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顯示面板行業深度報告:行業整合加速 大力支持龍頭正當時

2021-01-09 天天基金網

摘要

【半導體顯示面板行業深度報告:行業整合加速 大力支持龍頭正當時】我們在2019年9月發布了首篇面板行業深度報告,偏重於市場角度,主要基於LCD和OLED兩大市場進行分析。本篇報告則偏重於技術角度,以終端應用領域細分市場(大、中小尺寸)為視角來分析各類顯示技術路線(寬視角、背板材料及背光模組技術等)的演進及產業主要企業的技術布局及量產進度、發展動態,進而梳理出基於尺寸視角的全球面板行業最新競爭格局。

  我們在2019年9月發布了首篇面板行業深度報告,偏重於市場角度,主要基於LCD和OLED兩大市場進行分析。本篇報告則偏重於技術角度,以終端應用領域細分市場(大、中小尺寸)為視角來分析各類顯示技術路線(寬視角、背板材料及背光模組技術等)的演進及產業主要企業的技術布局及量產進度、發展動態,進而梳理出基於尺寸視角的全球面板行業最新競爭格局。

  我們在2019年9月發布了首篇面板行業深度報告,偏重於市場角度,主要基於LCD和OLED兩大市場進行分析。本篇報告則偏重於技術角度,以終端應用領域細分市場(大、中小尺寸)為視角來分析各類顯示技術路線(寬視角、背板材料及背光模組技術等)的演進及產業主要企業的技術布局及量產進度、發展動態,進而梳理出基於尺寸視角的全球面板行業最新競爭格局。

  ■ 行業供需改善:面板需求保持韌性,韓廠退出,中國大陸企業產能擴張掌握LCD主導權。2020年1-9月,電視面板/平板電腦面板/監視器面板/筆記本面板累計出貨面積同比-6%/+50%/+13%/+15%。電視面板出貨保持韌性,IT面板增長主要源於在線教育/居家辦公需求及下半年備貨等,手機面板下滑。整體估算,2020年全球 LCD 面板需求預計保持微幅(0~3%)增長。未來三年,全球LCD需求面積保持低個位數(每年<5%)增長。從供給端來看,韓國廠商加速退出已成定局。未來3年全球 LCD 產能保持平穩,行業保持供需緊平衡,部分季度供給緊張,中國大陸企業佔比將逐步提升。DSCC預計4Q22中國大陸的LCD產能佔比將進一步提升至70%。Omdia 預計,在 2021 年京東方和 TCL 華星的產能面積份額合計將達 39.7%,2023年達43%,中國大陸雙巨頭市佔率提升,議價能力和利潤水平有望增強。

  ■ 顯示技術路線與市場前景:韓廠仍為新技術引領者及量產先鋒,大陸企業在大小尺寸領域均快速追趕。大中尺寸:大陸企業逐步掌握LCD主導權,但在大尺寸新技術方面,韓國巨頭仍為領導者及產業化先鋒。中國大陸及臺灣地區的面板企業整體而言處於跟隨者地位,但與領導者的差距在縮小。三星計劃於2021年推出QD-OLED面板、試水MiniLED背光LCD電視、可能在2021~2022年量產Microled電視。LGD壟斷了WOLED大尺寸技術,在中尺寸MiniLED-LCD方面與蘋果的合作將加大。小尺寸:OLED趨勢確定,韓國巨頭為行業霸主,2020Q3,中國大陸企業在小尺寸OLED領域的市場份額合計只有20%,但近年來快速擴張,預計將會對韓國巨頭髮起更大的衝擊。

  ■ 銀企合作:授信審查指引、投行業務策略及風險提示(招商銀行各部如需報告原文,請以文末聯繫方式聯繫招商銀行研究院)。

  相關報告

  半導體顯示行業之面板篇(2019版)—技術演進及產能擴張推動洗牌,關注中國大陸企業趕超機遇

  正文

  我們在2019年9月發布了面板行業首篇深度報告:《半導體顯示行業之面板篇—技術演進及產能擴張推動洗牌,關注中國大陸企業趕超機遇》,報告主要分析TFT- LCD(以下簡稱「LCD」)和AMOLED(以下簡稱「OLED」)兩大市場的應用領域、增長空間、供需狀況及競爭格局等,在此基礎上將全球面板行業企業劃分為三大梯隊,並建議重點布局第一梯隊的企業。

  過去一年多的時間內,全球面板行業陷入低谷後又進入溫和復甦,行業洗牌加劇,併購整合頻繁,新技術新產品層出不窮。在此背景下,我們更新了行業的供需狀況及對於未來三年的展望,詳細分析了各類顯示技術路線的演進路徑,並從終端應用領域細分市場(大、中小尺寸)視角來分析顯示技術路線及面板產業鏈主要企業的技術布局及量產進度、發展動態,進而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我們梳理出基於顯示技術及細分市場維度的全球面板行業的最新競爭格局。

  行業供需:面板需求保持韌性,韓廠退出,中國大陸企業擴張產能掌握LCD主導權

  1-1 疫情之下需求保持韌性,未來三年需求保持低個位數增長

  全球電視銷售保持韌性,三季度出貨量創歷史新高。從出貨面積來看,面板的主要應用領域是電視,而疫情對電視的需求影響是雙向的。今年以來,疫情擾動帶來人們居家時間延長進而推動購買電視的需求,但另一方面疫情帶來居民收入下降會導致人們減少對電視這種耐用消費品的支出。從電視的出貨量來看,今年電視的需求保持了較強韌性。據TrendForce統計,今年上半年電視出貨量為2億1411萬臺,同比下調1.7%。第三季度全球電視出貨量達到6205萬臺,同比增長12.9%,環比增長38.8%,創歷史新高。

  根據 WitsView 數據,2019 年全球TFT- LCD TV 面板出貨量為 2.859 億片,1H20 全球液晶電視面板的出貨數量為 1.29 億片,同比下降8.35%;在大尺寸化趨勢的拉動下,1H20全球液晶電視面板的出貨面積為8040.8萬平萬米,同比下降 0.5%,降幅小於出貨數量。2020年1-9月TV面板累計出貨量同比-6%,降幅較上半年收窄2.35pct。我們預計在大尺寸趨勢的拉動下,2020年全球液晶電視面板的出貨面積仍可能維持正數增長(預計0~3%)。

圖1:全球液晶電視面板出貨面積及同比增速

資料來源:WitsView,招商銀行研究院

圖2:全球電視面板平均尺寸走勢預測

資料來源:Omdia,招商銀行研究院

  2020年1-9月,平板電腦面板/監視器面板/筆記本面板累計出貨同比+50%/+13%/+15%。主要源於在線教育/居家辦公需求,以及廠商為下半年節日促銷備貨等拉動需求。

