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北極熊和企鵝的特徵:首先看看北極熊,熊屬熊科,肉食目,是地球上最大的肉食動物,我們把它叫做白熊。視與聽與人相似,嗅覺超靈敏,跑得超快。大部分生活在北極北冰洋附近。大型、重且多食肉類的哺乳動物。
再次看看企鵝,企鵝屬於企鵝科,是一種典型的海洋鳥類,雖然它不會飛,但卻擁有海洋中的磷蝦、小魚、小動物等。走路時,搖搖晃晃很好看,在後面看著,就像穿著燕尾服的紳士一樣優雅。耐寒性強,脂肪厚,與北極熊相同。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地球南北極的距離。從數學公式來看,地球的平均直徑不足13000公裡,赤道的直徑不足13000公裡,南北極距離約為12631公裡,而南北極周長約39900公裡。由此可以看出,即使北極熊和企鵝再精湛的遊泳技術,再快的速度,再遠的距離,分屬於企鵝和北極熊南北兩部分,也是毫無交集的。
而且從動物的特性來看,北極熊絕對是吃了厚厚的肉和美味的企鵝,只是苦於根本看不到企鵝。那是不可能的事。假如有一天,地球南北極的冰層融化了,北極熊和企鵝賴以生存的家園也不復存在了,不知它們是否會進化成適應溫暖環境的生物,如果它們進化成功,南北極就能更好地溝通,此時,我相信它們之間可能會有交集,或許企鵝會幸運地被北極熊吃掉。這當然是後話,而且是胡說八道。
企鵝的毛多肉少,吃起來麻煩又不充飢,北極熊雖然愚蠢,但也不願為了一塊只能塞牙的肉而折騰。據估計,企鵝的肉也不怎麼樣,跟海象、海獅、海豹之類的相比,肉應該沒有那麼鮮美,不會給北極熊提供多少熱量,這一點,北極熊應該很有經驗。
企鵝愛群居,北極熊剛一開口,一群企鵝就吱吱叫起來,會影響胃口,搞不好還會影響北極熊的名聲,得不償失。最大的問題當然是,北極熊要想抓企鵝吃,走哪條路是個難題,南北極遠先不說,關鍵是走陸路還是水路?陸地走,高山走,沙漠走,城市走,鄉村走,人多車多,可能還會經過一個連長凳都吃不飽的地方,到南極哪裡還有活路?
走水兒倒方便些,可是,海中船來,又有許多漁網,唯恐還沒過赤道,就全上了盛宴。再者,又經過那火一般的熱帶地區,毛皮大衣,不脫也不脫,等到了南極冰原,估計身上也沒幾根毛,怎麼抵擋那瑟瑟寒冬呢?總是拔不出幾根企鵝的毛來禦寒?北極熊的祖先應該也有家訓,守好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只要好好打獵,不愁肥肉,至於遙遠的企鵝,還是想想算了,企鵝肉很酸也不一定,不吃也行。
事實上,北極熊在現實中遇到企鵝的場景比較少,所以想要吃啊!通常以捕獵海豹、海獅和一些魚類為主,捕食魚類也較多,因為資源豐富,容易得手,其它哺乳動物數量相對較少。在一次進食後,北極熊可以維持很長時間,所以北極熊也不會經常吃東西,當然平時見到那些遊蕩的北極熊一般都是在尋找機會吃東西。
只是現在環境汙染太嚴重,兩極冰川融化,導致生物大量減少,許多物種滅絕,北極熊也難以找到食物。因此近幾年北極熊的數量也逐漸減少,希望人類開始重視環保吧,堅持綠色低碳生活,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減緩溫室效應,讓北極熊繼續生存下去,否則,北極熊也將很快滅絕。
北極熊不吃企鵝,但你沒看到它吃,也許還有更好的選擇,比如海豹和魚類,它不會選擇企鵝,但是如果沒有食物可以吃,它又覺得肚子餓了,相信北極熊也會吃企鵝,應該說餓了不挑食,能吃什麼就吃什麼。眾所周知,北極熊和企鵝都是極地生活的兩種動物,北極熊屬於雜食性哺乳動物(主要是肉食性),企鵝是一種大型鳥類。
根據現存的生存環境,北極熊生活在北極,企鵝生活在南極,如果不人工幹預,那麼在現存的自然環境中,兩者基本上不可能相見。因此,沒有人工幹預,北極熊和企鵝一個住在了北極,一個住在了南極,兩者無法相遇,因此,就不會有北極熊吃企鵝。
在陸地上,北極熊是最大的肉食動物,其他的熊類如棕熊、黑熊屬於雜食動物,但僅限於北極荒涼地區的植物種類稀少,北極熊在熊科動物中是名副其實的肉食動物,98.5%的食物是肉類。它主要捕食北極海豹,海象,白鯨,海鳥,魚,小型哺乳動物等。春天和夏天有植物生長的時候,它們也會吃些漿果或植物的根莖和一些海草。
因此,從北極熊的捕食行為來看,北極熊第一次遇到企鵝,出於對未知事物的警覺,可能會先觀察一段時間,等到它熟悉了企鵝的習性後,在沒有其他食物來源時,再將企鵝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