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道士民間仙人生活掃描(下)

2020-12-27 童年家國

偷桃

(八)

第八篇故事《偷桃》。 這或許是《聊齋志異》中為數不多的幾篇作者以自己第一人稱來寫的故事,或許這個故事的內容是蒲松齡先生自己曾經經歷過的事吧。故事梗概是這樣的:少年時我去府城考試正趕上"鬧春".我跟朋友去瞧熱鬧,有個賣藝人說了句什麼但人聲嘈雜,我沒聽清. 這時,有個穿青衣的人要藝人變個桃子。藝人想了個辦法,叫小孩到天上偷桃,說著就抱出一團繩子,召喚孩子拽著繩子往上攀登,偷桃後孩子死亡和復活的故事。它以江湖術士的幻術表演為題材,寫及擲繩入雲、緣繩登天、天宮偷桃、肢解幼兒、幼兒復活諸事。

整個偷桃的設計一波三折,峰迴路轉,極富戲劇性。這個故事的超前之處,是那根神奇的繩子。「賣藝人出繩一團,大約數十丈,向空中投擲;繩子即懸立空際,好像有物栓掛上了它。不一會兒,就越升越高,渺入雲中"。這個構思,現代人稱之為"天梯",就是從太空站垂下一根繩子,讓電梯沿著繩子上下,人類藉此輕鬆登天,而不用乘坐危險的火箭。"天梯」的構想從提出到現在只有幾十年,科學家們現在仍在苦苦尋求實現之道,據說已發現碳納米管是製作"天梯"的理想材料。而早在300多年前,蒲松齡就提出了這個創意,還口口聲聲地說他親眼見到了,這是不是有點"穿越"的感覺呀?

術人父子身懷如此絕技,若從事非法營生,想要多少錢都易如反掌,但他們沒有用不正當手段斂財,而是靠演出謀生,拿仙術換錢,讓百姓大飽眼福,讓官員乖乖掏錢,可敬可佩。

究其原因,自然與道行有關。務道之士一方面入世以濟世度人,廣行善舉,關愛社會人群,以已之力利濟他人,奉獻社會以積累功德;一方面修煉自我,隱居修仙,煉性修命,以度己受人。"欲修仙道,必須人道;人道未修,仙道遠矣。"

要讓道教的智慧滲入世人的生活。道教文化中蘊涵著豐富的生活智慧,如尊道貴德的教義宗旨、成仙得道的信仰理想、濟世利人的社會責任感、慈愛和同的處世方式,順應自然的行為原則、崇儉抑奢的生活信條、清靜恬淡的精神境界、抱樸守真的價值取向、性命雙修的養生思想、天久和諧的生態智慧。

對於我們中國人的傳統哲學來講,既有儒家文化的影響,又有道教文化的影響。

就道教的影響而言,道教給人提供了一種生存智慧,使人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來看待現實的一切,對待現實的衝突,以一種超越一切的目光、一種平和的心態待人處世。

(九)

第九篇故事《 佟客 》。徐州人董生,自詡為慷慨之士,忠臣孝子,但在群盜入門的一刻,其內心深處的卑怯懦弱頓時暴露無遺。考驗董生的,是遊歷海外20年的遼東人佟客,直到最後,董生才知道佟客就是一位異人,他的誇誇其談,在生死考驗面前成了笑料。

道經裡講所有的人,每個人身上都有道性,是從生下來就被賦予了的,那為什麼還要去「修」呢?

那是因為,雖說你被賦予了這個道性,但你得去保持它,用我們的話講,就是必須去修煉。通過修煉,道性才能保持,而且在保持的基礎上得到更多,最後就能「得道」。

如果有道性而不去修煉的話,道性就會隨著欲望的纏繞慢慢地消耗,最後就沒有了,這與我們追求生命修真的意思就背道而馳了。

佟客略施小技,就讓狂妄自大的董秀才露出原形:原來,劍是爛劍,一削就斷;人是窩囊廢,面對打上門來的強盜,妻子一哭泣,他就沒了殺敵救父的勇氣。

道家還是儒家,都認可忠臣孝子皆從至性熱血中來,不是 "關公門前耍大刀」就可做得的。自我誇讚,大難臨頭胸中全無些血性,如何有力量擔當起?這也是道士與俗士的重大區別。