  2020年智慧型手機出貨量預計同比下降 11.9% ,一定程度衝擊手機面板需求。根據 IDC 數據,2019 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為 13.71 億部;IDC 預計 20-22 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速為-11.9%/10%/5%,對應出貨量分別 12.08 億部、13.29 億部、13.95億部。在手機平均尺寸僅有微增長的情況下,2020 年手機面板需求預計將下降 10%左右。

  整體估算,2020年全球 LCD 面板需求將可能保持微幅增長。1Q20全球 LCD 面板出貨量各下遊佔比分別為手機 57.29%、電視 15.15%、平板電腦 10.69%、筆記本電腦 9.41%、顯示器 7.46%;1Q20 全球 LCD 面板出貨面積各下遊佔比分別為電視 78.16%、顯示器 10.48%、筆記本電腦 4.77%、智慧型手機 4.46%、平板電腦 2.13%。疫情下,今年面板需求保持韌性,IT產品大幅增長,手機有所下滑,整體估算,2020年全球 LCD 面板需求可能保持微幅增長,在1~3%左右。

  展望未來的市場需求,2021年舉行的日本奧運會、歐洲杯及 2022 年舉行的北京冬奧會將推動更多 8K/4K 電視上市,能一定程度上拉動面板需求。

  整體來看,未來三年,我們預計全球LCD需求面積整體保持低個位數(每年小於5%)增長。由於電視佔LCD需求總面積近八成,LCD需求增長主要依賴於大屏化趨勢(電視平均尺寸的增加),中長期來看,關注新下遊需求的開發對面板需求的拉動。

  1-2 韓廠退出成定局,中國大陸企業逐步掌握LCD主導權

  從供給端來看,韓國廠商加速退出已成定局。在韓廠產能大幅退出的影響下,雖然今明年有京東方、TCL 華星、鴻海夏普多條 10.5 代線以及惠科多條 8.6 代線新產能陸續釋放,但行業供給增幅十分有限,供需關係有所改善,面板價格漲幅較大。2020年11月,32寸面板價格為61美元,已回升至2018年3月時的價格。

圖3:2020年以來面板價格大幅上漲

資料來源:Wind,招商銀行研究院

  近期 ,LG、三星部分產能決定延後退出,市場判斷主要原因在於其在當前供應緊張情況下,LG 為其自家下遊 TV 品牌保障面板供應。LG 在韓國現有 TV LCD產能規模佔全球總量 3%或更低,延遲退出對行業供需影響較為有限。我們認為,韓廠退出LCD市場雖有反覆和遲滯,但在中國大陸企業高世代LCD產能釋放的背景下,逐步退出LCD市場已成定局。

表1:2020年開始投產的7代以上TFT-LCD產線情況(含原有產線擴產產能)

資料來源:IHS,公司官網,媒體報導,招商銀行研究院

  今年第四季度,由於供給端電視面板產能分配不足疊加三星關廠,需求端傳統節日旺季來臨疊加終端廠商為明年提前備貨,預計Q4面板價格將保持微漲態勢。展望2021年,在經濟復甦、大型體育賽事延遲、韓廠產能退出的多重利好影響下,面板價格有望在2021年保持上漲。

  未來3年全球 LCD 產能保持平穩,中國大陸企業佔比將逐步提升。DSCC預測未來 3 年全球 LCD 行業產能將基本保持平穩。根據DSCC 數據,2019 年全球 LCD 的產能為 3.11 億平米,DSCC預計 2020-2022 年全球 LCD的產能分別為 3.16 億平米、3.06 億平米、3.16 億平米。

  中國大陸企業逐步掌握LCD的主導權。根據 DSCC 數據,中國大陸的LCD 產能佔比從 4Q18 的 42%提升至 1Q20 的 52%,DSCC預計4Q22中國大陸的LCD產能佔比將進一步提升至70%。企業層面,中國大陸京東方、TCL華星G10.5/G11產能逐步釋放,逐步掌握LCD主導權,三星顯示(SDC)、LGD、日本JDI 產能持續下降。

圖4:預計2020-2022年全球LCD產能將保持平穩

資料來源:WitsView,華泰證券,招商銀行研究院

圖5:全球各國家/ 地區 TFT-LCD 產能佔比(按面積)

資料來源:WitsView,華泰證券,招商銀行研究院

  隨著韓廠退出LCD產能以及2021年全球經濟回暖,Omdia預測2021年行業供給相對緊張,行業供需比 Glut 值(Glut 值=有效供給面積/需求面積-1,Glut 值低於5%時被視為供應短缺)在2021年Q2~Q3達到約5%,預計到2023 Q1恢復到約15%,達到供需平衡。

圖6:全球面板行業2020-2023年供需情況預測

資料來源:Omdia,招商銀行研究院

  1-3 大陸雙巨頭市佔率提升,議價能力和利潤水平有望增強

  行業併購整合頻繁,韓廠產能退出或被收購,如,三星顯示及LGD逐步退出LCD產能,TCL科技收購三星蘇州LCD產線;在此背景下,中國大陸面板企業市場佔有率進一步提升。Omdia 預計,在 2021 年京東方和 TCL 華星兩家龍頭廠商的產能面積份額將達到 39.7%,2023年將達到43%,在此情形下,兩家龍頭廠商無論對下遊客戶或是上遊供應商的議價能力均有望明顯提升,規模效應進一步顯現,同時有望通過協同策略有效平抑行業景氣周期波動,整體盈利能力有望增強。

圖7:至2023年,京東方和TCL華星TFT-LCD市佔率合計將達到43%

資料來源:Omdia,招商銀行研究院

  顯示技術路線與市場格局:韓廠仍為新技術引領者及量產先鋒,大陸企業在大小尺寸領域均快速追趕

  半導體顯示行業涉及到眾多材料及顯示技術,我們從LCD、OLED、MicroLED等顯示技術的構成出發,選擇液晶顯示視角技術、背板材料及背光技術三大維度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從終端應用領域細分市場角度,分析了大、中小尺寸的顯示技術路線及面板產業鏈主要企業的技術布局及量產進度、發展動態,進而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我們梳理出基於顯示技術及細分市場維度的全球面板行業的最新競爭格局。

