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劇《摩天大樓》開播後,「楊穎哭戲」很快上了熱搜,還被影后章子怡肯定。
章子怡追劇後寫了些感想,贊該劇導演「抽絲剝繭各種殘酷的現實議題,沒有一針見血的鋒芒,卻屢屢觸目傷懷」。
且認為「對比之前的中國電視劇,它的敘述手法獨特且清晰,雖是多線陳述,但不凌亂,故事引人入勝的同時,有感動與深思。」
並表示「大家曾經對Angelababy在表演上的質疑可以暫且擱置了,她演的美寶真摯自然,讓我覺得沒飽,她對這個角色的投入與呈現值得肯定。」
楊穎後來在社交平臺回應。大結局時還特地發文告別美寶的角色,配了自己主演的網劇《摩天大樓》裡的段落。
圈中好友楊冪也在評論區為她打call。
但對於章子怡誇楊穎演技一事,其實是讓我無感的。
從前我也景仰章子怡身如柳絮淡如風那股韻味,但後面自從看了她在《演員的誕生》的表現後就對她無感了,
感覺也就那樣。
楊穎哭戲這熱搜掛得挺久的,
以至於我在點開摩天大樓之前都不知道這劇的主演原來是郭濤和楊子姍。郭濤大家應該都知道的。
而楊子姍則是趙薇導演處女作《致青春》的女主,後面還演了《重返十八歲》、《萬萬沒想到》等等。
是個演技實力派。後面好像是因為結婚還是怎麼的,突然就不見人了。
我花了兩天補完《摩天大樓》,說說整體印象吧,也算是影評。
最近沒啥東西寫,前幾天硬是憋出了篇樂夏的,只是為了活動。
之所以一直沒看《摩天大樓》是因為之前楊穎哭戲掛熱搜的緣故。
我特別反感這種流量明星突然被誇演技的炒作,因為通常會發現全劇下來可能這人就一個高光時刻。
不過這劇剛看完的時候讓我覺得挺震驚的,沒想到《隱秘的角落》這麼快有接棒人了。但後面準備提筆寫的時候,把劇情回味了一下,
卻又發現這劇還差點意思。
這劇整體,是個英國推理小說家阿加莎·克裡斯緹的東方快車謀殺案模式。
即全員「惡人」,所有因為各種牽絆被卷進這個案件的人都充當著兇手或幫兇的角色。
只是編劇們在原本的邏輯上再套了一層,變成了全員演戲不是為了殺人,而是為了「誣陷」一個人。
不過編劇為了加這層邏輯,給的支撐是遠遠不夠的。
為什麼必須全員演戲誤導警方調查方向呢?
15集李茉莉給的解釋是,美寶本意是帶著顏永原自殺,就是為了不牽連兩個閨蜜和弟弟。
但問題是只要顏永原被活著抓到,他肯定會供出美寶的同夥,還有兩姐弟的過往。
這就讓我疑惑了。
所以你們這樣誤導警察調查方向,自己就能重新開始了嗎?
所以你們到底是想讓兇手繩之以法,還是想讓兇手逍遙法外?
而且你們三個不是姐妹情深嗎,難道這時候不應該直接站出來把美寶身世說出來嗎?
至少可以在顏永原沒找到顏俊之前,先避免讓顏俊接觸顏永原。
或者是讓警方埋伏顏俊家等大魚上鉤,直接了當的把人抓了。
難道不比你們在這瞎折騰要強的多嗎?
結果反倒讓顏永原逮著機會上節目增加曝光,
這不就是在把顏俊往美寶不希望的道路上推了嗎?
你們口口聲聲說要完成美寶的心願,結果害了顏俊的直接原因就是你們。
退一步說,就算你們不坦白自己參與囚禁顏永原,
但至少站出來把所有相關線索往顏永原身上引吧,
你們真的是姐妹嗎?
後來我又嘗試著用三個女人之間都是塑料情來解釋,
她們因為自己捲入了囚禁顏永原的事件中,
兩人為了不坐牢所以把自己跟美寶摘個乾淨。
這樣的話,只要不承認自己跟美寶有交集,就不會有同黨嫌疑,
就算顏永原攀咬她們,只要無法證明三人有關係那就證據鏈就斷了。
不過很快我又自己推翻了自己,
因為這都什麼年代了,三人一塊進過女校,
肯定很輕易能查到這種消息。
話說回來,之前警方已經被林大森的假口供引導去調查美寶的童年經歷,
為什麼沒有查到這麼關鍵的信息呢?
