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一次扎心的語言學暑期研修》
一文發出之後,
有學生看到老師上課打瞌睡,
有學生看到老師因為聽不懂而崩潰……
是的,老師也有今天,大家開心嗎?
「槽」之深,愛之切。
吐槽歸吐槽,
經過這次研修,
本來只關心語言本體的我,
對語用與認知神經的興趣
已經從小火星變成了小火苗——
因為,
它又打開了一扇考察語言的新大門。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所以這次,
就跟感興趣或可能感興趣的朋友,
具體分享下與語用和認知神經有關的
一些例子,一些信息。
首先,什麼是認知?
人作為高等動物,能夠感知世界(天很熱,冰淇淋很甜,小龍蝦很香……),能夠思考(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記憶(各種背),想像(中500萬怎麼花),以及進行聽說讀寫等言語活動——這些獲取信息,加工信息的過程就是:認知。
其次,什麼是認知神經科學?
上面種種認知活動都受大腦支配。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的就是大腦利用哪些組件如何完成這些認知過程。
第三,語言應用與認知神經科學有什麼關係?
通過對認知活動規律的認識,提高語言(包括二語)教和學的效率,對言語活動異常的群體進行幹預(預測及治療失語症等),以及與人工智慧結合,幫助計算機更好地理解和處理人類語言,推動人工智慧進程……
總之,認知神經科學與語言應用與人人有關,與人人的未來有關。
說起蕭敬騰,大家都知道他是著名歌手(和雨神)。
如果不是這樣的視頻,大家不會知道看起來與常人無異的他有過閱讀障礙:認字困難,理解困難,同樣的試卷,別人做完了,他才寫了一半。
記得研修課上,老師剛分析完蕭敬騰的情況,身旁長得很清秀的,正在電腦上飛快打字做筆記的小學友就小聲跟我說:「呀,我寫字困難!」
看我一臉的疑惑,她又補充道:「真的,從小到大都是,要麼想不起,要麼缺胳膊少腿……」
閱讀困難、書寫困難,說明大腦負責理解和書寫的區域存在異常。
百度一下資料,你可能會嚇一跳:
目前中國死亡率最高的中風病,醫學上叫「腦中卒」,患者除了半身不遂,還經常伴隨表達困難或口齒不清——這,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失語症,是因為腦部與語言表達有關的部位受損造成的。
語言障礙與大腦的關係,就是認知神經研究的內容之一。
前兩天,有網友把沈騰和徐崢「換頭」,吸引了許多人加入這個「看圖認人」遊戲:有網友全部認對覺得so easy,有網友卻每一個都「傻傻分不清」。
我也試了一下,確實 so easy,得意之餘,想到一個問題——為啥小夥伴們差別這麼大吶?
或許可以用研修課上老師提到的「認知模式」解釋:
認知模式有多種分類,最常見的是整合性和分析型認知:擅長通過整體把握事物,是整合性認知;擅長通過細節認識事物,則是分析型認知。
這個「認人遊戲」,顯然特別需要通過眼距、皺紋或者局部表情而不是整體輪廓發現差異——
所以,大家知道自己是哪種認知模式佔優勢了嗎?
研修結束,多了時間看公號文章,然後又發現一個問題:頁面文字越來越少,排版越來越稀。
實話實說,你更願意看哪種?
相信大部分朋友認會選前者。為什麼?
除了前一種看起來更省事,更輕鬆的直覺經驗,有沒有科學道理可說?
我想到了研修老師分享的「眼動」規律!
眾所周知,眼球會隨著我們觀察的需要上下左右移動,不過,這個移動的範圍是怎樣呢?
實驗顯示:眼球定位到目標後,在不移動的情況下一次所能看清的一行字符是6個左右的英文字母,或4個左右的漢字。
文字越多,(橫排情況下)需要向右向下移動的次數就越多;遇到長難句意思沒能一次理解的,還需要回看。
就是說,文字越多段落越長,眼球就動得越頻繁;同時,為控制眼動理解信息,大腦這個指揮官也會更加手忙腳亂。
所以,大家說的「累」,「看不動」,是感覺,也是事實。
打個比方:吃番茄,拿大番茄直接啃,和吃一口一個的小番茄,哪個省力?
現在,我們知道了:拋開其它因素不說,字少字稀的排版確實更符合人類眼睛的工作原理。
看了上面的例子,大家不難發現認知神經科學與日常生活關係多麼密切。畢竟,咱們每天都在說話,都在進行認知活動。
有了關於人類大腦和認知的知識,就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我們對世界這頭大象的認知,就又增加了一點——用孔子他老人家的話說,不亦說乎?
最後,分享一些信息。
參加完研修,順道去了深圳。
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圖書館無意中看到金庸先生創立的《明報》,單7月11日這天的報紙上,「教育招聘」板塊就有不下5家學校(或特殊教育機構)在招聘言語治療師。
這讓我又想到研修期間兩位老師都講到的失語症,想到有學生在網際網路+項目答辯時,也想幫語言障礙兒童做康復訓練。
此刻正在讀這篇文章的朋友,我相信大家都年輕健康,活蹦亂跳。不過,不要忘了,我國的殘障人士有八千萬,其中有語言障礙的也不在少數。
研修時授課的暨大臨床醫院康復科主任陳卓銘教授說,他的掛號費很快就要漲到800塊一個了。
前幾天,有學生諮詢語言學考研怎麼選專業。
現在,大家應該知道了,應用語言學也好,交叉學科也好,除了漢語國際教育,還有別的選擇。
資訊時代,願大家能了解更新更有價值的信息,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擁有更多利己利人的選擇。
微課堂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與我們聯繫
圖片:網絡(侵刪)
文字:Teacher張
編輯:知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