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個音樂人的名字頻繁跟《中國好聲音》一起上頭條,他叫郭頂。
郭頂是誰?很多人表示十分陌生。既不是好聲音的導師,更不是好聲音學員,他憑什麼老是「蹭」好聲音熱度呢?
原來,他是以「作品」的形式上的好聲音,而且不只一次,到目前為止播出的前三期好聲音,每期都有一首他的作品:
以上兩首歌,雖然原唱不是郭頂,但共同的創作者都是他,應該版權也在他那。兩期節目後,郭頂8月29日在微博發了一個嚴肅聲明。原來,節目組與製作方在使用這兩首歌時,並沒有得到他的相關授權。郭頂稱對方是「用最下流的方式消解音樂的善意,摧毀業者的努力,藐視法律的正義」,他需要一個起碼的尊重。當天是周六,他希望對方在「下周一之前」給他一個道歉。
8月30日,郭頂說不等周一了,因為他聽說,除了上面兩首,好聲音後面節目中還繼續會有他的作品出現。這特麼成好聲音的侵權「重災戶」了?所以,他準備委託律師進行維權了。
9月2日,郭頂所在的環球音樂也出面,正式發函表示支持郭頂維權。
9月3日,敢情好聲音方終於慫了。郭頂當日下午收到了來自對方的一封道歉信,雖然姍姍來遲,但他說內容還算真誠。
近日播出的第三期好聲音,學員傅欣瑤演唱了一首《想著你》,這首歌又是郭頂的,而且,他既是原唱,也是創作者。
一連三期節目,期期有郭頂的作品,這也算個奇蹟了吧。不知後面還有沒有。好聲音這是打算用最硬核的方式力捧這位不被大眾所知的優秀音樂人嗎?
近些年來,在知乎等網絡平臺,只要提到關於「華語樂壇有哪些被埋沒了的好歌手(音樂人)」 之類的話題,下面必定有一個名字頻頻被提及,那就是——郭頂。
郭頂是一個怎樣的音樂人呢,我們好好來了解一下。
郭頂,湖南懷化人,生於1985年,他出自音樂世家,在這方面可以說天賦異稟,當年15歲就能獨立創作和製作歌曲了。
雖然現在不算當紅歌手,但郭頂進入歌壇可是已經15年了。2005年,他發行了首張個人創作專輯《郭頂D.Kwok.》,這是一張唱出了「後80年代人」真實心聲的R&B風格唱片。雖然他沒能在歌壇引起什麼反響,但卻以初出茅廬的唱作人身份,當年先後擔任過東方神起和周杰倫的演唱會嘉賓。
四年後的2009年,郭頂發行第二張專輯《微微》。郭頂在演唱方面,相比第一張唱片更顯成熟了。作品也開始受到部分聽眾的關注與喜歡。但總的來說,在整個歌壇中關注度十分有限。
也許是因為兩張專輯都在市場受挫,郭頂從那以後,整整7年沒有再發自己的新歌。但他並沒有隱退,而是把主要精力轉向幕後,開始為他人創作歌曲。
這段時期,他的作品主要有:寫給「男才女貌」的《做你的一半》,寫給那英的《那又怎樣》,寫給劉惜君的《怎麼唱情歌》、《來》、《後來我們會怎樣》,寫給薛之謙的《伏筆》、《小孩》、《有沒有》、《潮流季》,寫給周筆暢的《福爾摩斯》、《密友》、《花樽與花》、《翻白眼》、《隔牆花》……
看到這些歌名,也許大多數人依然是十分陌生的,也許你已經在心裡說「難怪他不紅」。先不急下結論,後面我們再具體分析郭頂不紅的原因。
到2016年,在大家毫無防備的情況下,郭頂又「復出」了,以環球旗下唱作新人的身份,帶來了他的第三張全創作概念專輯,也是一張足以撼動業界、至今被歌迷譽為神專的《飛行器的執行周期》。本次在好聲音上被翻唱的《想著你》,還有上次在《歌手·當打之年》被袁婭維翻唱的《悽美地》,還有被林憶蓮、陳明、王俊凱等眾多歌手翻唱的《水星記》,都出自這一張專輯。
郭頂歷時多年的時間創作與錄製這張專輯,旨在為歌迷構建一個主題與風格對衝卻充滿想像力的故事。他說:這張專輯聽起來像一道巨大峽谷的裂縫從每個人自己的故事展開,最終形成一扇出口,送你到達你想去的地方。而知名樂評人鄒小櫻在第一次聽完《飛行器的執行周期》後由衷感慨:華語音樂終於也有了屬於自己的「太空歌劇」!
