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棗媽團隊
ID:lovekidsmore
鄙視鏈這個東西生活中太常見
喝手衝咖啡鄙視喝速溶的
開賓利鄙視開奔馳的
……
物質條件鄙視鏈也就罷了,畢竟還有個硬通貨可以衡量價值。
But為嘛看個紀錄片都發現植物界的紀錄片相比動物界要少的可憐呢?
這也是給大家推薦一次紀錄片之後等了這麼久才推薦第二次的原因。我還去百度了一下,你別說還真有人和我有一樣的想法。
最近終於精挑細選了幾部不錯的植物紀錄片推薦給大家,剛好神獸們馬上放暑假可以一周一部刷起來咯!
劃重點:因為植物紀錄片大多數會有昆蟲出現,並且3D高清攝像頭下的植物細節很多有密集狀態呈現,所以如果怕蟲子或者密恐的情況,請慎重選擇看這類紀錄片
觀看連結:
https://www.iqiyi.com/a_19rrhvk9c5.html
通常我們講的植物王國大多是概念上的王國,但是這片子的主角可以說是real王國了——英國皇家植物園林—邱園(The Royal Botanic Gardens,Kew)。
聽說1759年喬治二世建立邱園時它還只是一座3.5公頃的皇家園林,但是1840年皇室把它交給國家管理之後經過不斷的擴充,目前已經有120多公頃的規模,據說世界上已知植物物種的90%左右都可以在這裡得到呈現,聽到這個數字的時候下巴差點驚掉了,有位親戚在英國,聽他說25年前去過一次邱園,那時的少年簡直被眼前的植物所shock到,真希望有機會我也能帶娃去現場感受一下。
當你看到1775年的一棵非洲麵包鐵還生長得如此旺盛,是不是也感慨植物的確是這個地球上的王者,相比於諸多以天為生命單位計數的動物和百年為長壽的人類來說,我們都妥妥的是被非洲麵包鐵丟在鄙視鏈底端。
等等,說好的主角是植物呢,這個白頭髮的大叔是誰?
看BBC的紀錄片看多了自然對他面熟,沒錯,這位就是BBC著名的主持人、自然博物學家,被譽為「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的——大衛·愛登堡。
1926年出生的大衛2020還在堅持出品紀錄片,這份精神真的值得感動,九十多歲高齡的大衛參與製作了三十多部系列紀錄片,幾乎部部經典。他幾乎親身經歷了地球上所有的生態環境,無懼環境的挑戰和周圍的危險,致力於把最細微的觀察和最真實的感受帶給觀眾。
這麼多豐富的物種資源加持這麼優秀的製作團隊,這部《植物王國》必須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作品。
植物間的對話What Plants Talk About
觀看連結: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822470?from=search&seid=4375809129364911878
這部片子真的是很貼合我尋找植物紀錄片的本意,介紹了很多植物的神奇行為並且直觀地讓我們跟著科學家的思路和視角去看到了它們發生的過程。
比如用高清攝像機穿透花盆去觀察植物的根部看看它們在遇到營養物質的時候根系的動作變化時,可以看到植物的根部在遇到營養充足的區域時會出現類似動物停下腳步進食的行為,而不是一味的勻速生長。
科學實驗的方法可以給孩子們很好的思考引導,看看科學家們證明事實的方法和我們想的是不是一樣呢?營養均勻和按照區域分布的方式是如何實現的?看這部紀錄片腦袋有點略燒腦啊!
菟絲子如何尋找寄主植物的時候是依照什麼選擇到它喜愛的西紅柿呢?當菟絲子被種植在一株小麥和一株西紅柿中間,它會旋轉數圈之後準確的選擇西紅柿。
科學家們推斷是由於植物揮發出來的特定氣味引起了這種選擇的進化,所以有趣的實驗來了,當菟絲子被種植在一個塗了西紅柿氣味的小樁子和一株完全被玻璃無法和菟絲子「講話」的西紅柿中間,它會旋轉數圈之後選擇小樁子。知道真相的菟絲子估計會掉下淚來。
「對比實驗」的想法通過一部一部的紀錄片,潛移默化的住進了孩子們的小腦瓜,我相信,仔細觀察、大膽假設、認真求證的精神將讓他們一往無前!
植物的秘密武器Plants behaving badly
觀看連結:
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media/md120472/?from=search&seid=13683790250175565152
這部紀錄片的中文名字有兩種翻譯,另一種是「行為惡劣的植物」,我還是比較喜歡第一個「植物的秘密武器」,因為英文原版的名字真的很不合理,憑啥動物捕食就是正常行為,植物抓個蟲子就是bad behavior了哇!這不僅是鄙視植物,簡直就是歧視行為啊!
