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朝第九位皇帝,19歲繼承大統當了皇帝,奈何生在帝王家,從出生之日便開始「吃苦」生涯。他就是苦命天子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年號鹹豐。
鹹豐皇帝
一、榮登大寶
自雍正帝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避免骨肉相殘,阿哥們爭奪皇位的作用,而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也是通過秘密立儲繼承的大統,並且成為清朝最後一位通過這種方式登基的帝王。奕詝是道光帝的第四個孩子,在圓明園出生。
靜貴妃
奕詝9歲的時候生母離世,她由當時的靜貴妃撫養,靜貴妃就是我們熟知的恭親王奕訢的親生母親。兄弟兩人都成為下一任君主的候選人,而奕詝能夠最後獲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他的師傅杜受田。杜受田,何許人也?他是以二甲第一名的成績考中的進士,之後當過考官,也當過山西的學政。當杜受田學政之期未滿而接到入上書房的旨意是時,他便一切瞭然於心。暗暗發誓要培養出一代帝王。杜受田自當此大任以來,兢兢業業,用儒家學說武裝奕詝的頭腦,研讀起四書五經。平靜的上書房充滿了看不見的硝煙,野史中記載了一個故事。道光皇帝病重,想找來奕詝和奕訢進行一番測試,來決定皇位歸屬。奕訢的老師告訴他,當皇阿瑪問起來一定要把知道的都說出來,說明白。而杜受田卻對奕詝說:「在學識方面,阿哥遜色於奕訢。但是如果您皇阿瑪說自己年老身體不好,你一定要磕頭大哭,表示孝悌之情。」結果如其所言,道光大悅,說皇四子仁孝,可為儲君。雖然是野史記載,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出杜受田這位老師為「弟子」的皇位操碎了心。於是在1846年的時候奕詝被立為儲君。1850年的時候即位,第二年改元鹹豐。
師生交流
二、內外交困
鹹豐帝即位後便忙於政務,改革吏治,想進行一番大作為。可是卻不知1851年以洪秀全為首的太平軍已經從廣西的金田縣扛起了反清大旗,一路向北挺進,打到了南京後定都於此,並且改名為天京,建立了太平天國,開始了北伐和西徵,在這個過程中多次打敗清軍的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湘軍首領曾國藩也就是在與太平軍戰敗後跳河自殺,又被部下救起。在北方,捻軍也進行起義,發捻成為清廷內部最大的威脅。儘管在1856年的時候太平天國內部高層領導之間矛盾尖銳,互相殘殺,成為由盛轉衰的標誌,奈何又誕生了李秀成、陳玉成兩員虎將。曾國藩的湘軍兵勇難招募,糧餉難補給,不能很好地克制太平軍。
太平天國運動
同樣還是1856年,英、法兩國不滿足自己在華掠奪的權益,想要更深入地打開中國市場,英、法兩國都想辦法找了不同的藉口挑起了戰爭。戰爭持續到1858年4月的時候,英、法、俄、美四國公使率艦陸續來到大沽口外,要求清政府在六天之內,務必指派一位全權大臣進行談判。剛開始還進行抵抗,但欽差大臣譚廷襄等鬥志低沉,大沽還是失陷,不得不與俄、英、法、美籤訂了《天津條約》。和約已籤,戰爭未止。英、法政府尚不滿足,蓄意利用換約之機再次挑起戰爭。1859年6月,在拒絕桂良提出的在上海換約的建議後,意圖進京。僧格林沁開始的時候還能挫其銳氣,但還是策略有誤給了英、法聯軍機會,最後在1860年相繼攻佔天津,進軍北京,使得圓明園付之一炬。鹹豐皇帝也匆忙逃至熱河。
圓明園遺址
三、崩於熱河
鹹豐帝逃往了避暑山莊,留下奕訢在京談判,《北京條約》籤訂後,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此時的鹹豐帝逗留於熱河不肯回京,擔心英、法捲土重來,也留戀避暑山莊的休閒生活。在避暑山莊,他過上了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國難當頭,沉浸於美色,每天召集戲班子演出,真的是樂不思京了。此外,鹹豐即位不久,就把祖宗的訓導拋在腦後,竟然開始吸鴉片,還給鴉片加上一個好聽的名字叫 「益壽如意膏」。在熱河期間,鹹豐帝放縱自己,通過吸食鴉片來麻痺自己受傷的心靈。最後在1861年,患病的鹹豐帝駕崩於承德避暑山莊,當了十一年皇帝,活了31歲。
皇帝駕崩,熱河行宮的肅順等八人成為輔政大臣,把持政權。在北京恭親王十分焦慮,之前不能探病,現在不能弔唁,愛新覺羅家的天下是不是會落在肅順一黨手裡?一切都是未知數。關鍵時候兩宮太后站了出來,被尊為聖母皇太后的慈禧先讓人建議,就說皇帝年紀太小,根本處理不了朝政,必須要兩宮皇太后拉起帘子幹政,即所謂的「垂簾聽政」,實際上慈谿野心已經暴露,是要掌握實權。在北京的恭親王奕得到了批准,快馬加鞭趕到承德避暑山莊,先是哭暈在皇帝兄長的梓宮前,再緊接著就去見自己的兩位皇嫂,談話進行了約兩個小時。在避暑山莊的六天,奕在肅順等面前放低姿態,避免被懷疑。兩宮太后與恭親王奕一拍即合。制定了詳盡的計劃,兩方配合十分默契,把肅順等八位大臣一網打盡。最後載淳正式登基,把原來由八大臣擬定的年號「祺祥」改為「同治」,東、西二太后垂簾聽政。
恭親王奕訢
自古帝王多寂寥,站在權力的頂峰,實則無人之巔,鹹豐帝也不能逃脫孤獨寂寞冷的命運,作為一代帝王,他用漢臣,想要振興國家,奈何能力不足,機遇不佳,一個爛攤子不是憑藉一人之抱負就可以實現的。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鹹豐帝趕上了持續時間長、規模大的農民起義,趕上了被英法逼得出逃,也趕上了清王朝走向沒落。鹹豐帝雖說是嘔心瀝血,極力挽救統治危機,可還是敗局註定。再加上他許多決策失誤,用人不當,最後落得一個痛心疾首,抱憾一生的結果。那麼大清在六歲的皇帝和兩宮太后手裡又將何去何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