郭頂在這張專輯中保留了音樂真實質感,放棄工廠化的製作方式,回歸到60、70年代全真樂器演奏。作品中充滿金屬感和疏離感,他的嗓音似乎也多了一種嘶嘶的沙啞和濃重的鼻音,他的演唱方式似乎也透出一種獨特的冷酷。專輯的10首歌,歌名連起來像一首詩,也恰好組成一個「飛行器的執行周期」:
郭頂憑藉這張專輯,2016-2018年在各大頒獎禮獲獎無數,包括最佳創作歌手、最佳專輯、最佳單曲等等,包括在臺灣金曲獎獲得「最佳國語專輯」「最佳作曲、作詞」「最佳國語男歌手」等5項提名。《飛執期》一時被譽為「樂壇唱作新標杆」。
郭頂憑《飛執期》一鳴驚人,四年過去後,至今還沒能聽到四專的消息,可見他真的是個不將就的音樂人,難道又要一個七年?這架勢,跟萬青有得一拼。
不過這期間,他又為其他歌手創作了更多好歌,如薛之謙《駱駝》、《動物世界》、《最好》,劉惜君《浪裡遊》、《如我》、《說完》、《夢銀河》,易烊千璽《親愛的,這裡沒有一個人》等。
即使在業界有口皆碑,然而郭頂真的很不紅。出道15年,他的微博至今只有區區30萬粉絲。當然,數量雖不多,但這30萬粉絲是不可能摻水的,都是真正欣賞他才華的忠實歌迷。郭頂這樣的狀態,很能滿足某些歌迷「寶藏不願與人分享「的小心思。
可能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這個「難聽」有兩種意思:一是在普通歌迷聽來,尤其是初次聽,覺得郭頂的歌不算好聽,旋律不抓耳,就那樣。第二種意思就是「重塑」華東在《樂夏》中說的那樣,他們的歌很「難聽」,「難」是困難的難,因為歌曲對聽者有要求。
很多喜歡郭頂的歌迷都說,第一遍聽他的歌並不驚豔,但當你再聽第二遍、第三遍時,就會覺得越來越耐聽,有一種特別的味道,聽得越多越上癮那種。
這也難怪不容易火呢,現在的歌迷聽歌都講究「一耳傾心」,能有耐心把一首歌聽完整的都不多了,更別說去反覆聽一首第一印象並不強烈的歌曲。
如果說郭頂的歌可能還不難聽到,他的名字大家也偶有印象,但他本人的身影,熟悉的人真不多。這麼多年來,他除了痴迷於音樂創作和製作,就是在各個音樂節上露面而已,幾乎沒有上過什麼面向大眾的綜藝和晚會,更不可能有什麼八卦。他的社交媒體,也從不有意與粉絲互動,最多不過報告下行程,或簡單幾個莫名其妙的字。
就郭頂這樣的姿態,怎能有流量傍身呢?但他的歌迷,一定都是對他的作品愛不釋手的。
雖然《水星記》、《悽美地》、《最好》等歌曲已經成為許多人的心頭好,但郭頂始終就是這樣。這次《好聲音》意外地「垂青」於他的作品,雖然方式有點不友好,但也給郭頂帶來了一些流量。算是塞翁失馬。
這年頭,完全靠作品,而且不是那種主流口水歌的作品來走紅,真是太難了,但仍然希望懂得欣賞郭頂的人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