  2-1 液晶顯示視角技術、背板材料及背光模組技術,三類技術推動面板行業發展

  目前,全球主要顯示模組分為三大類:TFT-LCD 、OLED(分為柔性OLED和剛性OLED)及MicroLED(分為MiniLED和MicroLED)。

圖8:主要顯示模組分為:LCD、AMOLED和MicroLED

資料來源:長信科技官網,招商銀行研究院

  以TFT-LCD 顯示模組為例,TFT-LCD 顯示模組主要由液晶面板(Panel)、驅動電路和背光源(Back Light)組成。在液晶面板中,兩片平行的玻璃基板中間放置液晶盒,上層玻璃基板的上方為偏光片(Polarizer),下方為彩色濾光片(Color Filter, CF);下層玻璃基板的上方貼有薄膜電晶體(TFT),下方為偏光片。背光源的作用是為液晶顯示屏提供一個面內亮度均勻分布的背景光源,而驅動電路則在通電後向顯示屏提供各種顯示畫面的信息。

圖9:LCD面板的組成(側光式)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招商銀行研究院

  從顯示模組結構來看,顯示技術的進步主要路徑為:採用性能更佳的顯示材料及改善顯示模組結構。如,液晶顯示視角技術主要和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式有關,LCD涉及到該技術(含以Miniled為背光模組的LCD),而OLED 和MicroLED不涉及;背板材料技術是依據不同的背板材料的特性進行開發應用的技術,LCD、OLED和MicroLED模組均涉及到該技術;背光模組技術則通過採用不同背光材料及相應的技術來改善背光顯示效果,LCD(含以Miniled為背光模組的LCD)涉及到該技術,OLED和MicroLED模組則不涉及。技術的進步不僅依賴於技術水平的提升,還來自於製造工藝水平的提升、大規模量產成本的降低等。本節我們主要分析液晶顯示視角技術、背板材料及背光模組技術三類技術。

  2-1-1 液晶顯示視角技術:VA、IPS為兩大主流陣營

  液晶顯示視角技術主要和液晶分子排列方式有關,按照液晶層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式差異,TFT-LCD 可分為 TN、VA、IPS 三種。扭曲向列型TN(Twisted Nematic)優點是成本低、反應速度快,缺點是色彩還原不夠準確、可視角度小;垂直排列型 VA(Vertical Alignment,俗稱「軟屏」, 詳見附錄專業詞彙解釋)優點是對比度高,缺點是與 TN 相比反應略慢、成本與 TN 相比較高;橫向電場效應顯示技術 IPS(In-Plane-Switching, 平面轉換,俗稱「硬屏」)優點是可視角度佳、耗電低、適合觸控式屏幕,缺點是反應速度慢、成本高。

  液晶顯示視角技術目前主要是IPS和VA兩大陣營。三星顯示(SDC)、TCL華星、友達、夏普、中電熊貓等為VA陣營企業。京東方是IPS陣營最大的供應商。

圖10:TN、VA、IPS型TFT-LCD面板對比

資料來源:Eizo Japan,招商銀行研究院

  2-1-2 背板材料技術:a-Si和LTPS為主流,IGZO和LTPO應用逐步增加

  顯示面板行業,LCD、OLED及MicroLED均用到TFT技術,根據TFT溝道層半導體基底材料(簡稱「背板材料」)的不同,主要有三種,分別是 a-Si(非晶矽)、LTPS(低溫多晶矽) 和 IGZO(銦鎵鋅氧化物)。早期 TFT-LCD 以 a-Si 基底材料為主,但 a-Si 電子遷移率較低,LTPS 和 IGZO 材料可以大幅提高電子遷移率,從而能夠更好地實現高解析度、高亮度、窄邊框、低功耗等顯示性能。

表2:半導體基底材料a-Si、LTPS、IGZO材料技術的特點、應用領域及主要企業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招商銀行研究院

  a-Si 技術成熟,適用於所有產品市場。a-Si 技術由於成熟穩定,成本較低,可在所有尺寸產品上實現較高的良率,達到主流顯示性能,因此適用於所有產品市場,是電視、桌上型顯示器、筆記本電腦、車載顯示等大部分主要產品市場的主流技術,並在手機市場具備高性價比優勢。

  IGZO可以用於大小尺寸,LTPS只能用於小尺寸。IGZO(Indium Gallium Zinc Oxide)為氧化銦鎵鋅的縮寫,它是一種薄膜電晶體技術,是指在TFT-LCD主動層之上,打上一層金屬氧化物。研究發現一系列的金屬氧化物有著類似的性能,因此統稱為Oxide TFT,IGZO是這些技術中的一種。

  鴻海轉投資的夏普(Sharp)於2012年3月成為全球第一家在液晶面板上採用IGZO)技術、並進行量產的廠商,而近幾年來夏普的IGZO技術持續進化,目前已宣布完成第5代IGZO的研發,將更省電,且支持8K、並可應用於 OLED 面板上。

圖11:IGZO是指在TFT-LCD主動層之上,打上一層金屬氧化物

資料來源:電子發燒友,招商銀行研究院

  現有的柔性屏產品大多採用LTPS技術製造。LTPS技術儘管擁有很高的載流子遷移率,但一方面由於雷射退火工藝等原因難以應用在高世代線,且均一性較差;另一方面,較高的工藝溫度(≥450℃)對基板材料的CTE(熱膨脹係數)要求過高。LTPS製程溫度高,只有黃色 PI (聚醯亞胺)可以滿足指標要求,只能採用頂發射結構。透明金屬陰極的電阻過大,很難製作大尺寸,因此僅用於小尺寸;IGZO製程溫度低,可以採用透明基材製作底發射結構,可製作大尺寸包括柔性OLED產品,對於頭部廠商而言是關鍵的技術方向。

  LTPO:LTPS和氧化物的集合體,蘋果主導該技術。LTPO是LTPS和氧化物的集合體。蘋果擁有LTPO的多項專利技術,蘋果利用IGZO的快速開關與低漏電特性,改良LTPS背板技術,讓LTPS與IGZO線路混和使用組合成新型的LTPO(低溫多晶氧化物)背板技術,2019年9月首次成功應用在新一代蘋果手錶Apple Watch Series 5上,取得了顯示與功耗的平衡。據報導,蘋果將在2021年至少兩款iPhone機型中採用低功耗LTPO背板技術的OLED顯示屏。

  2-1-3 背光技術:從LED向量子點、MiniLED演進,三星為量子點和MiniLED背光技術應用領導者

  伴隨著顯示技術的革新,顯示屏背光也隨之進步,縱觀整個顯示背光技術的發展,一共經歷了 CCFL(冷陰極螢光燈)、傳統 LED 背光、量子點背光及 MiniLED 背光等技術節點。

  ● CCFL 背光:功耗大、色域窄、長時間使用有色偏;

