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曹磊 通訊員黃敏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李輝
湖北人愛吃活魚,荊楚大地也是魚米之鄉。然而,一條魚從苗種孵育、成魚飼養,到半年乃至八個月的成熟,再到存塘、加工、運輸和銷售、烹飪,中間凝結多少人的心血。
生命的成長容不了半點疏忽,一條魚從池塘遊到餐桌,其中的辛勞一般人難以知曉。近日,記者走進田間魚塘,遍訪產業鏈條,還原本地活魚從一尾魚苗變成為荊楚美味的全過程。
配製營養飼料徹夜巡塘 每天只睡5小時
吃過晚飯沒一會兒,聶東經就把合作社裡的幾位農戶招呼過來,一起給塘堰裡的魚兒配「晚餐」。
養魚環境,很是有些熱
酷暑天的傍晚,太陽還沒下山,高溫依舊。東西湖區群魚薈生態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裡,負責人聶東經和農戶們麻利地將維生素A、B、C等營養素,與飼養一起按配比進行融合,整個「備菜」過程將近一個小時。
「現在是仿生態養魚,養殖環境不用任何農藥,就必須增加魚類的營養,提高免疫力。」聶東經說著就準備將配好的營養飼料投餵到池塘裡:「投餵的時間不能早,也不能晚,必須準點,不然營養就會在水中流失。」
從晚上8點到9點,大家一起完成了給所有魚塘的飼料投喂。而後,聶東經趕緊回到辦公室,又開始準備給新進來的魚苗進行又一波投食。
養魚池,實行水微循環
在這座仿生態養殖的水產基地裡,有青魚、草魚、鰱魚、鱅魚、鯿魚等家常魚,也有肥魚、鱘魚等特種魚,養殖總面積超過30畝,可以出產18萬斤。
「這就是科學生態養殖的優勢。」聶東經說,晚上9點投食以後,整個夜裡都要進行巡塘,以免出現意外導致翻糖:「巡塘不是隨便走走,而是要仔細盯住每一個可能出問題的地方。」
到了凌晨3點,農戶們又配製含有各種維生素的飼料,在4點左右給魚兒們進行「早餐」投食,直到凌晨5點多才能進行換班休息,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
循環井水暫養隨時加工 清洗淨化後加工
每天都有訂單要送往社區、商超和市場,群魚薈合作裡專門開闢了一個個成魚暫養池,池中注滿循環流動的井水,隨時根據訂單的要求捕撈起水,宰殺加工。
在加工間裡,記者看到一個個暫養池上都標註了魚的品類,每個池子的直徑將近2米,非常深,能夠明顯看到水的流動,也看得到水下魚兒遊動的樣子。
把活魚投放入圈養池
在農戶的提示下,記者將手放進池中,立馬感受到一陣清涼,一旁的水溫監測器顯示,此時池水的溫度是26.1℃。
「淡水魚最佳的生長環境是24到28℃,現在利用地下井水的循環流動,讓水溫保持在這個區間。」聶東經說,提前將池塘中的成魚轉到暫養池中,既可以減小塘堰中的養殖密度,隨時補充新魚,也可以通過暫養池的最佳生長環境,保證隨時捕撈外送的魚都是最新鮮有活力的。
與鑽研池毗鄰的地方,加工人員正在將一批起水的肥魚進行宰殺。「訂單配送的時間確定之後,就會撈魚宰殺加上,清洗封袋。」工作人員一邊說,一邊揮刀砍魚。
鮮魚活殺
從魚尾入道,在魚頭處加重錘來砍,最後將魚身對外切開,去除內臟。活魚宰殺完畢後,被全部送到加工間進行清洗、淨化、機械封包。
加工人員說,大多數消費者都吃鮮魚,封包之後馬上送到社區或市場,要求真空包裝的訂單,則會再進行抽真空的加工。
鮮魚包裝準備入市
自費充氧打冰送往三鎮 途中損耗並不小
中午11點多,一輛微型麵包車準備送貨出發。聶東經和農戶們按照訂單要求,從暫養池中打撈出不同的魚品,準備進行分裝。
「這個訂單是送到武大社區的,不到300斤,都是活魚生鮮運輸。」聶東經說著便把帶著充氧機的魚桶搬上了車:「這些充氧機也會給每個社區團購的團長配一個,保證全程有氧冷鮮運輸,每個充氧機都是大幾百塊錢。」
新到的活魚,在太陽強光下快速轉運
除了給社區團購和社區生鮮店送貨時用上充氧機以外,記者在白沙洲農副產品大市場也了解到,在水產品的大流通市場裡,夏天高溫時送貨需要大量打冰,確保送到二級市場或武漢三鎮各地的終端市場時,淡水魚都是新鮮的。
超市水產區有好多種淡水魚
在漢口京漢大道的一家大型超市裡,水產區裡有好多種淡水魚,價格從9.8元一斤到33元一斤不等。工作人員稱,淡水魚每天都是清晨4、5點送到超市裡,立即放進帶有充氧機的魚庫裡養起:「魚類產品的銷量比較大,對生鮮品質的要求也比較高,但也很容易耗損。」
隨後,記者又來到漢口西馬路的一家菜市場,這裡水產區的檔口很多,魚品也非常豐富。幾位攤主稱,雖然鯽魚、鯿魚等家常魚類比較好賣,但從魚塘起水到運輸,再到終端銷售,中間任何一個環節都可能出現死魚的耗損,市民吃到一條本地產的鮮魚實際上並不容易。
武漢人一天吃掉千噸活魚 保證供應不容易
武漢市農業農村局介紹,今年以來,武漢的淡水魚消費量從4月開始明顯上漲,生產復甦,消費趨旺。目前,武漢市一天的淡水活魚消費量可以達到800至1000噸。
洪山立信市場上,經營戶正在經營活魚
據了解,在疫情期間,武漢市的活魚消費量曾經低至一天4、5噸。這一狀況在城市「解封」,煙火回歸以後開始明顯好轉。業內人士介紹,4月以後,武漢人一天吃掉的活魚總量就達到百噸以上,到了6月時上升到6、700噸,而目前最高時將近1000噸,恢復到過往武漢市的日常活魚消費水平。
城市水產品的消費量在增加,本地供應量也很穩定。記者從湖北省農業事業發展中心了解到,截至6月底,全省今年上半年的水產品總產量為218.4萬噸,水產養殖面積791.5萬畝,新增的稻漁綜合種養面積位40.9萬畝,稻漁綜合種養總面積達到730.9萬畝,漁業經濟總產值達到1088億元。
還有一個好消息是,時已夏末,在3、4月投苗的淡水魚已經進入最後的成熟生長期,在接下來的秋冬季節裡,武漢人不僅能吃到平價的四大家魚,量大價低的鱸魚、鱖魚、鮰魚等特種養殖的魚品也將出產,愛吃活魚的市民能夠一飽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