我個人認為,其實要填這塊邏輯也挺簡單的,
就是設定多一個前提:
這群人在沒有任何直接證據的情況已經堅信就是顏永原殺的人,
然後他們準備在警方找到顏永原之前殺了他,並製造成意外事故
(這種全員惡人的案發現場偽造意外事故太容易製造了)
這樣的話,就能夠完全符合美寶的心願了,
顏永原死了,閨蜜和顏俊的秘密將會永遠沉睡。
但編劇們似乎要的更多,他們沒把顏永原寫死,
還要讓顏永原上情感調解節目,就是為了塞多一個社會命題進內容。
這段就是要諷刺現在的情感調解瞎幾把折騰
(我前段時間因為關注了幫幫團,就差點被裡面的調解欄目氣瘋了)
這段劇情大概是《三十而已》主演之一的毛曉慧現實經歷搬過來的。
毛曉慧父親拋妻棄子,她跟母親相依為命。
她成名後,恬不知恥的父親找上門要錢,
還上了情感調解節目對她隔空喊話。
而且停電的原因也沒解釋,
只有丁小玲的一句:「我覺得老天也在幫我們。」
停了兩次電,就算是跟劇情無關,
但至少維修完了把損壞問題也提一下吧——結果都沒提。
但其實這是個披著懸疑外皮揭露社會問題的劇,
並且主要是女性面臨的問題,這個算是全劇核心。
因為劇情發展都是靠這推進的,先是小三、婚姻、PUA什麼的。
所以當你接受了這個作為內核的設定後,會發現有些劇情顯得冗餘。
比如作家吳明月被美寶鼓勵出門那段,這就跟女性和社會問題就沒關聯。
而且你會發現其實把吳明月的故事整段刪掉也不會對劇情產生什麼影響,
甚至我覺得可以把作家身份直接套在丁小玲身上,
而且丁小玲這人物太單薄了,感覺一直在說教。
(只不過根據人物特性出來的作品就會是十九禁的那種。)
儘管劇情bug挺多的,但不得不說這劇的劇本是能打的。
總算擺脫了國內電視劇劇情鬆散冗長的問題,兩集為一個人物單元,劇情有鋪有墊。
明顯能夠看出這劇本子要大過演員,但導演在裡面做出的努力不夠突出。
因為這幾個編劇雖然強,但還沒到無懈可擊的程度,而且編劇創作的落腳點最終都在文本上。
但是否能百分百或是超水準落實,這艱巨的問題都是落在導演和演員肩上的。
郭濤跟楊子姍的演技有點掉線,出場那段表演明顯有用力過猛。
尤其是郭濤讓我跳戲了,感覺像父母愛情裡的江德福過來串場。
不過話雖如此,這兩段表演都算是符合人物的,
楊子姍角色怯怯懦懦,而郭濤的人物就是油膩。
比如他第一眼看見死者,便覺得這麼漂亮的女人遇害肯定是情殺。
而且郭濤這人物有點崩。
前面並沒有什麼問題,大概就是個背有爭議卻業務能力強的老刑警。
但這人物剖開的方式特別奇怪,而且前面製造的性騷擾懸念不可能成立,
尤其是這人物還有個女兒——儘管是死去戰友的女兒。
後面從女兒那邊作為突破口,但最後才聊郭濤當時害死戰友的故事。
其實如果前面把伏筆埋好了,這段導演再給點故弄玄虛的東西,
其實是可以拍得很震撼的,會徹底顛覆郭濤的形象。
(也可能是過審的原因)
但說實話,前面郭濤吊兒郎當的形象並沒體現出來,觀眾看到的是個特立獨行卻獨有自己一套的老刑警,
開頭審訊那段的吊兒郎當點外賣那段,喝水的對話就已經完全顛覆了起初油膩的形象,而且有點自帶高光的那種。
所以楊子姍15集吃火鍋斥責郭濤,說什麼終於知道他為什麼辦案吊兒郎當的那段話,語境是不成立的。
而且郭濤剖開的經歷,居然給的問題是「做正確還是正義的事」?
拜託,這種問題也是需要放在特定語境之下的懂嗎?
