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是中國先祖發明的,在東亞餐桌上佔有重要地位,是東方飲食文化的標誌之一。以筷子為主要餐具的國家有中國、韓國、朝鮮、日本、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還有西方各國的東亞裔移民群體。按照餐具全世界可劃分為筷子區,刀叉區和手食區,手食區居然最大。
▲從上到下為日本筷子、韓國筷子、中國筷子。
筷子在古代稱為「箸」,已知最早的箸於上世紀90年代在江蘇高郵龍虯莊被發現,距今6600-5500年。是由骨頭製成的,稱為骨箸。其形狀一端平或鈍平,另一端尖圓,也有個別兩端尖圓,長度在9.2-18.5釐米之間。
商周時期出現象牙箸和青銅箸等,兩漢時期多使用竹箸和銅箸,到了隋唐五代時期出現了金箸、銀箸、玉箸、犀箸、木香箸等高檔材質的箸。明清時期箸改稱筷子,中國筷子的制式開始定型,成為頭圓尾方的標準形制,長度多在25釐米左右。
到了今天,中國所用的各種筷子外型相似,但材質五花八門,有竹子、木、金屬、塑料、瓷等,還有一次性筷子和吃火鍋用的超長筷子。
筷子傳入韓國、日本後,經過一千多年的本土化,這兩個國家的筷子已經具有了各自的特色。
商朝滅亡後,遺臣箕子帶領子民來到朝鮮半島,筷子由此傳入。韓國出土最早的筷子來自公元6世紀的公州市武寧王陵。韓國筷子的長度短於中國,長於日本,具有扁平的橫截面,是為了不易滾落。多用金屬製成,據說是為了方便清洗和撕開泡菜。到了現代,韓國人認為金屬筷子具有環保作用,金屬筷子可以做得很精緻,使用起來更彰顯身份。韓國人酷愛烤肉,金屬筷子更耐高溫。但是韓國人的金屬扁筷子中國人大多用不習慣。
韓國人吃飯時會輪流使用筷子和勺子,因為韓國人比較喜歡喝湯和將各種食物組合起來的吃法,比如把飯泡在湯裡,所以常用到勺子。這一點我小時候看韓劇時就非常疑惑,覺得他們吃飯勺子筷子換來換去,明明菜的份量沒多少,為什麼要吃得這麼累。
筷子在彌生末期由中國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最早被當作神器,不被當作餐具,日本人繼續用手抓東西吃。隋朝時期,日本派遣隋使來中原學習,有個叫小野妹子(這人是男的)的遣隋使看見中原朝野用筷子進食,覺得太文明太高貴了,回國後建議島國貴族使用筷子,於是筷子開始在日本流行起來。
日本筷子多為木質、很短、尖頭粗尾,是為了適應日本礦產不豐富、飲食多生冷、分餐制的特點。日本礦產不多,林木茂密,多用木筷。就餐時,每個人面前都有一份飯菜,所以筷子不需要那麼長,而且日本人沒有給別人夾菜的習慣。日本筷子頭很尖與日本人愛吃魚有關係,因為它適合挑魚刺。
日本筷子分類明確,比如葷素筷(吃魚和禽類的筷子叫「真魚箸」,吃素菜的筷子叫「菜箸」)、兒童專用筷、成人專用筷、客人專用筷、男女筷、公筷、方便筷等。
總結一下中韓日筷子的區別就是,中國筷子最長,頭圓尾方,材質多樣。韓國筷子長度居中,尾部扁平,多為金屬製成。日本筷子最短,尖頭粗尾,多為木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