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聞天祥】威尼斯金獅獎與奧斯卡頭號種子《遊牧人生》、凱特溫絲蕾與瑟夏羅南共譜戀曲的《默愛》……,大影展得獎片和大明星新作,都是想當然爾的影展秒殺片。依此類推,坎城公布入選卻因停辦而無緣放映的《85年的夏天》、《摯愛之路》、《醉好的時光》、《晨曦將至》、《他的模樣》、《抓狂演訓班》、《寂靜之死》,在柏林得獎的《水漾的女人》、《DAU:娜塔莎》,以及最新出爐的威尼斯獲獎片《親愛的同志》、《間諜之妻》、 《追尋音樂的靈光》,既是品質保證,也是「買保險」式的影迷安心之選。
但要不要再冒點險,多點樂趣呢?例如去了柏林競賽但沒得獎的《深夜裡的美味秘方》,在上屆坎城一種注目單元拿了奇怪的怦然心動獎的《婊兄弟上路》,都是美國獨立製片優秀傳統的繼承者。非典型的男性形象,渣到出汁的瘋狂神採,可以和丹麥《醉好的時光》、臺灣《同學麥娜絲》組成男性四重奏。
本來就很強的「性別越界」單元有部《未來的我們》是今年打敗蔡明亮《日子》拿下柏林影展最佳同志電影泰迪熊獎的新銳作品。從「不傷感情,玩玩而已」到不可自拔愛上難民,把約炮上升為國族身份認同掙扎,頗為生猛。《青春簡單愛》則宛如《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的女女版,但再清淡一些。
「音樂啟示錄」單元裡的歌手(《生為女人》)、鼓手(《靜寂的鼓手》)、琴師(《追尋音樂的靈光》、《只有悲傷才是美麗的》),除了題材本就充滿視聽之娛,爆棚演技也確保另一種可看性。
影迷也可關注今年的伊朗電影。《緝毒風暴》、《消失的死刑犯》、《怪奇理髮院》三部類型性格清晰的作品,精彩冶煉動作、犯罪、推理、懸疑,把我們從已經熟悉的阿巴斯的寫實或法哈蒂的道德掙扎,帶到另一番新天地。
其實金馬一直在努力拓展電影的影響力。例如舉辦六年的「亞洲電影觀察團」培養有潛力的影評寫作者,也同時關注亞洲電影新銳。這兩年與司法院合作「罪與罰」單元(也會以「司法影展」名義到臺中、高雄巡迴),帶來多部挑動人權與法條的感人作品,配合映後影人與法界的延伸討論,非常值得有心影迷來交流、甚至挑戰。今年在影展網站與專刊影片介紹上特別多標示了「青少年」標章,也是鼓勵師長帶領年輕朋友透過電影認識世界的多元以及藝術的魅力。為視障朋友打造的《下半場》口述影像版特別放映,更是文化平權的一次嘗試。
這也是為什麼說推薦一點點電影實在不可能!各有各的好,你有你的菜。他們至少經過嚴格篩選,只是看你要挑習慣喜愛的類型,還是選擇沒嘗試過的?說不定會有意外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