董秀才這種人,現實生活中多得很。本事不大, 口氣大;見識不高,眼眶高;骨頭不硬,嘴巴硬。面對幻境強盜,頓是英雄豪氣,純粹是外強中乾、色厲內荏的角色。

從佟客「出門二十年,適自海外歸"的自述來看,他應該是一位仙人,有海外學道的經歷。再看他表現,也不是凡人所能為。他很厚道,雖然本事很大,但並不自我吹噓,處處表現得跟凡人一樣,正是道家逍遙處世、心靈自由的體現。佟客對於董秀才這樣的自大狂,他不予揭穿,而是用看似漫不經心的舉動,讓其自我領悟。比如,他用一把小刀,削斷了董秀才的利劍;他用草做的小人,上演了一場打家劫舍的鬧劇。

放眼人間,像佟客這樣的"異人"太少了。這就給狂妄無能之輩留下了活動空間。只有到了生死關頭,才能看清誰是真正的英雄,誰是真正的窩囊廢。

上善若水,水有善利萬物而不爭的品性,因為有了這個品性,故而能夠和大道相近。大道是善利萬物的。

學道之人要培養自己像水一樣利益萬物而處下不爭的品行,這樣才能合道體真

鳥語

(十)

第十篇故事《鳥語》。中州境內有一個道士懂得鳥語,常通過翻譯鳥語警告眾生,然而沒有理解領悟的。邑令雖然貪腐,卻愛道士之才,雖愛道士之才,卻不能忍受道士的直言相勸,進而懷疑道士在故意譏諷他,把道士趕出門去。時間不長,縣令果然因貪一汙受賄被罷了官。

鳥類鳴聲形成和發展與人類語言發展幾乎相同,鳥會發出多種聲音,表達各種意思。鳥們之間交流毫無障礙,只是人類聽不懂罷了。

「仙人"-中州道士出場,鳥們的話語都被"翻譯"過來,變成人類能懂的語言。原來鳥們從不說閒話,句句都是與人類有關的預言。比如,鳥們說: "著火了,沒救了。」"雙胞胎得死。」 "大奶和二奶,將要打起來。」 "你受賄太多「你要丟官了。"等等。

預言無所謂好壞,只要準確,且能應驗,就是真理。只可惜,很多人只喜歡聽順耳的話,哪怕它是錯的;討厭聽逆耳的話,哪怕它是真的。當官的更是這樣。作為鳥和人類之間的「翻譯",中州道士說了真話,結果百姓很佩服,縣長很生氣,將其"逐而出"。

道家精神的外在體現是任性而為,放蕩不羈,而又逍遙出世,自由超脫。中州道人的神力體現在:準確預測縣長將被查辦,而自己毫髮無損,這是他作為神仙的明證。

(十一)

第十一篇故事《楊大洪》。楊大洪他進食被噎成病,夜夢神仙贈詩曰:"江邊柳下三弄笛,拋向江心莫嘆息"。第二天,果見三弄笛於柳下的道士,知其為神,便傾囊中之金獻之,以求治病。道士擲金江中,以示看破紅塵,不為金錢所動。但楊大洪卻是塵念難消,為之惋惜。仙道已知難以度其成仙,便乘隙"力拍其項",以致嘔出喉中物,把他的病治好了。

楊大洪是楊漣的號。他是今湖北廣水市人,官至左副都御史。明朝天啟四年(1624年),上書劾閹黨頭目魏忠賢,得到左僉御史左光鬥的力贊和響應,時稱"楊左"。第二年入獄致死,是著名的歷史人物。如今當地還流傳著他的大量傳說,其中的《藍袍朋友》也說,他得了噎食病,不過,給他治好了的並不是什麼神仙,而是一個驢子精;在他冤死之後,後者還變做身穿藍袍的友人去為之弔孝哩。顯然《楊大洪》是由此脫胎而生的,雖然它已非原湯原水,但卻可以從中品出一些原味。

楊大洪是一位聖賢,「生為河嶽,沒為日星」。此故事講的是他成名之前的糗事,包括功名心重和氣度不大等等,也證明,大人物也有丟人現眼的時刻,但是無礙英名。

道家認為,人是渺小的,萬物也是渺小的,唯有存在於世界之上的道才是宇宙的主宰。人應該放棄外在的欲求,轉向內心的修為,不自得,不自誇,平靜自然地生活。

每個人都有很多值得快樂和陶醉的事。即使是貧苦和出醜,也是很正常的;死亡,更是生命的必然終結。連貧苦和死亡都能快樂面對,還有什麼事情值得憂慮呢?