  ● 傳統 LED 直下式背光:雖然能實現動態分區、成本低,但是較厚、耗能高;

  ● 傳統 LED 側入式背光:雖然能夠實現薄型化,但無動態分區;

  ● 量子點背光:能夠實現寬色域,但是成本高,還具有輕微毒性;

  ● MiniLED 背光:具有節能、輕薄化、寬色域、超高對比度、精細動態分區的特點,既實現了獨特的優勢,也能克服其他背光方式的缺點。

  根據 TrendForce LED研究預估,至 2023 年 MiniLED 背光產值將達 3.4 億美元(僅MiniLED背光產值,不含其他驅動 IC與背板)。

圖12:LCD背光技術的發展路線

資料來源:國際顯示博覽會,國星光電RGB事業部,招商銀行研究院

  量子點背光技術:量子點(Quantum dots,QDs)又稱為半導體納米晶體,量子點由有限數目的原子組成,三個維度尺寸均在納米數量級。量子點一般為球形或類球形,是由半導體材料(通常由 IIB~ⅥA 或 IIIA~VA 元素組成)製成的、穩定直徑在 2~20 nm的納米粒子。

  量子點顯示的技術基礎有兩個層面:電致發光與光致發光。目前商業化的量子點顯示器是基於光致發光原理,屬於量子點背光技術(QD-BLU)與液晶顯示相結合的產物,即量子點背光液晶顯示器(QD-LCD)。

  MiniLED背光技術:MiniLED又稱次毫米發光二極體,一般認為是晶粒尺寸介於100-200微米之間的LED.MiniLED既可用於直顯,也可以用於背光,不過當前MiniLED背光技術相對MiniLED直顯更成熟。「LCD+mini LED」 的背光技術採用的是直下式 LED 背光方式,能夠實現薄型化、具有區域亮度可調、顯色性和對比度更高的優點。Mini-LED可克服傳統LED黑白像素間漏光比較嚴重的問題,同時作為小間距LED背光基礎上的改良版本,無需克服巨量轉移的技術門檻,技術難度較低更容易實現量產,能夠以更低的成本實現可比擬OLED面板的顯示效果,而且壽命更長、功耗更低。

  MiniLED背光技術的背板材料:從PCB背板方案向玻璃基過渡。前期三星、蘋果等廠商均採用了 PCB 背板方案的 miniLED,並推出了 The Wall 等令人驚豔的產品。不過 PCB 背板 Mini-LED 方案有較為明顯的缺陷,限制了其進一步推廣:PCB 背板SMT工序存在尺寸限制,做大尺寸方案只能拼接背板,降低了良率;PCB 背板比較厚,由於 PCB 背板的散熱不佳,所以背板和偏光片之間要留有距離;且PCB 背板方案較貴。

  為推動 MiniLED 普及,華星光電及京東方開闢了全新的路線,即玻璃基 MiniLED。京東方稱,玻璃基 MiniLED背光產品將在2020Q4量產。

  2-2 小尺寸:從LCD(a-Si 、LTPS)到AMOLED,演進路徑清晰,關注量子點、MircoLED等的發展

  顯示技術按照尺寸來分,主要分為大尺寸和小尺寸(10寸以下)。小尺寸顯示技術中短期路徑相對成熟,a-Si /LTPS /AMOLED(簡稱OLED)技術依次迭代,長期可關注量子點、MircoLED等的發展。

  目前小尺寸面板領域主流技術為 TFT-LCD,根據材料差異又可以分為 a-Si、LTPS 及氧化物(oxide)三種。OLED在小尺寸市場快速滲透,2019 年 OLED 市場份額約 33%(上年為28.3%),OLED 已確定性成為小尺寸技術方向,隨著 OLED產線良率提升及成本下降,預計將在2021年市場份額將超過 LCD 佔據主導地位。

圖13:小尺寸面板技術演進

資料來源:根據公開資料整理,招商銀行研究院

  a-Si技術退居最低端市場,未來隨成本優勢減弱,市場空間或再被壓縮。a-Si 技術是指使用 a-Si 作為基底材料進行微電子精細加工的技術,在液晶技術發展初期被廣泛使用,優點是相較於 LTPS 等技術工藝流程更為簡單,成本低廉,缺點是色彩飽和度、清晰度等顯示效果不佳,目前應用領域已經退居中低端智慧型手機以及車載等專顯市場。中短期而言 a-Si 技術的成本優勢仍然顯著,因此在中低端顯示市場尚有一定空間。長期看,隨著LTPS 等成本進一步降低,a-Si 空間將被不斷侵蝕,將退居某些利基型市場,最終亦可能退出歷史舞臺。

  LTPS 技術受 OLED 擠壓,往中低端手機領域滲透,往後或轉向專顯產品。LTPS 是指非晶矽經過鐳射光均勻照射後,吸收內部原子發生能級躍遷、形變成為多晶結構的技術。LTPS 雖性能不及 OLED,然較 a-Si 增加了雷射晶化過程,使 a-Si(非晶矽)變成體積更小、電子遷移速率更高的 p-Si(多晶矽),因此較 a-Si 技術而言解析度更高,開口率更高從而亮度更高,且重量更輕、厚度更薄,目前被廣泛用於中高端手機、VR/AR、智能可穿戴等小尺寸顯示領域。價格上來看,隨著OLED成本不斷下降,在中高端市場上,LTPS 硬屏與OLED的競爭加大,2020年7月,6.5寸LTPS 硬屏單價為 23.9美元,已經高於6.4寸剛性OLED屏21美元的單價。在中低端市場上,LTPS與低單價的 a-Si 屏也存在一定的競爭(a-Si 屏單價在13 美元左右),因此,我們認為 LTPS 屏在手機中佔比將呈下降態勢,可能會轉向專業顯示領域謀求出路。

圖14:2019-2021年智慧型手機市場不同顯示技術出貨量佔比

資料來源:Trendforce,招商銀行研究院

  IGZO 技術主要用於高端筆電及高端平板電腦,在小尺寸顯示產品中市場份額將逐步增加。IGZO與 LTPS 技術的 PPI、低功耗和窄邊框等指標較 a-Si 大幅提高,但工藝更為複雜,投入和成本相對較高,IGZO 僅在高端筆電和高端平板電腦市場、LTPS 僅在中低端手機市場對 a-Si 形成較為明顯的優勢。根據IHS預測,2025年LTPS TFT-LCD在手機面板市場的份額將由36%下滑至33%,IGZO TFT-LCD在筆記本電腦面板市場的份額將由12%上升至21%,a-Si TFT-LCD在中小尺寸產品市場的份額則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手機面板市場的份額將由43%下滑至30%,筆記本電腦面板市場的份額將由87%下滑至70%。

