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進化:夫妻相處的正確方式
現在有的年輕人不願意結婚,因為他們認為結婚是一件很麻煩的事兒——兩個完全不同的人湊在一起,難免磕磕碰碰。但人類很多的快樂恰恰來自於不斷地解決難題,如果找到了夫妻相處的正確方式,結婚就成了一件妙不可言的事兒,值得我們用一生的精力去經營。
(一)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講過一個故事:
一位父親想利用假期帶全家去露營釣魚。他策劃許久,做了很多安排,兩個兒子也興奮地期待著。然而妻子卻打算利用難得的假期,陪伴久病不愈的母親。
一場家庭爭端一觸即發。
丈夫說:「我們已經盼望了一年,而且孩子們到外婆家無所事事,一定吵翻天。更何況她老人家病情並沒有那麼嚴重,又有你妹妹就近照顧。」
妻子說:「她也是我的母親,不知道在世上還有多少日子,我要陪在她身邊。」
「你可以每晚打電話,反正我們會跟她一起過聖誕節。」
「那還有好幾個月,不知那時她是否還在人世。母親總比釣魚更重要。」
「丈夫和孩子比母親更重要。」
這樣爭執下去,最後或許會有折中的安排,比如妻子獨自去探望母親,丈夫帶著孩子去度假。可那樣夫妻倆都會有內疚感,心情不可能愉快,孩子也會玩得不盡興。
或者,先生妥協,但心不甘情不願。反之,妻子順從先生的心意,卻毫無玩興。倘若母親不幸在此時病危或撒手人寰,妻子不會原諒丈夫,丈夫也難以原諒自己。
不論是哪一種妥協,都會成為夫妻間揮之不去的陰影。兩個人會相互指責對方的無情、不負責任和當初的錯誤決定。即使多年以後,這件事還可能會是他們的爭論焦點,甚至導致家庭破裂。
很多家庭都是一開始的時候幸福美滿,你儂我儂,最後卻因為一點小事火藥味十足。
後來通過溝通,丈夫真切地感覺到妻子陪伴母親的願望,知道妻子是想減輕妹妹常年照顧母親的負擔,也擔心母親不知還能活多長時間,而且母親確實比釣魚重要得多。
而妻子理解了丈夫想讓家人團聚在一起和讓孩子們開心的用意,知道他為此還花心思去上培訓班和購買裝備,想為家人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
於是他們試著尋找第三條可行之道。他們有商有量,最終找到了雙方都滿意的解決方案——到距離母親家較近的地點去度假釣魚,同時看望母親,並邀請住在附近的親友一起度假。
(二)
史蒂芬·柯維引用這一故事的用意,是為了說明溝通的重要性。
夫妻雙方的意見分歧可能產生隔膜,也可能使彼此更加親近。如果雙方都養成幾個有效的相互依賴的習慣,就會以全新的模式來看待彼此之間的差異。
夫妻之間的商量絕不是一種零和博弈,應該從非此即彼的思想中走出來,實現模式轉換——溝通好了,兩個人都能得償所願,也會使彼此感情更上一層樓。
史蒂芬·柯維看起來是從溝通技巧上解決難題,實際上這裡面蘊含著一個重要理念——協同進化,這才是夫妻相處的正確方式。
所謂協同進化,是指一個物種的性狀因為對另一個物種性狀的反應而進化,而後一物種的性狀又因為對前一物種性狀的反應而進化。
把這個概念引入到婚姻關係當中,就是夫妻雙方因為彼此而改變,而且這種改變必須是進化,它會提升雙方潛在的適應未來的能力——我們將變得更好,在婚姻關係中彼此更適配。
進化生物學家範·瓦倫借用英國作家路易斯·卡洛爾的小說《愛麗絲漫遊仙境》中的一句話,提出了著名的「紅皇后假說」。
在小說中,紅皇后對愛麗絲說:「在這個國度,你想停在原地,就必須不斷奔跑!」
範·瓦倫於是提出:不進即是倒退,停滯等於滅亡。
在婚姻關係當中,中國人非常講究門當戶對,講究彼此般配。
可惜的是,我們所講的般配,更多的是指結合之前的條件,很少關注到結婚以後的磨合。
即使關注到結婚之後的磨合,大都也持一種消極將就的態度——夫妻哪有不吵架的,能忍就忍,能湊合就湊合吧。
於是有的年輕人就對婚姻有了抗拒情緒——既然如此,那又何必湊合呢?
這就到了今天的主題——夫妻究竟應該如何相處?
夫妻之間的協同進化是說,如果一方的情況(思想、行為、環境等)發生了變化,另一方應該積極反應,作出相應調整,以更好地適應對方;反過來,對另一方的積極反應,你也必須及時做出反應,給予相應的反饋。
總之,協同進化的結果,必須是在更高層面上達成新的適配。
有一句話說得好:般配不是愛的前提,而是愛的成就。
(三)
夫妻之間如何協同進化呢?
有人研究了一個很好的模型,分為四步:
❶交互信息
❷識別觀念
❸重構認知
❹建立共生
第一是交互信息。
夫妻之間要充分交流,通過交流進行了解,表達關心。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你對另一半的表達,常常能得到更多肯定、關懷、陪伴和商量等積極回應,你們彼此就會更加依戀。
第二是識別觀念。
所謂觀念,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個人對信息排列組合的方式。
比如在彼此的觀念中,家庭、工作、孩子、人生體驗,哪個更重要?
對於信息的排序,很多時候就體現了人生觀和價值觀。
所謂三觀不合,很多時候就是對信息的排序有不同。
第三是重構認知。
重構認知就是雙方在認知上相向而行,互相靠近,你遷就我一點,我帶動你一點,慢慢地取得更多的一致。
這一步的關鍵是必須放棄僵化、固定的思維,持一種寬容、開放的態度,要善於學習對方的長處,對彼此缺點的改變要有耐心。
第四是建立共生。
我們經常講共生共贏。共生不是一方壓制另一方,不是你吃掉我,或者我改造你,而是雙方放下原來的邊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新的世界裡,彼此建立新的連接。
這個模型很有用,也可以用於處理其它的人際關係。
我曾經聽心理諮詢師陳海賢講成長型思維,很有啟發。
婚姻是一個過程,夫妻相處永遠是進行時,永遠在路上。
婚姻的幸福是靠雙方協同進化得來的,我們都是主角,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