但是我覺得咱們還真要跟植物們學一學縝密的設計和完美的行動力。獵手們的捕獵技巧也是不斷的進化,令人嘆為觀止。
還記得在前面提到的大衛·愛登堡嘛?這部也是他的作品之一,只不過這次他沒有露面只是解說而已,但是不得不說他的文案和解說是很生動的,帶我們走近了植物的強悍視角。
大名鼎鼎的「茅膏菜」只是捕蟲的初階選手,靠著美麗如露珠一般的腺體塗滿飄著蟲蟲們喜歡香味的消化粘液,完美地欺騙了低智商的蟲蟲們,粘住蟲蟲之後茅膏菜整個葉片彎曲將蟲蟲緊緊裹住,再用更多的消化液把它「吃掉」,整個過程需要好多天,所以經常被其他動物「菜口奪蟲」。
進階版的捕蠅樹,竟然學會與它共生的「刺蝽」來合作,捕蠅樹負責粘住蟲子,刺蝽把蟲子吃幹抹淨之後,把消化好的便便給捕蠅樹直接做成了營養液,合作簡直完美,不過讓我滿腦袋問號的是為什麼刺蝽不會被粘住呢?竟然是因為身上有一層無粘性的蠟衣保護膜,大概只有大自然自己才知道這樣的物質是怎麼產生出來的吧。
最最常見的捕蠅草圖片大概就是這位業界翹楚「維納斯捕蠅草」同學了,進化的程度讓達爾文都讚嘆不已。
它的每瓣葉片表面有三根細絨毛,必須20秒內連續觸動兩根才會觸發機關讓葉子閉合,且閉合時間僅需要三分之一秒!比彈簧還快,說好的植物的動作都很慢呢!我果然還是太天真了。
不過看起來這閉合後的縫隙貌似有點大?大就對了!因為它消化一次需要的周期比較長,如果每次捕獲的蟲子很小的話根本就不夠它的營養需求,所以它會任由小蟲子從縫隙裡溜出去,人家20秒觸動2個機關的操作本來也是留給大蟲們的,看來高級的捕食者真是看不上塞牙縫的小蟲蟲,不過這也是正常,給一隻老虎吃老鼠肯定人家也是不情願的嘛。
你以為這就是植物捕食動物的全部真相了嘛?怎麼可能!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相信大家都會妥妥的對植物的各種完美捕獵技巧折服噠!
觀看連結:
https://v.qq.com/x/cover/o5uajj6kwuplivk.html
這部紀錄片從更宏觀的生態角度來了解動植物之間的關係,不同的生態系統下他們互相制約互相依賴的條件也不同,可以抵抗氰化物劇毒的毛毛蟲吃了毒液之後變成毒蝴蝶保護自己不被吃掉,這算不算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對人來說倒著走不算難,但是對鳥來說就忒不容易,世界上只有一種會倒飛的鳥,它是誰?很多有趣的小知識貫穿在紀錄片中孩子們看得津津有味。不過這系列裡我們家小Du同學最喜歡的是第一集雨林篇,具體原因也真的很具體,就是因為裡面有他最喜歡的三趾樹懶,不過這貨也真的是萌了我一臉啊。
觀看連結:
https://v.qq.com/x/page/e002014w3fq.html
這部片子是自己看的,大概是因為覺得它自帶萌感所以我很喜歡很圓的東西。
說到海藻,大家十之八九都有個在大海中飄得花枝招展的海草們,鬧鐘還會不自覺自帶起「海草海草海草隨風飄搖」的BGM。沒錯大多數海藻都是飄的很隨性,但是這種綠秋藻的生成條件極為特殊,所以僅僅存在於一個地方,就是日本的馬裡莫。
關於形成球形的原因歷史上科學家們有過諸多猜測,風吹的,浪打的,沒準還有人猜測是小魚給咬的,但是其實都不是,高精尖的科研設備給了我們揭曉答案的機會,這些可愛的胖球就是自己轉動的,哪裡不圓就曬哪裡,經過很多年慢慢就無限接近於圓形。
但是現在綠球藻的數量越來越少,科學家們在紀錄片中也會帶大家一起分析原因和改善的方法。
每一個紀錄片中的科學家都是我的偶像,感受大自然力量的同時,也回饋自己的博愛給大自然,希望我們的孩子也和他們一樣,心中有愛。
就像前面說的,植物的紀錄片可能真的比動物的要少很多,我想這和它的觀察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更優質的實驗條件有關,看似弱小的植物們在地球生活的時間比動物要久那麼多,我相信人類可以從它們身上學到的東西還有更多。
帶著孩子們去擁抱更多的科學紀錄片吧,他們會有比我們想像中更豐富未來。
暑假紀錄片大推薦:
棗媽昨日的朋友圈@all
喜歡棗媽的碎碎念
不要重複加呢
Julycheng
原創碼字不易,歡迎轉+評+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