中,每個人都能感受到那種克制不住的熱望,那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深的情感。
三十年再聚首
「十一」期間,我們從四面八方匯聚到向東子弟中學的校園,闊別30年,雖然很多地方已經變了模樣,但我們依然憑著記憶認真找尋,在校生活的一件件往事,一幕幕場景,依然是那麼清晰,令人難以忘懷。操場上,是我們嬉鬧的地方,那架雙槓曾打掉過某人的牙齒;青磚紅瓦的排房雖然已經坍塌,但在我們心裡依然那麼親切。我們止不住熱淚盈眶,品嘗了生活的酸甜苦辣,經歷了世事的浮浮沉沉之後,相見依然是這般親切自然。
「大拐」、「建蛋」、「蹦子」、「大頭」我們還能叫出當年的小名,大家熱烈地擁抱、激動地握手,看著那一張張熟悉而又似乎陌生的臉龐,聽著那一聲聲熱烈而真摯的問候,心中頓生無限感慨:在這紅塵濁世之中,我們依然擁有一份質樸的同學情誼。相機、手機在不停地咔嚓,曾經熟悉的校園已經變了模樣,一別30年,我們分布在全國各地,無論從事什麼職業,回到這片生養我們的熱土,大家好像又回到了從前,像無憂無慮的孩子盡情釋放著生活的重負。
《同桌的你》、《光陰的故事》、《一樣的月光》,聚餐時,我們反覆聽的是這些歌曲,這些能表達我們心情的歌曲也對大家的情緒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來,喝!」「醉了又如何!」餐桌上,你敬我,我敬你,乾杯聲、嬉鬧聲連成一片,這時的我們不再拘束,敞開心扉盡情訴說。除了父母、親人,還能有如此深入地參與過彼此的青春嗎?同學們的確有職業的距離,有收入的差別,有容貌的變化,但總有一種東西是不變的,就是對那段時光不舍的記憶。「我的生活中有一段你曾參與」是對一個人最大的肯定,何況,作為從孩童到成年,我們的10年是一起走過的,互相參與的。所以,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著對方當年的趣事甚至糗事,曾經有過矛盾的同學也都一笑泯恩仇了,甚至因為那時的年少輕狂,更多了一些回味。
而更重要的,雖然大家處於不同的城市、崗位,過著看似不同的生活,但每個人在表達時,對於生活本質的渴望還是一致的:無論外在的差別有多大,我們更珍惜年少時的情誼,並願意享受擁有的生活。感激上蒼賜予我們這份珍貴的禮物。
三天中,我們再次聆聽了老師、校長的教誨,我們同遊了美麗的丹江水庫,徜徉幽靜的坐禪谷,我們在夜晚的篝火旁縱情歌唱跳舞。三天的瘋玩,似乎在彌補我們的童年、青春以及未及品嘗而深藏的情與愛。三天的相聚怎能訴盡30年奮鬥的溝溝坎坎,起起落落,情深意長。多麼盼望時光的腳步停下來,停下來。
同學這個最普通的稱謂,飽含著人世間最純潔的友情,至純至真,彌足珍貴。相聚是我們前生註定的因,相聚是我們今生解不開的緣。命運深情地張開雙臂將我們緊緊地擁抱在一個集體中。
「你見或者不見,伏牛山的月光就在那裡,不悲不喜;你念或不念,三十年的情就在那裡,不來不去;你愛或者不愛,我的愛一直遊蕩在那裡,不增不減;你跟或者不跟,我們的手都曾牽在一起,不丟不棄……」老同學改了這段著名的詩句來記錄這30年的重聚。走入社會方知讀書的美好,經過洗禮,才知道同學友情的可貴。
同學會後,負責組織的同學還特意製作了一本60頁的精裝冊子,寄到每一位參加同學會的人手中。這冊子有我們30年前的單人黑白照片,有聚會時的大合影,有參加同學會的感悟,連因故未能參加的同學也都記錄在冊,有電話的登記了電話,沒電話的會有一個地址,那可能是失散前最後的記錄,但他們青春的樣子在我們每個人的記憶中。這冊子做得非常用心,無論是選圖還是配文都很打動人。這本定格了歡樂時光的紀念冊已經成為同學情誼的紐帶和橋梁。
時間也許衝淡了我們的豪情壯志,但因為失去,也讓我們學會更珍惜現在,這時光沉澱出的純粹情誼,難道不是生活最大的贈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