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勃羅·卡薩爾斯(Pablo Casals,1876-1973)
Centenary Statue, by Josep Viladomat, Montserrat
「大提琴之父」卡薩爾斯在九十餘歲高齡時,說到自己每天的日常 : "我以完全相同的方式開啟每一天 : 走到鋼琴前,彈兩段巴赫的前奏曲和賦格。我無法想像以別種方式開始新的一天。這像是對安居的一種祝禱,也是對世界的一種重新認識。很高興我是這個世界的組成部分,通過音樂這樣的儀式,讓我感受不可思議的生而為人的奇妙。"
他還說 : "在巴赫的作品中,我看見上帝的存在。"
如果說巴赫的音樂與上帝同在,那麼,卡薩爾斯的演奏,就是與巴赫同在。
A young Pau Casals, by Ramon Casas
巴勃羅·卡薩爾斯是西班牙加泰隆尼亞人,是他發現並率先演奏了巴赫的6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並以其驚人的演奏和表現才能,確立了大提琴作為獨奏樂器的地位。
1889年,13歲的卡薩爾斯與父親一起逛巴塞羅納港灣旁的舊書店。在一個角落裡,卡薩爾斯注意到一捆破舊的樂譜手抄本。憑藉著天才特有的直覺,他意識到眼前這部作品具有的非凡價值。接下來的12年裡,卡薩爾斯每天都在悉心研究與練習,直到25歲那年,第一次在公眾面前演奏。
1936年,年屆60歲的卡薩爾斯又用了近3年的時間,將巴赫的這6首大提琴組曲錄製成唱片,這也是卡薩爾斯在25歲首演的35年之後第一次錄音。卡薩爾斯成為第一個錄製整套組曲的大提琴家。
如今的克滕城堡
The castle at Cöthen today
巴赫第二任妻子安娜·馬格達琳娜的手抄本扉頁
Title page from the manuscript by Anna Magdalena Bach of Suite á Violoncello Solo senza Basso
《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Suites For Solo Cello,BWV 1007-1012),又稱"大無",創作於巴赫的克滕時期。學者們通過對組曲風格的比較分析,認為最早出現的是大提琴組曲——儘管編號在6首"小無"之後。大提琴組曲的創作年代早於1720年,也就是巴赫寫在《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扉頁上的那一年。
*巴赫的作品的目錄中,使用的BWV,是德文「Bach Werke Verzeichnis」的縮寫,意為「巴赫作品目錄」。此分類法依據體裁,而非作品的創作年代。
Violoncello da spalla,肩式大提琴
17世紀大提琴家多曼尼科 · 加布裡埃利(Domenico Gabrielli)創作了第一首大提琴獨奏曲,但那個時代的大提琴依然只能充當樂隊的通奏低音樂器。巴赫為克滕宮廷樂隊的兩位古大提琴(Viola da gamba)演奏家譜寫了這種樂器的獨奏曲目。近來又有學者提出,這些組曲不一定是為夾在兩腿間演奏的古大提琴(Viola da gamba)而作,而是為一種類似小提琴,架在肩膀上演奏的低音樂器 Violoncello da spalla(肩式大提琴)而作曲。或許,這些只是隨著時代變遷,用於指代樂器的音樂術語發生變化而導致的歧義。
安娜·馬格達琳娜手抄本的樂譜
The first page from the manuscript by Anna Magdalena Bach of Suite No. 1 in G major, BWV 1007
現存組曲的樂譜出自巴赫第二任妻子安娜·馬格達琳娜 (Anna Magdalena) 的手抄本。每首組曲都是"前奏曲+系列舞曲"的構成,在曲式上包含6個快慢不同的樂章 :
1. 前奏曲 Prelude
2. 阿勒曼德舞曲 Allemande
3. 庫朗舞曲 Courante
4. 薩拉班德舞曲 Sarabande
5. 華麗曲 Galanteries
2首小步舞曲 two Minuets(組曲1, 2)
2首布列舞曲 two Bourrées(組曲3, 4)
2首嘉禾舞曲 two gavottes(組曲5, 6)
6. 吉格舞曲 Gigu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義大利斯卡拉歌劇院芭蕾舞團
巴赫為這套組曲構建了一種循序漸進和連貫統一的風格 : 前奏曲、阿勒曼德和庫朗構成一個不規則但內容統一的"快—慢—快"結構(每個樂章之間的內在聯繫幾乎是交響曲樂章關聯性的預示);接著是慢速的薩拉班德,其音樂性格和內容都很獨特(好似交響樂或奏鳴曲的柔板樂章);其後的小步舞曲(或布列,嘉禾),在曲式和音樂情感的發展上連接了慢速樂章薩拉班德與快速的終曲樂章吉格。巴赫構思的是一個完整體系內的循環組曲,而非一系列樂曲的隨意組合。為了達到對稱的音樂結構,並超越傳統的舞曲布局,才有4、6樂章之間以成對形式插入的華麗曲(Galanterie)。