如果警察是在追蹤圍剿毒巢,裡面有個犯人的位置是用十幾條線人的命換來的,
你最後要面臨選擇救戰友還是抓犯人,你選哪個?
你能夠用正義跟正確來一語蔽之麼?
《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臺詞是,為殺人犯辯護的律師遭到輿論譴責,他歇斯底裡的反問:
「這種人就該死,但為什麼我們要拿整個司法體系給這種人渣陪葬?」
正確與正義,這是個偽命題,
因為兩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並非涇渭分明。
而且劇中給的情境,並沒有形成兩難。
那叫郭濤和戰友的判斷失誤,並非在正確與正義之間做了抉擇。
正確與正義是可以並存的。舉例,如果有個所有人都認為是殺人犯的人為自己喊冤,
但沒有律師願意為他辯護,而你站出來替他辯護。
一來你捍衛了法律和司法程序的尊嚴,是正確的;
二來你要麼替他洗白,要麼讓罪有應得的他走完法律程序無爭議的被判處死刑,是正義的。
而不是留給後世翻出這件事來批判如今的法治,說什麼這個殺人犯可能是被冤枉的,
但因為當時沒有任何律師願意為他辯護,社會對他判處死刑的呼聲極高,
所以最後在沒有法庭審理的情況下就直接判死刑了。
回到正題,楊穎的演技上。
其實楊穎的演技應該說,還是沒進步,只是剛好挑對了劇本。
她本來就是這副恬靜美麗的模樣,她只要往那一站,服化道跟上,她就可以是美寶。
但有些部分需要演技張力的時候,她就立即展現出了自己的演技短板。
還是15集,阿姨被帶走後,美寶跟閨蜜一塊跟顏永原對峙那段,她叉著腰生氣質問。
瞪眼就不說了,她的表情管理是老毛病了。
就光說叉腰這個動作,叉腰其實是個展現力量的姿勢,並不是生氣的姿勢。
很多人會把兩者混淆,那是因為很多人生氣的時候,他會下意識的展現自己的力量,是為了威懾對方。
當然某種情境下,它可以表現人物的生氣,但問題就出現在美寶這個人物身上。
尤其是美寶這個角色本來就一直處於弱勢的,這麼多年都被顏永原吃得死死的,她哪來的力量感讓自己對顏永原做出展示力量的舉動?
所以這個動作的動機都是靠不住的。
當她叉腰的時候讓我莫名的想發笑,就感覺是只螞蟻在對大象秀肌肉的感覺。
而且她們之前已經說過就是一家三口,作為媽媽的阿姨被帶走,這是對於一個家庭的大變故,誰也不知道這一去會面臨什麼。
但美寶表現出來的並不是重新整理情緒後,誓死要跟顏永原算清楚這筆帳的態度,
而是上來跟小孩子過家家似的插著腰問對方究竟要做什麼?
這劇跟《隱秘的角落》差別在哪呢?主要差別在導演和演員上面。
導演並沒有把劇本完全捋明白了,演員也沒有把自己的角色捋明白。
《隱秘的角落》的故事相對《摩天大樓》要簡單得多,但為什麼能拍十二集卻不顯得單薄。
正是因為裡面的演員把都把自己的人物吃透了。
比如秦昊看了劇本就覺得張東升這人物立不住,於是他動了很多小心思,比如扶腰的動作、禿頭造型;
或是朱朝陽的父親朱永平,吃餛飩那一幕,他用熬夜的手段讓自己變得「頹」,還故意把桌子腳弄得不穩當,給自己製造一個情緒釋放的時機。
這些都是他們對於劇本和人物的理解,他們會用自己的經驗來去處理編劇劇本中「不舒服」的東西,思考怎麼弄會更自然,怎麼弄會讓人物立體起來。
但楊穎,遠遠沒達到這種程度。不只是她,劇中許多人物都沒做到,兩位主演亦是如此。
反倒裡面的配角戲更出彩,那個保安跟林大森虛構的故事就特別棒。
她一直都說要提高自己的演技,如果她所說的態度是真的,那麼我只想說她可能是真的「笨」,不開竅只會笨努力,是無法變成好演員的。這裡的「笨」不是平時那種智商的意思,大概是說不夠靈動。
這劇裡還能稍微吹一下她的哭戲,但哭多了,遲早會變油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