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開說,《異形1》。
《異形1》1979年在美國公映,在票房和口碑上立刻造成轟動,成為有史以來最賺錢、最嚇人的恐怖電影,在《異形1》上映的前兩年,也就是1977年,一部人類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星球大戰》公映,從1977年開始,太空題材的電影非常受歡迎,《星球大戰》的發行方與《異形1》都是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這家公司靠《星球大戰》賺了很多錢,所以那兩年,公司特別願意拍太空題材的電影,因此當時《異形》的劇本送到公司時,立刻通過、上馬,《異形》公映之後,開創了恐怖電影的一個亞類型,這個新的電影類型被稱為「太空恐怖片」。
《異形》系列是我的心頭肉,與《異形》的接觸是一個魔幻的過程。1979年上映之後,1980年我在中國的廣西南寧就得知了這部電影,傳說中的這部《異形》特別好看,特別嚇人……八十年代的中國,消息還是相當封閉的,但是《異形》傳播速度如此之快,僅一年的時間,我就知道了這部電影,當時我仍在讀初中,估計也有我小時候住在文化廳的緣故,有些在北京看過此電影的觀眾,逢人就提起它,當時仍是小屁孩兒的我,第一次知道了這個世界上還有一種電影叫「恐怖電影」,當時的《異形》在傳言中是這樣被描述的:有一個雞蛋一樣的東西,在空中飄,往下滴滴答答掉一些雞蛋清一樣的東西,這些東西掉到誰頭上誰死……這些傳言令我如痴如醉,總期待著有一天,我也能看一看這部電影。
當時還有傳聞說《異形1》在美國上映時曾經嚇死了人。事實是有一位老太太在觀看《異形》時突然心臟病發作,在被送往醫院的途中,不治而亡……是不是被《異形》嚇死的,已經無法考據,傳說到了後來,在美國上映《異形》的每一家電影院門口,都停著一輛救護車隨時待命,至於是政府行為還是發行方花錢僱來的,無人知曉……
拍攝破腹而出的經典鏡頭
這部電影如此嚇人,源於電影對鏡頭節奏的把握,電影叫《異形》,主角無疑是異形,異形的形象也是很多觀眾想看個清楚的,電影在幾個階段裡,把異形的形象從卵到幼蟲,再到小成蟲,都有停留時間較長的鏡頭,讓觀眾看得非常清楚,而當異形長成大成蟲之後,鏡頭偶爾停留在異形成蟲的時候,有半身的、全身的,有靜止的、行走的,展現了異形的各種形態,但是畫面停留時間非常短,電影的剪輯無疑是徵求了醫學專家的建議,一個影像在人視覺當中究竟要停留多長時間,才足以在大腦中留下清晰的印象,而電影的剪輯讓觀眾看清了異形,但在留下印象之前及時地切換了畫面,這使得觀眾有一種明明看到了異形,卻永遠看不清楚它,這是《異形1》能如此嚇人的一個很成功的手段。
劇組拍攝機器人橋段
1985年錄像帶在中國風行的時候,我終於通過錄像帶,第一次觀看了《異形1》。錄像帶的畫質不是很好,再加上我觀看的不是原版,經過翻錄的畫質極差,我特別想看清楚異形的形象,但是反覆觀看了很多遍,也完全看不清楚。
當我決定放棄的時候,VCD時代來臨了,我買了一套《異形》,VCD的影像比錄像帶稍微好一些,我又看了很多遍,還是沒看清楚。
到了DVD時代,我又買了一套最高規格的D9,而且是經過了數碼修復的版本,一套《異形》九張DVD,終於能看清一點異形的形象了,看到了它身上反射的色澤,看到了它的骨骼反射出來的迷人色感。
到了藍光時代,我又買了一套,當我在家裡的投影上看到無比清晰的異形的時候,對異形這麼多年的追求,如此的喜愛,我徹底地嗨了,當晚就發了朋友圈告訴全世界:我終於看清楚了異形的全貌……
《異形1》的導演雷德利·斯科特,執導過著名的電影《天國王朝》、《銀翼殺手》(在cult片領域,名聲僅次於《洛基恐怖秀》),雷德利·斯科特擅長導演科幻和恐怖類型的電影。
導演:雷德利·斯科特
雷德利·斯科特拍攝《異形1》吸取了很多成功的恐怖電影的拍攝手法,好萊塢六、七十年代是低成本恐怖電影的黃金時期,誕生了大量優秀的恐怖電影,電影對於如何嚇人,已經有了一套非常成熟的操作規則。
從電影一開始雷德利·斯科特就已經很成功地營造了一種氣氛:故事就發生在廣袤無垠、毫無生命跡象的外太空,令人感覺非常孤獨的場景,《異形1》曾有過一句廣告詞:你儘管尖叫,在外太空沒有人能聽得到。在這樣的場景當中,在外太空碰上任何事情,你都不可能向外界求助,只有有限的人員資源,自求多福。
電影對每一個被異形襲擊的過程都做了非常詳細的、有層次的展現,其中最經典的一段是尋貓人被異形襲擊。尋貓人當初進入的場景,是一個充滿工業化設計的、冰冷的、全金屬的船艙,但是卻用的暖色調,這種不太真實的氣氛營造了陌生感、距離感,隨著他進入了另一個空間更大、更詭異的船艙後,色彩換成了藍色,燈光換成了從銀幕的一角射出一束光,這樣的氛圍,讓觀眾覺得一定有什麼事情會發生……整個找貓的全過程,讓觀眾的心逐漸收緊,仿佛被吊起來,在無法呼吸的時候,突然之間,異形就出現了,把找貓人乾淨利落地處理掉。
