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卓別林,一代喜劇大師——陳佩斯,時隔22年重回央視舞臺,承載了幾代人的滿滿回憶!」
10月26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首檔喜劇傳承類綜藝《金牌喜劇班》,官宣了首位導師,66歲的陳佩斯作為首發導師,時隔20餘年再度回歸央視舞臺。
與那些只滿足於「自娛自樂」的藝術家相比,陳佩斯是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家。他年少成名,起伏半生,渾身正氣,個性獨特。
在這個流量為王,以貌取人的時代,他年過花甲,臨近古稀,光頭形象,卻依然是無數人眼中的喜劇之王。如何在中國做好喜劇,是他一生要研究的課題。
1984年,陳佩斯和朱時茂表演的小品《吃麵條》,開創了央視春晚小品的先河,成為央視春晚裡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小品。從此央視春晚舞臺多了一個藝術表現形式,叫小品。陳佩斯成為了「小品王」。
陳佩斯更是用無實物表演,徵服了廣大觀眾,用一個空碗,把一個演員由飢餓到吃撐的狀態,表現的淋漓盡致。
那一年陳佩斯30歲,之後陳佩斯和朱時茂的小品便成為了央視春晚的壓軸戲。
1998年,誰也沒有想到《王爺與郵差》卻成為了他們在央視春晚的最後一個小品。陳佩斯在銀幕上塑造了一系列滑稽、笨拙但本性不失善良的小人物,因為他有著與底層的「小人物」站在一起的勇氣。
陳佩斯當時正值巔峰,為了維護版權,從此退出了央視舞臺。他說:「我可以接受巨大的經濟損失,但是不接受他們的漠視,招呼都不打一聲,就出了。問他的時候,他說我就出了,怎麼著吧!」陳佩斯一向對人很客氣,但是就跟仗勢欺人的人過不去。
最終他贏了官司,贏了尊重,輸了舞臺。沉寂了3年,沉澱了內心,他開始了自己的話劇生涯,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是金子總會發光」,陳佩斯曾經說過,他最討厭弄虛作假,臺下有託兒,帶頭鼓掌,楊瀾說:「如果冷場怎麼辦?」陳佩斯說:「如果冷場,我沒本事,我回家練去。」
陳佩斯的第一個話劇就是《託兒》,共演出120餘場,地跨40多個城市,觀眾人數達17萬之多。所到之處,受到社會各界的喜愛。並先後獲得由中國演出家協會頒發的「2001年中國十大演出盛事戲劇演出提名獎」和「2002年中國十大演出盛事戲劇演出優秀獎」。
之後,又陸續出演了《親戚朋友好算帳》《陽臺》《阿鬥》《老宅》《戲臺》,並且取得巨大的成功。《親戚朋友好算帳》一年內在全國演出近六十場,觀眾達8萬人之多。全國各地演出超過500場的《陽臺》,甚至被上海戲劇學院納入教科書。
不管是小品,還是戲劇表演,陳佩斯都會用他特有的喜劇方式,來闡述對這個時代的思考,社會發展過程中尖銳的矛盾。這或許就是喜劇的最高境界:笑過之後總會給你留下什麼!
陳佩斯是「幸運的」,當初他脫離了某種「權利」的束縛,反而使他的藝術走向了澄明之境。他不願意湊合,也不願意去迎合某些規則,他總是執拗的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有人評價他:「他能夠操一口標準普通話,幾乎不使用任何俚語進行表演,而當代喜劇離開方言和網絡潮詞,離開了所謂的段子,幾乎無法續命。」
還有人評價他:「離開了地域和家鄉,陳佩斯還是陳佩斯,可有人一旦離開這些,就什麼也不是了。」
陳佩斯評價自己:自己不是娛樂明星,而是更願意做一名踏踏實實的手藝人。因為在他的心裡,一直都藏著對藝術的虔誠和對完美不懈的追求。他認為自己是一個手藝人,話劇就是手中的「工藝品」,需要一遍又一遍地精雕細琢。
這些年,在「最希望誰出現在春晚舞臺」的網絡票選中,陳佩斯總是排在前列。在中國,很少有這樣的明星藝人,離開得越久,觀眾越想念。
陳佩斯已經離開央視舞臺22年之久了,2015年,陳佩斯自導自演的《好大一個家》在央視播出,實現了他在影視劇中的「回歸」。
今天,《金牌喜劇班》請陳佩斯以導師的身份重返央視舞臺,算是他真正意義上的回歸。22年前,他是「小品之王」;如今,他是「喜劇大師」。他的回歸圓了幾代人的「回憶夢」。
期待陳佩斯在《金牌喜劇班》的發光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