  LTPO:蘋果主導該技術,合作面板廠目前主要為LGD,可能在蘋果小屏產品中大量使用

  LTPO是LTPS和氧化物的集合體。LTPS具有電子遷移率高的特點,氧化物具備低漏電流和低頻率。

  終端品牌商:蘋果擁有LTPO的多項專利技術,蘋果利用IGZO的快速開關與低漏電特性,改良LTPS背板技術,讓LTPS與IGZO線路混和使用組合成新型的LTPO(低溫多晶氧化物)背板技術,2019年9月首次成功應用在新一代蘋果手錶Apple Watch Series 5上,取得了顯示與功耗的平衡。

  據報導,蘋果將在2021年至少兩款iPhone機型中採用低功耗LTPO背板技術的OLED顯示屏。LGD將擴大其OLED面板廠專供蘋果的生產線的生產速度。LTPO技術可以為更長的電池壽命和/或ProMotion(自適應刷新率)或始終開機顯示元素等新功能鋪平道路。

  面板廠:蘋果LTPO的合作商之前是三星顯示,但三星顯示並不積極地採用LTPO技術,可能因為它是蘋果的專利,同時,三星顯示寧願投入工程努力去開發更高像素密度、曲面且可摺疊甚至可伸縮式的顯示器。目前,蘋果加大與LGD的合作,此外JDI、京東方也有可能入圍該合作。

  OLED 性能卓越, 疊加手機全面屏化和可捲曲化趨勢,為小尺寸主流趨勢。OLED技術相較 TFT-LCD 結構簡單,更加輕薄,功耗更低,色域更廣,可彎可撓,目前被運用於高端智慧型手機、智能可穿戴以及 VR/AR 等產品中,其中柔性 OLED 功能更多。長期來看,手機全面屏化和可捲曲化性驅動顯示技術迭代,柔性OLED 技術為大勢所趨。

  中小尺寸背板材料:MiniLED背光+LCD在小尺寸方面的應用主要由蘋果及LGD推動,預計將給面板行業帶來較大變化。目前在MiniLED背光+LCD小尺寸方面,有微星、戴爾等公司推出了筆記本、顯示器等產品,但大規模應用仍依賴於蘋果。蘋果目前已經選定臺灣地區及韓國供應鏈進行MiniLED背光+LCD方案的試水。臺廠晶電生產MiniLED,臺表科負責MiniLED的表面黏著技術(SurfaceMountTechnology),LGD會結合LCD和模組,製造最終的面板成品,預計今年底啟動量產。除了新iPad Pro外,蘋果計劃在未來的MacBook和iMac機型上使用MiniLED顯示屏。

  除了蘋果,LGD也積極接洽聯想、LG電子等個人電腦(PC)、筆電、顯示器企業,希望能供應MiniLED背光面板。

  在微型尺寸中,矽基 OLED 顯示器增長迅速,將超過LCD等。由於 PPI 的差異,中小尺寸、大尺寸 OLED 通常選用玻璃基板或柔性基板,微型尺寸的 OLED 顯示器一般使用矽基板。與LCD 顯示屏相比,OLED 微顯示技術具有低功耗、工作溫度寬、高對比度、響應速度快等優點,根據市場研究機構 MarketsandMarkets的研究報告,OLED 微型顯示器市場規模增長最為迅速,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 41.14%,預計 2024 年將實現 15.66億美元的市場規模,並最終超過 LCD 與 LCoS (矽反射液晶顯示器)成為微型顯示器應用最為廣泛的技術類型。

  未來小尺寸領域的技術方向包括MircoLED、QD-OLED(量子點OLED)等。MicroLED 陣營的代表面板廠商為三星、友達、群創,終端企業主要是蘋果公司,蘋果有望率先將其應用在 AR/VR 以及可穿戴領域, MicroLED 產品技術成熟度低,目前各大面板廠公布的量產計劃主要集中在大尺寸領域,小尺寸MicroLED 產品量產尚需時日;量子點陣營的代表面板廠商為三星顯示(SDC)、TCL華星等,終端企業包括三星、TCL等,量子點技術目前主要用於LCD大尺寸,在小尺寸的應用尚需時日。

  2-3 大尺寸:LCD佔據主導,第三代技術競爭激烈,關注各類OLED、MiniLED直顯、MicroLED技術

  大尺寸顯示技術在不斷進行改良和創新,技術受成本、生產工藝等約束,技術演進更為複雜。第一代為CRT時代;第二代為LCD 時代,背光技術從CCFL到LED、QD-LCD、MiniLED-LCD技術,經過不斷改良和創新,目前主流的是LED背光LCD;第三代,主要是OLED時代,各種技術路線競爭比較激烈,包括MiniLED直顯、MicroLED技術等。LGD 的 WOLED 不是自發光原理,還不算是真正的第三代技術。

  整體看,中短期內,大尺寸顯示技術以LCD為主,各類技術路線各有優劣,中長期路徑尚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在並行發展,各種形式的OLED(IJP-OLED 、QD-OLED等)、MiniLED直顯、MircoLED等均存在發展空間。

圖15:大尺寸顯示面板技術演進路徑

資料來源:招商銀行研究院

  從背板技術角度看,大尺寸的背板材料以a-Si為主,LTPS由於雷射退火工藝等原因不適用於大尺寸,IGZO等技術的使用也較少,因此本節不展開對大尺寸面板背板材料的分析。

  從背光技術角度看,大尺寸面板背光技術從CCFL到LED、QD-LCD、MiniLED-LCD技術,目前主流的是LED背光LCD,此處不展開分析,本節主要分析QD-LCD、MiniLED-LCD。具體如下:

  QD-LCD:性價比高,光致發光量子點技術(俗稱量子點電視)率先商用,三星獨佔鰲頭

  QD-LCD即量子點背光液晶顯示器,在消費市場上,採用該類顯示器的電視一般被稱作帶量子點電視、量子點電視或QLED電視。

  量子點顯示的技術基礎有兩個層面:電致發光與光致發光。所謂電致發光,就是量子點材料在電場驅動下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基於此可以製備量子點發光二極體(QLED)。QLED 的顯示原理與 OLED 類似,然而囿於量子點材料的特性,QLED 器件只能通過噴墨列印等溼法工藝來製備,目前在設備、工藝等方面的瓶頸尚未突破,因而 QLED 真正產業化尚需時日。目前商業化的量子點顯示器是基於光致發光原理,屬於量子點背光技術(QD-BLU)與液晶顯示相結合的產物,即量子點背光液晶顯示器(QD-LCD)。