(十二)

第十二篇故事《劉海石》。講述的是學道有成的劉海石,不避危險為好友劉滄客除掉吸人神氣以為靈、最利人死的狐狸怪,使劉家免受滅門之禍,表現了道士們濟世活人而奮不顧身的慈悲心靈。劉海石在劉滄客遇到家禍,來到他家,劉海石也不問寒暖,便直奔主題,毫不隱諱地說:「兄有滅門之禍。」並為消滅這一禍事提出辦法,又親自動手幫他拔除禍根後馬上就走了。可以說劉滄客是不幸中有幸。不幸的是他納妖為妾,致使幾個親人枉死,幾乎招來滅門之禍。有幸的是他擁有人生中,最難得到的一位諍友。指出他的禍患,幫他拔掉禍根,使一家逢兇化吉,轉危為安。

這個故事其中的為友之道,仍值得人們思考與學習。孔子曾經說過:「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闢,友善柔,友便佞,損矣。」,顯然劉海石是劉滄客的益友,而且屬於「友直」,剛正不阿,敢於直言不諱的諍友。

妖怪不要多,只要有一個,平常人中間,就能讓平常人一個接一個死掉,甚至死光。更可怕的是,平常人根本認不出誰是妖孽, 還把妖孽當寶貝寵著呢。從劉海石的作為看,他是一位有特異功能的道士,同時是一個"捉妖志願者"。他四處奔走,拔救眾生,樂此不疲。他很廉潔,救了那麼多人,卻只吃了客戶一頓飯。他很謙虛,坦言自己本事有限, "將歸獻俘師」。

按劉滄客的猜測,劉海石是呂洞賓(呂巖)的徒弟,所以才有這麼大的本事和這麼高尚的道家情操。

魯迅先生曾經說「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這說明了什麼?魯迅先生的這一句話說明:道教是真正植根於中華大地上的土生土長的宗教,它虛融博大,積澱著從邈遠的上古到近代中國文化的發展足跡。要想了解中國就必須了解道教。

道教的核心教義是圍繞著「道德」和「神仙」來展開的。無論「道德」還是「神仙」,應當說都是具有普世價值的。道教重人貴生,其普世性,指的是道教濟世度人的思想和宗教實踐的行為。

(十三)

第十三篇故事《白蓮教》。有個道士出門,在一個盆子裡放了一個稻草船,又用一個盆子蓋住,讓徒弟看好,不要打開盆子,結果徒弟打開了,把稻草船弄翻了。結果道士的船就在大海中翻了。後來徒弟跟道士的小妾私通,道士知道了,把徒弟變成豬,賣給屠夫,把豬殺了。徒弟的父親很長時間都沒兒子的消息,跑過來找道士問話,有知情的徒弟告訴他,道士把他兒子變成豬賣給屠夫殺了。徒弟的父親搞到縣衙,縣衙的人把道士、他的妻子、他的孩子都抓走了。在押送往京城的途中,山上出現一個巨人,道士用激將法將妻子、兒子都送了出去,被巨人吃了,連道士自己也被巨人吃了,之後巨人走了。實際上這當然是道士的幻術,自救成功。

在中國古代民間的秘密宗教中,白蓮教可謂大名鼎鼎。從宋朝到元、明、清,白蓮教綿延了近千年,掀起了無數次農民起義。它的號召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神秘的教義,二是奇異的功夫。貧苦大眾最易受其誘惑,跟著教主們興風作浪,用旁門左道與官府抗爭,但無一例外都失敗了。

這個故事裡的山西妖師,是曾在明朝末年發動山東起義的白蓮教教主徐鴻儒的弟子。他能用水盆裡的航模控制遠方的大船,用客廳裡的蠟燭照亮十裡外的道路。每當意外情況發生,他總能立刻跑回家中,查明事故原因,讓人不禁聯想到遠程控制術、現代照明術、時空穿越術等等,其本事確實非同一般。

然而,這位妖師沒有用他的驚世絕技為百姓謀利,而是用來害人,品格太低下,這就使他成不了仙人,能成為"妖人"。故事中,只因弟子與他的小妾私通,他就把弟子變成豬,殺了賣肉,心腸實在歹毒!

