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桂依然
1月13日17時36分許,青海西寧市城中區南大街長城醫院門前發生路面坍塌事故,一輛正在行駛的公交車陷入坑內,經官方初步核查,共有10人失聯。1月14日10時許,記者從西寧市委宣傳部外宣辦獲悉,截至9時30分,經過15個小時的搜救,6具遇難者遺體陸續被找到。
馬上就要過年了,市民行走了街面,卻突遭如此厄運,實在讓人痛惜。這起慘痛的路面塌陷事故,看似是一次偶然事件,實則卻是類似災害性事故的又一次報復性上演。
遠的我們暫且不說,就在上月1日上午,廣州地鐵11號線沙河地鐵站施工區域出現路面塌陷,一輛清汙車和一輛電動自行車掉落其中,造成3人失聯。2020年1月6日,搜尋人員發現一名失聯人員遺體,1月10日,另外2名失聯人員也被找到,均已遇難。
如此短的時間就發生如此類似的塌陷事故,這實則已敲響警鐘,在這些城市如此讓市民行走於街面不得安心,感到「步步驚心」,真的還不是一種誇張手法。
近日,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地下管線專業委員會常務秘書長劉會忠就曾透露,最近國內深圳、廣州、蘭州、鄭州、廈門等多個城市都出現路面塌陷問題。近5年來,城市道路塌陷已逐步進入全國性災害集中爆發的高峰期,災害的發生已經遍及全國各個省市,從沿海到內陸邊遠地區,從一線大城市到二線、三線中小城市,都面臨著不斷發生道路塌陷災害的威脅。每年全國發生的災害級道路塌陷案例數千起,造成越來越嚴重的生命財產損失和社會影響。
於此,如果我們還是本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遮遮掩掩,不積極面對,那麼徹查原因就會變成是一種走過場,根絕隱患的補救行動就會變成是「擊鼓傳花」。在這種新官不理舊事的意識導引之下,大隱患就會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嚴重的威脅;而小隱患就會堆積成災,一路長大,最終對城市安全構成傷害。
當然,我們在查找問題時需要正視,特殊的地質條件、持續的暴雨、急劇變化的地下水位等自然原因,會造成路面塌陷。但自然因素不應成為消除人為隱患的一種障礙。查找塌陷根由,理應快速出擊,拖一分鐘時間也不行。再結合常規性的重點線路、重點地區的探測和檢測,以科學防控手段,嚴密隔絕事故隱患,方可避免災害發生,讓市民避免「腳下之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