圖16:QD-LCD 電視(俗稱量子點電視、QLED電視)與LED背光LCD電視的區別

資料來源:電子發燒友,招商銀行研究院

  主要終端廠商:2011 年三星開始研究 QLED 技術,2012 年 Nanosys 與 3M 聯合開發,將量子點材料包覆在兩層 PET 膜之間得到量子點膜。2015 年,中國家用電器博覽會上TCL推出全球首款量子點QLED電視產品,隨後三星也於2017年推出QLED電視。目前 QLED 離真正商用還有一定的距離,市場上的產品多是背光源發光的量子點液晶電視(QD-LCD),但滲透率不斷提高。

  2019年,全球量子點電視(為市場俗稱,實際為QD-LCD電視)銷量為600萬臺,其中三星佔532萬臺,佔比88.7%。據專業數據機構「中怡康」調研結果顯示,2019年國內量子點電視銷量是OLED電視的2.5倍,而75吋以上的大屏電視中,量子點電視更是OLED電視的12倍。可見,量子點電視已經成為新一代電視的主流選擇。量子點電視能夠超越OLED電視的主要原因是量子點電視的顯示效果更好且使用壽命更長,而價格遠低於OLED電視。可見,量子點電視已經在全球電視市場中佔據了一席之地,且在快速滲透。

  Mini-LED背光:價格昂貴普及緩慢,三星作為領頭羊規劃300萬臺試水

  MiniLED既可用於背光亦可用於直顯,不過當前MiniLED背光技術相對更成熟。MiniLED 直顯顯示屏已經開始逐步應用於交通管理指揮中心、安防監控中心等商顯領域,市場規模不大。據統計,2019年全球P1.0以下的LED顯示屏產品市場需求僅為10-20億元之間,在整體顯示屏規模佔比不足5%,價格昂貴是普及速度緩慢的主要原因。由於OLED在大尺寸面板應用上存在明顯短板,如燒屏現象、投資巨大、成本偏高等,因此,OLED主要應用於小尺寸面板。在高端大尺寸面板(120寸以上)領域,Mini-LED背光被視為較優選擇。但據研究公司DSCC估計,儘管與OLED相比,Mini-LED背光電視的生產成本更低,但差距不到10%。本節主要討論MiniLED背光。

  從產品尺寸來看,MiniLED直接顯示屏產品對應著 110 寸以上的顯示市場,而MiniLED的背光產品主要集中在 110 寸以下的顯示領域,應用場景包括電視、手機、電競、車載 LCD 背光等。搭載MiniLED背光的TV其價格定位理論上應該是在普通的LCD屏幕和OLED屏幕之間的某個位置,但是從產業早期成本來看,大量的集中研發投入和專用性設備和材料的投入,在有限的產量進行攤銷的話,平均成本居高不下。

  為推動產業發展,行業龍頭三星計劃2021年推出MiniLED背光電視,規劃出貨量300萬臺,成為量產先鋒。預計2021年,MiniLED背光電視全球出貨量為100~200萬臺。作為試圖搭便車的產業跟隨者,京東方預計也將在近期量產MiniLED背光產品,LG、TCL、康佳和創維預計也將發布MiniLED背光產品。

  第三代大尺寸顯示面板技術路線較多。OLED方面,本節主要分析WOLED、QD-OLED、IJP-OLED,此外還分析MicroLED。具體如下:

  WOLED(白光OLED):技術主要為LGD壟斷,市場滲透緩慢

  LG的OLED電視其實並不是完全形態的OLED面板。按照我們正常理解的OLED技術來看,OLED是所有子像素都會自發光,但是在LG的OLED面板中,只有白色是自發光,而其他顏色和普通的LED電視一樣,是由彩色濾光片過濾出來的,所以LG的OLED技術又被稱為WOLED,離真正的全子像素自發光的距離還很遠。但即使如此,LG的OLED面板以及各家的OLED電視在效果上已經遠遠超過了普通的LED電視。

  由於價格高昂及燒屏等技術缺陷,2019年,LG OLED面板的電視,一共銷售了300萬臺,僅佔全球電視銷量(2.4億臺)的1.25%,其中LG自己出售了超過150萬臺以上,其他廠商的OLED電視可謂銷量寥寥。同時全球最大的幾家電視廠商中,三星和TCL都不會採用LG的OLED面板,海信也只有兩款OLED電視。這幾家公司都將寶押在更新的技術上,特別是三星和TCL,未來的主流電視可能會採用QD-OLED面板。

  QD-OLED(量子點OLED ):三星顯示為領導者,計劃於2021年推出QD-OLED面板

  OLED的製作方式分為蒸鍍和印刷(噴墨列印)模式,印刷(噴墨列印)模式包括QD-OLED (量子點OLED )和IJP-OLED(印刷式OLED)。

  QD-OLED本質還是OLED技術,不過和LG的WOLED只有白色像素自發光相比,它所有的子像素都可以自發光,效果顯然要強於目前LG的OLED。另外,QD-OLED在發光材料上使用了量子點技術,所以它在色彩部分的效果甚至比真正意義上的OLED更強,算是一種增強版的OLED技術,就類似於現在QLED是LED的一種增強技術一般。

  目前在量子點技術上支持最多的是電視市佔率第一的三星,而QD-OLED也是由三星主導。2019年10月宣布其投資量子點技術OLED面板的計劃以來,三星已經完成了QD-OLED生產線的無塵化建設,同時也關閉了一些LCD面板生產線。如今,三星顯示已經確認將於2021年開始生產具有量子點技術的OLED面板,面板的使用方為TCL電視,三星電子暫不採用該類面板。

  IJP-OLED(印刷式OLED):TCL科技將建全球首條8.5代印刷OLED,在高端大尺寸面板領域與三星顯示、LGD一爭高下

  蒸鍍OLED技術更成熟,顯示效果更優;印刷式最大的優點則是成本較蒸鍍式大幅降低,技術研發還不夠成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主要推動方為TCL科技和京東方。

  TCL科技:與JOLED合作開發具備柔性、可卷繞特質的中大尺寸噴墨印刷 OLED。報導稱,2021年TCL 8.5代噴墨印刷OLED動工。一般情況下18個月後產線點亮。TCL稱,該產線有望成為全球首條量產的8.5代印刷OLED產線。

  京東方:2019年12月發布全球首款55英寸8K印刷式OLED屏,對比度為10萬:1,低於蒸鍍OLED(由LGD公司主推)的100萬:1。京東方對此解釋稱,印刷式OLED本身仍在改進中,技術進步需要一個過程。