故事結尾,妖師一家人都被太行山上的"巨人」吃進了肚子,似乎印證了「惡有惡報」的鐵律。其實不然,所謂的「巨人」,很有可能是妖師製造的幻像,根本不會吃人,而是在光天化日之下把妖師及親屬藏到肚子裡,"從容竟去",正是"巨人吞罷從容去,竟得安然脫網羅"。妖師跑了,妖術當然也就傳下去了。人妖之鬥,無盡無休。

道教教義的普世性是建立在道教「道性論」的基礎上的。道教認為,人和世界萬物都為大道所化,都具有道性。正因為都具有道性,因此,只要學道修道,人和世界萬物都有開仙得道的可能。這是道教教義普世性的理論成立的基礎。道教教義的普世性和道教「功德成神」也密不可分。道教「功德成神」觀認為,積功累德,是人成為神仙的一個重要的途徑。

(十四)

第十四篇故事《 顛道士 》。故事中有個瘋癲的道士,嘲弄重陽節登山喝酒的本縣貴人。這位貴人惱羞成怒,指揮著他的僕人們追趕辱罵道士。道士的傘布變成了鷹隼,傘柄變成了一條巨大的蟒蛇,假裝吞掉了幫兇,徹底戲弄了貴人和同伴。

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經過隋唐時期的政治大繁榮,宋元時期的道派大發展之後,在清代轉入了蕭條。其原因是:清統治者在宗教上信仰薩滿教,入關後又接受了佛教,缺乏對道教的信仰。在統治者的壓迫下,道教轉而從民間尋求發展。

民間有著悠久的道教傳承歷史和豐厚的發展土壤,信仰道教尤為盛行。許多百姓從少年時代起,就處在這樣歷史文化氛圍下,當然也就很容易受到民間道教信仰的影響,所以人們多對道教思想中的神仙高道、鬼狐花妖保持了強烈的好奇心。道教中的三茅真君、淨明道的許遜真人、藥王孫思邈等,由於他們為中華民族和百姓生活的安寧、幸福和健康做了許多好事,他們的這種利濟蒼生的精神是不滅的,因此奉他們為神,以香火祭祀,表達人們的敬仰之情。

顛道人的所作所為,純粹為仙人遊戲,代表了懲惡揚善、善惡循環、因果報應等宗教思想。道家認為,一個人過於追求外在的東西,就會被外物所役使。學道之人,一定要能見微知著,看清事物的本質,領悟到高深莫測之道,即是隱居修行,也是懲善揚惡。

現代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人們的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如果人們能夠在躁動的過程中偶爾放慢腳步,也許會發現還有另外一種聲音。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道教這一東方智慧寶庫,道教以豐富而精湛的熱愛自然和珍惜生命的義理與踐行的傳統,正逐漸地為世人所了解,它正為人類新時代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營構提供有價值的思想和有益的啟迪。

