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戰的《光點》,被說成抄襲!疑問?到底錯在哪裡?肖戰的《光點》有問題嗎?前段時間在網上經常看到,《光點》與很多他人的歌曲有幾段相似之處,這首歌真的是拼湊過來的嗎?
關於他的報導總感覺與《無雙》裡面的畫家有點相似。我認為它們在某種程度上是一樣的。不僅僅是他們兩個相似,幾乎是和所有人都一樣。第一點有時偶爾不經過大腦思考,採取一些稍微偏激或者是非常極端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我認為,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值得認可的,因為這是人性,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為了讓自己更好的存,讓生命更好的繁衍,從本質上來說這並不錯。但是,人是受到的和法律的約束的,又如北島所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我想,這就是人之所以為人,而不僅僅只是為了人性的原因吧。
第二點,畫家畫假鈔紋路,肖戰模仿多首歌的曲調。頭一個是違法的,第二個卻不一定是侵權。第一種,觸犯法律的底線。第二種某種程度上會是一種學術上鼓勵或起步,優秀的借鑑與模仿是不錯。
就連易中天在評價《少年的你》時就曾說:「除非極個別的天才,很少有作家能夠做到絕不借鑑,關鍵在於是笨拙地模仿甚至直接抄襲,還是創造性地用人如己。」儘管在這句話下有人評論說:「牛逼,抄襲可以這樣說。」但不得不承認這幾乎是所有偉大人物取得成就的起步。
依據原著《西遊記》改編的動畫、影視作品有《大聖歸來》、《三打白骨精》等,還有哪吒也有多部令人難以忘卻的作品,是關注對於原著中鮮為人知的情節和經典段落有了全新的感知。事實上,西遊取經的故事久已有之,季羨林先生考證過孫悟空的原型是《羅摩耶那》中的印度神候哈奴曼,唐僧取經的經歷正是唐玄奘《大唐西域記》故事的藝術加工。後經藝人、群眾的加工創造,才由明朝吳承恩總其大成,寫就《西遊記》一書。由此看來,改編經典是歷史中的常態,並能夠給後代讀者新鮮的感受,和全新的認識。
但是我們也要知道,那些熟記公式的學生未必能真正意義上理解公式的產生、使用和變化;能夠信口拈來說出詩句的大媽,也未必真正了解王謝燕飛的感傷和魏晉時期的歷史教訓;那些歷史年份事件意義,如數家珍的學生,也可能從未思考過,歷史的意義在於認識自己和思考現實......試想,如果人們只止步於背誦前人的知識,那麼就失去了教育「指導、引導」的意義,人類就再也不會有進步,一切文明都將止於此。
所以,人們進化的不僅僅是肢體的發展,歸根結底是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升。正如那些用偉岸的姿態屹立在自己偉大事業中的偉人們,都有著獨立思考的能力。司馬遷沒有延續編年體的慣例,他用人物和情節作為線索,開創了紀傳體通史的先例和《史記》的世界;陶淵明跳出了抒情的範圍,他用山水和田園作為對象,創造了山水詩歌的典範和南山風光;魯迅沒有因襲文言小說的成規,他用白話和狂想作為武器,創作了第一部白話小說並揭示了吃人的時代;儒勒.凡爾納沒有模仿老師大仲馬的歷史小說,他用科學和幻想作為標籤,樹立了科幻小說的巔峰,展望了人類未來的世界。這些偉大的作品之所以可以屹立於文學的的歷史,是因為獨立思考、特立獨行是他們擁有了與眾不同的特質,成就了瑰麗宏偉的世界。
無論是文學巨著還是電影作品,新時代的新變化才能推陳出新、永駐魅力。要想做到精緻的創新,不僅僅需要勇氣,還要建立在大量的閱讀、觀察和思考上。這不僅讓我想起了凡爾納:在結識大仲馬後,在一番艱苦的探索,失敗的嘗試、不斷的迷失自我以後,他曾這樣描述過自己的感受:「它為歷史作出了貢獻,我將把現實和幻想結合起來。」
寫到這,再讓我們聽聽肖戰的《光點》,在客觀的角度是沒有問題。問題沒有出現在作品上,而是出現在他本人身上,愛屋及烏罷了。你會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