  MicroLED:技術難題較多尚未量產,三星LGD走在前列

  MicroLED號稱終極顯示技術,可提供與OLED媲美的完美黑色卻沒有燒屏的危險,而且與任何其他顯示技術相比都具有更高的亮度。與LCD或OLED相比,MicroLED顯示器結構更簡單,也更薄。技術問題:過多的技術難題(巨量轉移、背板、驅動、晶片、檢測及維修等技術的困難性)與極其昂貴的成本。

  TrendForce集邦諮詢光電研究處分析,現階段許多廠商所宣稱的Micro LED電視或是Micro LED大型顯示器多半搭配傳統被動式(PM)的驅動方式。未來將朝向更有競爭力的主動式驅動(AM)方案,並使用TFT玻璃背板製程,達到定址控制像素的目的,電路設計比較簡單,所使用的布線空間也比較少,才能夠滿足MicroLED電視的高解析度規格需求。

  包括韓國的三星與LG,臺灣地區的群創、友達,以及中國大陸的天馬、華星光電等公司都已經展示過AM驅動的相關顯示器應用。至於在全彩化的部分,三星則是與臺灣地區的錼創合作,採用RGB LED晶片來實現全彩化的Micro LED顯示器。而面板廠商如友達與群創,則採用了藍光晶片搭配量子點或是螢光粉的色轉化技術。

  市場規模預測:LEDinside 預測,預估至 2025 年 MicroLED 市場產值將會達到 28.91 億美元。

  面板企業布局情況:三星連續兩年在CES展上使用了MicroLED電視牆(The Wall),外部報導稱,該款電視可能2021~2022年量產,LG已推出163寸巨屏Micro LED電視。此外友達、群創、京東方(研發中,與美國Rohinni成立合資公司)等面板也在布局。康佳也聲稱正在自主研發Mirco LED電視。

  在大尺寸顯示領域,雷射電視和投影顯示定位於利基市場,未能大範圍推廣,且面臨顯示面板電視的激烈競爭。雷射電視主要定位於超大尺寸市場,主導者為海信視像。雷射電視近年來銷量增長較快,但市場佔比仍很小。2019年,雷射電視銷量僅為20萬臺,同比增長23.4%,今年1-9月,同比增長60.5%。

  投影設備:根據 IDC 數據,2011 年至 2019年度中國投影設備出貨量年均複合增速達 14.19%,15 年之後銷量增速提升趨勢顯著。2015年至 2018 年中國投影設備出貨量年均複合增速高達 25.70%。2019年,中國智能投影設備出貨量463萬臺,同比增長6.21%,2020H1,出貨量169萬臺。

  2-6 競爭格局:大陸企業逐步掌握LCD主導權,韓廠仍為大尺寸新技術領導者和小尺寸OLED領域霸主

  基於上述分析,以及對主要面板企業的業務梳理,我們得出結論如下:

  大中尺寸:大陸企業逐步掌握LCD主導權,韓國巨頭仍為新技術領域的領導者和產業化先行者。從大尺寸 TFT-LCD 出貨面積的角度而言,根據 Omdia 數據,2020 年 7 月京東方以 20.4%的市佔率位居全球第一,群創光電、華星光電、三星、LG分別以 12.2%、11.8%、11.6%、11.1%的市場率位居全球二至五名。可見,在大尺寸LCD領域,中國大陸企業已經逐步掌握了主導權。

  在大尺寸新技術方面,韓國巨頭仍為領導者及產業化先鋒,中國大陸及臺灣地區的面板企業整體而言處於跟隨者地位。如,三星在大尺寸的諸多新技術領域均率先推出量化計劃:1)逐步關停LCD,轉為QD-OLED,計劃於2021年推出QD-OLED面板;2)試水MiniLED背光LCD電視,規劃300萬臺;3)可能在2021~2022年量產Microled電視。LGD則壟斷了WOLED大尺寸技術,在中小尺寸MiniLED-LCD方面與蘋果的合作將加大。京東方在有MiniLED、MicroLED、印刷式OLED等諸多領域均有較多技術積累,但尚未推出量產計劃,TCL推出了2021年投產印刷式OLED的計劃,臺灣地區企業在MiniLED、Microled等有所積累,但在電視大尺寸領域無新的量產計劃,在IT、車載等領域,則主要著眼於差異化競爭。

  小尺寸:韓國巨頭為行業霸主,中國大陸企業在OLED領域快速擴張。小尺寸(主要是指手機)方面,基本上是中國大陸與韓國企業之間的競爭。小尺寸整體出貨量方面,大陸企業京東方、深天馬、TCL分別居全球第一、三、四名,且LTPS-LCD的全球前三名也為大陸企業包攬。但在小尺寸OLED領域,三星顯示處於壟斷地位。據群智諮詢數據,2020Q3,全球OLED智慧型手機面板市場,三星顯示、京東方、LGD、維信諾、和輝光電的出貨量佔比分別為72.6%、9.7%、6.1%、5.8%、3.3%。中國大陸企業在小尺寸OLED領域的市場份額合計只有20%,但近年來快速擴張,預計將會對韓國巨頭髮起更大的衝擊。

  表3:全球主要面板企業業務地位及發展規劃

(文章來源:招商策略研究)

(責任編輯:DF515)