相關焦點

  • 當代中國的靈媒"還魂"與仙人"鬥法"
    ✪ 龍飛俊 | 上海社科院宗教研究所【導讀】當人們感慨社會信仰缺失、精神空虛之時,中國的民間信仰卻經由多元轉化而重獲新生,且日益繁盛。這種繁盛是如何實現的?介於天人之間的道士、「太太」(各類地方神)、「仙人」(靈媒)無疑發揮著重要作用。
  • 揭秘┃柏葉仙人和秦朝宮女與崖柏的那些事!
    據《太平廣記》之中有「柏葉仙人」,此乃唐朝人,為求長生之術而入山,得異人指點,服食柏樹葉,壽至二百三十歲。柏葉仙人名叫田鸞,家住長安。他家世代做官,到有了田鸞的時候,家中很富。田鸞兄弟五六個,全都不到三十歲就早死了。田鸞二十五歲的時候,他母親非常憂愁,他自己也很害怕。他曾經聽說修道的人有長生不老的道術,於是他就進了華山。他四處打聽、尋找仙人,心情十分誠懇。
  • 從《道士出山》到《民間奇異志》,從拓荒者到領跑者
    2015年,網絡電影《道士出山》以28萬投資創造了2400萬的票房,引爆了整個行業,炸開了網絡電影商業化的大門。2020年4月30日,由造夢師影業、七娛樂影業、猛獁世紀影視聯合出品的電影《民間奇異志》在優酷獨播,最高熱度峰值9180打破了優酷網絡電影的最高峰值,燈塔熱度連續9天排名第一。而張濤和陳甘霖正是這兩部電影的導演和製片人。
  • 我國巫術歷史文化之扶乩,原來筆仙碟仙本是道士通靈之法!
    筆仙,碟仙的來歷和破解筆仙碟仙同為古代問扶乩的支流,為民間流傳,如果說起扶乩或許很多朋友都未曾見過這個詞兒,應該念做扶乩(ji),它是中國民間信仰的一種佔卜方法,又稱扶箕、抬箕、扶鸞、揮鸞(不難看出秀才念字念半邊也不僅僅是小編一個,鸞同亂)、降筆、請仙、卜紫姑、架乩等等。在扶乩中,需要有人扮演被神明附身的角色,這種人被為鸞生或乩身。
  • 道士的修行生活:道士的資格考試
    簡歷請發送至:daozong2018@163.com在道教中,要成為一名真正的道士是需要經過一番考試的,也就是道家稱之為的資格考試——傳度授籙。這是道派綿延的一種表徵,是有一套規範化的儀式在的,以此來體現其對於神聖事業的慎重。 所謂「傳戒」,又稱開期傳戒,指從開壇傳戒到傳戒圓滿的整個過程。
  • 民間故事:屠夫誤殺大黃牛,請來道士幫忙,結果黃牛變成他的兒子
    民間故事,奇聞趣事!這裡是話神道仙的原創故事領域。接下來請看傳奇的民間故事。這是一則在廣為流傳的民間故事,在清朝年間,有這麼一個屠夫,喚作李鐵蛋,當初家裡窮,父母都不識字,生了兒子,打算請教讀書人賜個名字,但是也沒人理會,所以乾脆起了個容易活的名字。農村講究,越是這種名字,活得越是結實。
  • 中國名畫《潑墨仙人》梁楷
    明清是我國版畫的高峰時期,並出現了各種流派,呈現欣欣向榮的局面。畫家小傳梁楷,生卒年不詳,祖籍山東,後居錢塘。寧宗嘉泰年間曾任畫院待詔,賈師古高足。梁楷生性狂妄,放浪形骸,常常縱酒度日,世人稱他為「梁瘋子」。寧宗曾賜予梁楷金帶,但梁楷受不了皇家的差役和拘束,不接受金帶,將其掛於院中,飄然而去。
  • 從《道士出山》到《民間奇異志》,從拓荒者到領跑者 | 專訪
    4月30日,由造夢師影業、七娛樂影業、猛獁世紀影視聯合出品的電影《民間奇異志》在優酷獨播,最高熱度峰值9180打破了優酷網絡電影的最高峰值,燈塔熱度連續9天排名第一。而《民間奇異志》的導演張濤和製片人陳甘霖正是《道士出山》的導演和製片人。
  • 我國唯一以道士名字命名的城市,千年沒改名,現在經濟發展迅速
    後世用人名來命名一座城早已不是稀奇之事,中國的茂名市就是以一個道士的名字命名的,千年沒改名,現在經濟發展迅速,為什麼這處要以道士之名來命名呢?道士與此處百姓又有什麼故事呢? 這句話讓道士感到潘茂名天生的悟性,極具慧根的潘茂名被道士留下,希望他能潛心修道,潘茂名也答應了,當場拜道士為師傅。在後來的日子中,潘茂名天天跟著這個師傅學習各種古法,白天和道士一起上山採仙草找仙人,晚上學習煉丹之法和養生之法,日子一晃而過,二十年過去。
  • 關於道士的幾本網絡小說,崔走召的書最走心
    女道士則被稱為坤道或是女冠。道士指甘心皈依於道教,並且一生都捨去一切追求道的人,然而也有一些不是那么正經的道士,下面就為大家介紹幾本關於道士的小說。我們的故事是從一個死亡後進入陰間的少年身上開始的。你是否聽說過很多民間流傳的離奇故事?是否對故事裡的那些身懷異術的能人心生過仰慕和嚮往?本書所講的就是那些散落在民間的身懷異術之人的故事。