整部組曲色彩情緒對比鮮明,和聲織體變化豐富。每一曲都像是一場引人入勝的音樂對話——高亢的樂段與沉思的低奏相呼應,和弦的濃烈與裝飾音的精巧相映襯。巴赫用音樂構架了一座宏偉的建築 : 從組曲一號的基座開始,一首比一首豐美壯觀,發展到第五、第六首的盛大輝煌。組曲所展現的嚴謹、均衡、精湛之美,從音樂美學的角度而言,無出其右。豐厚的演奏技法和音樂內涵,更加凸顯了作品超越時代的前瞻性。
音頻: 不同版本的G大調組曲第1號"前奏曲"
G大調組曲第1號"前奏曲",馬友友
要說組曲中最著名的樂章,一定是G大調組曲第1號中的「前奏曲」,自然得如同呼吸一樣的音樂。
卡薩爾斯總是以巴赫的音樂開啟新的一天,這是卡薩爾斯的祝禱;而在組曲中的第一首,巴赫以G大調展開他對世界的祝禱與驚嘆——在巴洛克時期,G大調是一個與祈禱相關的聲調。
喜悅,信任,放鬆,平和。
這是讓你一聽就會愛上的音樂。
這是渾然天成的美。大美極簡。
薩拉班德舞曲有一種悽清的美,組曲中的這一樂章總是最好聽的。特別是C大調第5號組曲中的"薩拉班德",這是六首組曲中僅有的五個沒有和弦的樂章之一。簡單的旋律濃縮了深厚的情感,像自然綿延不絕的生命力,像銀河無休止的永恆流動。
在伯格曼的影片《呼喊與細語》中,伴隨著不知所云的耳語,是這首"薩拉班德"。旋律流淌,一對隔膜已久的姐妹卡琳與瑪利亞緊緊擁抱在一起。那一刻,音樂超越了語詞的力量,構架起靈魂互通的橋梁。
2002年,美國9.11恐怖襲擊一周年的紀念音樂會上,馬友友演奏的也是這首第五組曲的「薩拉班德"。九年以後,在恐怖襲擊十周年的紀念音樂會上,還是馬友友,還是薩拉班德,不過這一次,他選擇演奏了G大調第一組曲中的薩拉班德。按照羅斯特羅波維奇的"組曲調性色彩"理論,人類這一音樂時刻的紀念與反思,已從"低沉"走向"振作"。
*羅斯特羅波維奇根據組曲不同的調性,賦予每一組曲不同的音樂色彩:
Suite No. 1 In G Major(明亮)
Suite No. 2 in D Minor(悲傷)
Suite No. 3 In C Major(燦爛)
Suite No. 4 In E-Flat Major(莊嚴)
Suite No. 5 in C Minor(昏暗)
Suite No. 6 in D Major(輝煌)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在沉寂150年之後,被卡薩爾斯重新帶回人們的視線,卡薩爾斯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巴赫。嚴肅、純樸、熱忱、忠實,這是卡薩爾斯對待藝術的態度。1939年,已經63歲的他完成了為EMI灌錄這套組曲全集的錄音,彼時,卡薩爾斯已經研究這部作品整整半個世紀了。
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成為一代又一代演奏家技巧與修養的試金石。幾乎每一位大提琴家,都會對"大無"心存渴望——希望自己可以在音樂會上演奏或錄製唱片。對於這樣一部傑作,詮釋的豐富性與多元性正是它藝術價值和生命力的體現。1985年,馬友友憑藉專輯《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獲得格萊美最佳器樂獨奏獎。1998年,以同樣的專輯獲格萊美最佳器樂獨奏獎的,是雅諾斯·斯塔克(János Starker),這是他73歲高齡時,對這套組曲的第五次詮釋。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羅斯特羅波維奇,1991
羅斯特羅波維奇錄製全集的時候,已經65歲了。對巴赫的這部作品,他似乎比其他任何大提琴家都更認真和謹慎,簡直可以說是虔誠恭敬。看過一段相關視頻,他說 : "我不能原諒自己之前的'倉促行事'"。他指的是1951年在莫斯科錄製過第二組曲,以及1961年在紐約錄過第五組曲。直到1991年,他才說,「我現在一定要鼓起勇氣錄製巴赫全套組曲了」。
「對我來說,這世上沒有比這套組曲更珍貴的東西了。"他和他所景仰的卡薩爾斯一樣,一生都與巴赫的作品緊密相連。他選擇去法國小鎮維日萊(Vezelay)一個900年歷史的老教堂,在那裡錄製巴赫的音樂。歲月早已磨蝕了教堂內部裝飾中的浮華與巴洛克風貌,只留下樸素的拱形建築線條,這使得羅斯特羅波維奇強烈地感受到了巴赫作品中的虔誠與韻律。
巴勃羅·卡薩爾斯,攝影 Yousuf Karsh
再也沒有其它的大提琴獨奏作品,可以像巴赫的這套組曲這樣,絢麗多彩,卻又純樸天然。如果大提琴自身可以譜曲,它創作的音樂應該就是這個樣子的。
在現場音樂會或唱片中,我們感受著巴赫音樂所蘊含的無限之美,感受著那些蜿蜒百年的質樸情感,感受著大提琴這樣一件獨奏樂器的超凡魅力,更感受著那些從來不曾改變的,音樂帶給人類的無盡喜悅。
生而為人,多麼奇妙,多麼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