雷德利·斯科特很明顯對這些恐怖電影拍攝技巧的運用顯得非常嫻熟。
電影夠不夠嚇人,還表現在觀眾對異形真實性的揣測。一個科幻類型的外太空恐怖電影,主要角色是一個人造的怪物,不可能在現實生活中出現,但是導演和設計師靠無數非常真實的細節的設計,讓觀眾不得不相信這個故事曾經真實地發生過。
《異形1》打破了當時的一些規矩,六、七十年代的恐怖電影,都是低成本製作,投資一般在三、五百萬美金,而《異形1》在1979年的投資規模達到了一千一百萬美金,成為了第一部A級製作的恐怖電影。資金充足條件下的場景設計,包括飛船,以及飛船上的各種控制按鈕都相當有質感、逼真。
最經典的就屬對怪物——異形的設計。傳統的怪物電影,怪物大多從天而降,出來的時候什麼樣子,在電影中就一直是這個樣子,殺人、被人殺,都以一個形態出現。
《異形1》當中的異形,就如我今晚穿的這件T恤上的圖案,從最初的卵,到從卵孵出來的幼蟲,卵能保護幼蟲在外太空一百年甚至一千年以上,如果沒有合適的宿主到來,幼蟲會一直受到卵的保護,一旦有合適的宿主接近,幼蟲就會撲向宿主,寄生在宿主身體中發育,發育成熟後破腹而出,出來的是成蟲的幼蟲,像爬行動物一樣經過蛻皮,三次之後,長成最後的大怪物,這件T恤,我專門買的特大號,怕小了圖案不清楚,如此用心的設計,就是為了讓觀眾感覺到它是有形態變化的,這個形態的變化參考了地球上的生物,比如蝴蝶,從最初的卵,到毛毛蟲,吐絲成繭,在繭中發育,破繭而出的時候,是一隻美麗的蝴蝶,蝴蝶再去產卵……異形遵循的就是完全變態生物的生存方式,它的每一種生命形態和體型都不一樣,如此循環。
異形的生長周期
這樣用心的設計,不能不提異形的設計師,瑞士人,吉格(H·R·Giger)出生於1940年,2014年去世,在瑞士時學的是工業設計和建築設計,迷戀死亡、黑暗和恐怖,他是黑暗藝術家,設計了很多與死亡、黑暗和恐怖有關的畫作,參與設計過很多CD的封面。在六、七十年代搖滾樂風行期間,他曾為一些搖滾樂隊的專輯設計過唱片的封面,風格大多美麗、詭異、可怕,卻富有很強的吸引力。
飛船船艙的內部
吉格在瑞士時也執導過一些電影,但名氣都不是很大,1978年雷德利·斯科特拍攝《異形》時請吉格擔任《異形》的美術設計,電影中的怪物異形、飛船,以及船艙都由吉格設計,異形的設計前面已有講述,而無論是人類的飛船以及外星人的飛船,飛船外形和內艙的設計,都很有特點,尤其是內艙,內壁的一些古怪的凸起,大小、粗細、長短以及呈現出來的質感,與人類的骨骼十分相似,相當詭異,儘管怪物沒有出現,也讓人覺得可怕,吉格的場景設計起了很大的作用,恐怖電影極少得到奧斯卡獎的青睞,但是《異形1》獲得了最佳視覺效果獎,這個獎就是頒給吉格的,後來我們把吉格稱為「異形之父」。
「異形之父」:吉格(H·R·Giger)
我是通過《異形1》知曉了吉格,後來看了朋友買到的暗黑藝術的畫冊,裡面有吉格的幾幅作品,有些草圖是吉格在為《異形1》做設計之前畫的一些外星生物的草圖,與異形已經非常相似,表明吉格構思外星怪物已經有很長的時間,只是一直沒能有機會讓更多的人見到而已,擔任《異形》的美術設計,讓吉格把這一外星生物的形象付諸於實踐,在電影中活過來了。
吉格設計的作品之一
可以說吉格的設計,為《異形》系列電影的視覺效果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在《異形1》之後的每一部《異形》電影,都延續了這個風格,再也沒變過。
無論片頭出現了多少人,恐怖電影的大致規律是,基本到最後能存活下來的都只有一個,因此恐怖電影一般不請明星飾演,誰最終能夠生存下來,這個懸念才能保持。
演員:西格妮·韋弗
看過雷德利·斯科特執導的一部女權主義的作品《末路狂花》的觀眾都不難理解,雷德利·斯科特在《異形1》中最終讓一位女性活了下來的原因,這也使得之後的《異形》系列電影失去了懸念,轉向如何讓這位女性的角色更有魅力,這也使得飾演這位女性的女演員西格妮·韋弗變得與怪物異形同樣重要,同樣出名。
李延說,《異形》推薦!
文藝範兒:李延
(李延,廣西區圖書館電影欣賞會主持人,廣西區南寧市音樂音像協會創始人之一 ,每周六中午十一點到一點,南寧電臺FM104.9,特約音樂節目主持人。)
(圖片來自網絡)
歡迎個人加關注、點讚和分享朋友圈及各群。
除特別備註外,本公眾號所發布的文字、圖片、音頻均系本號作者的原創。
任何商業性質的轉載,請與我們聯繫,謝謝!
長按二維碼,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