  • 民間故事:少女懷孕,道士直言少女懷的不是人
    謝家父母很是滿意,少年的樣貌和自家女兒配得上,家世也差不了多少,但還是要問下女兒的意願。謝霜在聽到父母對一個少年頻頻誇獎時,忍不住好奇心,偷偷來到大廳,隔著門縫偷偷地打量著少年,少年發現有人在偷看自己,朝著門口看去,含笑地點了點頭,謝霜臉紅的跑開了。
  • 農村俗語:「門樓建成道士帽,大財小財都來到」是什麼意思?
    有那麼一天,一位道士來到一個小山村布道傳教,但在進村的途中,突然颳起了大風,道士所戴的道士帽被風吹落到了一戶人家。於是,道士便登門討要自己的帽子。這戶人家倒是非常熱情,不但歸還了道士的帽子,而且,還盛情款待了道士。當天晚上,這戶人家的男主人不知怎麼回事兒早早就瞌睡了。於是,他便早早歇息。
  • 睡前小甜餅丨仙人和長老在一起啦!
    仙人即是閒人,閒空多的是,有熱鬧湊自然不會錯過,拎著小酒便跑去慰問。「隱疾而已,那都是凡人難以啟齒的事,你都活了上千年了,看開點哈。」仙人一臉真誠的寬慰長老,嘴角卻抑制不住的往上翹。「我是否有隱疾你會不知道?」長老無視仙人咧到後腦勺的嘴角緩緩丟出一個疑問句。
  • 民間故事:猴妖附身小媳婦,道士請來一個神仙,才降服了妖怪
    道士推門而入,只見院中坐著一個美麗的女子,衣衫不整,一顰一笑都散發著勾人的氣息。道士皺了皺眉道:「你是何方妖孽,竟敢擾亂人間秩序。」女子看了一眼道人嗤笑一聲:「哪裡來的小道士,敢管娘娘我的事。」道士厲聲道:「還敢嘴硬,看招。」說著一個符篆就扔了過去,女子伸出手接住符紙嘲笑道:「道士,你就這樣嗎?趁娘娘我現在心情不錯,你趕快走吧。」
  • 瘋評八仙(十一)張果老是八仙中正史留名者,名列盛唐三大道士
    而這些歷史上真實存在的道士中,張果老是唯一一位以仙人之名進入正史的。更令人佩服的是,他也是唯一一位在宋朝八仙列會之前受到皇帝冊封,並以仙人之名傳世的。而且他的那些神話傳說不僅在小說、戲劇、道教故事中流傳,更是在兩唐書和唐明皇實錄中有所記錄。因此從唯物主義歷史觀的角度看,張果老才是八仙中輩分最大的,成名也最早的。他在正史典籍中留下的故事,讓我們看到在盛唐時代道教興盛的場景。
  • 鄔建安、汪天穩攜「仙人的樹林」亮相上海震旦博物館
    震旦博物館華麗的水晶廳,與當代藝術家鄔建安創造的遠古洪荒,形成詭譎的魔幻場景; 七扇長窗射入的彩虹之光,卻圓融包容了看似怪誕的一切,並以非遺傳承人汪天穩的皮影之美,帶我們重新發現民間美術貼近土地與人的溫度。
  • 上清道士聶師道尋仙記:得仙人傳授《素書》,最終屍解成仙
    聶師道十三歲時便拜道士於方外為師。於方外的堂弟于濤為新安郡刺史,在山中為於方外修建了房屋,時常向於方外請教政事,因此命名那座山為問政山。聶師道就在問政山侍奉師父於方外。聶師道在山中辛勤侍奉於方外十多年,得到於方外傳授的法籙以及修真要旨。
  • 民間故事:滿鎮道士尋寶器,皆為伏妖降魔!
    三日前「師父,近日滿鎮道士要尋的寶器究竟有何來頭?」「魔拂現世,忘神墜仙。」「師父,忘神墜仙,是何意?」「以一人之力,覆滅眾仙。」小道童攥緊了師父的長袖,「師父,如此寶器落入不軌之人手中,世人必有一劫,師父可有卜卦?」「咳,起卦與否,你倒是關心得緊,」青陽子手中的拐杖一敲,怒氣突如其來:「今日可有練功?
  • 道教四大天師都是道士升格成仙,西遊記的說法卻和民間大不相同
    民間傳統說法中,道教有「四大天師」,為天庭通明宮的四位尊神。四大天師是張天師、葛天師、薩天師、許天師,分別是歷史上四位道士,即張道陵、葛玄、薩守堅、許旌陽,都是道教中開宗立派的重要人物。
  • 道士不事生產,他們是怎麼生活的
    在我們的印象中,無論是道士還是和尚,甚至是西方天主教的牧師都是不事生產,專心於宗教事業的人物。而道教近年來更是聲名不顯,就更加讓人好奇道士在沒有工作的情況下,是怎麼生活的。其實,道士雖然不工作,但還是有收入的,按嚴格的說,道士每天的宗教活動就是工作,也會有薪資發放,雖然不多,但是保證基本的生活是沒有問題的。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道士到底有哪些收入?首先,肯定是信眾供奉的香油錢了。這是無論是哪一個道觀還是寺廟都一定會有的,而且很多道觀擺放的功德箱幾乎是每個神像前都有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