相關焦點

  • 液晶面板行業深度報告:LCD風雲再起,龍頭邁入收穫期
    供需格局改善,中國大陸龍頭廠商邁入收穫期 韓系面板廠商競爭力弱化,1H20 宣布加速退出 1H20 三星、LG 先後宣布逐步退出 LCD 面板行業,韓廠退出加速。
  • 半導體靶材行業深度報告:被忽視的核心耗材,十倍空間可期
    導語:從行業角度看,國內靶材市場至少有十倍的進口替代空間。靶材是半導體、顯示面板、異質結光伏領域等的關鍵核心材料,存在工藝不可替代性。據測算 2019年全球靶材市場規模在 160 億美元左右,而國內總需求佔比超 30%。
  • 5G加速商業化,國產化重構半導體格局,文化傳媒觸底何時反彈...
    隨著海外疫情導致的半導體製造端產能收縮,及需求端的逐步復甦,供不應求格局有望重現,龍頭廠商盈利能力持續釋放。國產廠商產品持續突破,功率半導體國產化正當時。上下滑動查看更多其餘代表研報:《東山精密深度研究報告:輕裝上陣,5G產業布局共振進入業績加速釋放期》《勝智能深度研究報告:乘風破浪的「創世紀」》《歌爾股份深度研究報告:TWS耳機業務助力聲學龍頭企業開啟新一輪高成長
  • 溼電子化學品行業深度報告:當風輕借力,一舉入高空
    如需報告請登錄【未來智庫】。關鍵結論與投資建議我們對溼電子化學品行業進行了梳理,重點分析了國內市場和公司需求變化。尤其需要重視的國內半導體及半導體配套產業鏈 進入國產化加速替代時期,會實質性加速電子化學品認證及替代周期。建議關 注江化微(603078)、上海新陽(300236)、巨化股份(600160)和雅克科技 (002409)。
  • 半導體設備行業專題報告:全產業鏈視角看半導體檢測設備
    本報告對半導體檢測設備的定義為廣義上的半導體檢測設備。1)市場容量差異較大:全球半導體檢測設備市場規模超過 800 億元, 是面板檢測設備的 4 倍,面板檢測設備龍頭致茂電子收入規模 34 億 元,而半導體檢測設備龍頭收入超過百億元。(2)競爭格局差異較大:半導體檢測設備競爭格局更趨於集中,面板 檢測設備競爭格局更為分散。
  • 化工行業2020年中期策略:迎接復甦,抱緊龍頭
    隨著國內半導體產業鏈的快速發展,國內優秀材料企業迎來發展良機。顯示材料等發展空間廣闊 隨著相關技術的發展,一方面,電視機的平均尺寸增加,帶動大尺寸面板的出貨面積呈現增長的趨勢,從而提升液晶材料需求。而面板製造產能逐漸向國內轉移,根據 HIS 數據,2018 年-2023 年,內地 LCD 產能佔全球份額將由 39%提升至 55%,這也將提升液晶材料的需求。
  • 半導體設備行業專題報告:刻蝕機走在國產替代前列
    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協會(WSTS)的數據顯示,2018 年全球半導體銷售額為 4688 億元,其中集成電路 3633億元;2019 年由於存儲器降價明顯,全球半導體銷售額下滑為 4090 億美元,其中集成電路 3304 億美元。近些年來半導體設備的銷售額與集成電路銷售額的波動大體同步,也體現了行業資本投資存在一定周期性。
  • NEG熔爐停電斷供玻璃 顯示面板生產供不應求
    逆周期前行 TCL科技引領面板發展眾所周知,顯示面板行業便有著很強的周期性。隨著TV、PC、筆電、平板、智慧型手機等的消費電子市場持續火熱,作為人機互動入口的顯示屏幕持續吸引著全球資本的投入。產能競賽中,過去三年,面板行業也經歷了歷史上最長的寒冬期。
  • 漲價潮蔓延產業鏈 半導體行業景氣度持續向上(番號)_市場掘金_市場...
    行業高景氣背後,國產替代加速推動也是半導體行業未來很長時間的重要看點之一。目前國內關鍵設備及材料主要依賴進口,推動半導體材料的發展勢在必行。大基金二期將對半導體材料各領域中技術領先、重視研發的企業提供強有力的支持,通過產業資源和產業鏈的整合培育龍頭企業。  興業證券(行情601377,診股)指出,國內半導體材料對外依存度高,大矽片、靶材、CMP拋光墊、高端光刻膠等半導體材料對外依存度高達90%以上。
  • 2019年透明質酸行業報告:全球市場保持26.4%增長,華熙生物仍居龍頭...
    日前,全球著名的研究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發布了《2019 全球及中國透明質酸(HA)行業市場研究報告》(後稱"報告"),對該行業發展現狀及未來前景進行深度透視分析。前景看好,未來仍將保持高增長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透明質酸原料市場銷量持續保持幾何級增長態勢。
  • 半導體設備之封裝設備行業專題報告
    如需報告請登錄【未來智庫】。2.封裝設備市場格局晶圓在封裝前和封裝過程中需進行多次多種測試,如封裝前的晶圓測試(WAT 測試)、在封測過程中需進行 CP 測試、FT 測試等,所涉及設備包括探針探、測 試機、分選機等,該部分測試設備我們在此前專題報告《檢測設備系列之二:半 導體測試設備——進口替代正當時-20200301》中已進行詳細論述和市場規模測算, 在此不再贅述,下文對封裝環節具體流程和對應設備進行分析和測算
  • 新材料行業深度報告:發展空間廣闊 萬億市場爆發
    高純濺射靶材主要是指純度為99.9%-99.9999%的金屬或非金屬靶材,應用於電子元器件製造的物理氣象沉積工藝,是製備晶圓、面板、太陽能電池等表面電子薄膜的關鍵材料。根據應用領域不同,可將其分為半導體靶材、面板靶材、光伏靶材等。高純濺射靶材技術門檻高、設備投資大,行業集中度較高,前五大廠商佔比合計超過80%,主要分布於美、日等國家。  下遊行業持續放量,半導體靶材市場規模不斷擴張。
  • 「國君總量」如何在行業集中化浪潮中尋找龍頭公司
    3.2.2公司在技術變革中選錯方向從CRT、等離子體到液晶面板,半導體顯示顛覆真空物理技術。20世紀90年代,電視機採用CRT顯示技術(陰極射線管,Cathode Ray Tube),是當時應用最廣泛的顯示器之一。21世紀後,以等離子顯示、LCD(液晶,Liquid Crystal Display)技術為代表的平板顯示步入生活中。
  • 半導體行業研究與投資策略:矛盾與破局
    (報告出品方/作者:天風證券,潘暕、陳俊傑) 我們前瞻提煉判斷半導體行業的需求與供給之間的三大關鍵矛盾,供需間的不平衡將打破行業既有格局,破局是最重要的抓手。在行業格局變化之 際,高敏感度的資本將率先賦能行業,我們認為這是投資最主要關鍵的主線。 1.
  • 【行業報告】生鮮電商行業深度報告:生鮮到家,流量、數據、供應鏈...
    中期行業發展將進入地網爭奪戰,部分企業受制於供應鏈水平或資本 開支的壓力調整或退出,而擁有規模優勢的企業基於積累的流量、數據或者供 應鏈能力易於在行業洗牌中站穩腳跟。規模優勢的建立是企業拓張的基礎,而 模式最輕的前置倉模式、次輕的社區門店到家模式為此階段擴張的最佳選項。長期行業整合者必然是全渠道多業態發力、覆蓋不同的消費客群與消費場景的 模式幾家綜合體企業,以及聚焦細分市場的幾十家特色企業。
  • 新材料專題報告之溼電子化學品行業深度研究
    以江化微為 例, 2019年半導體晶片、顯示面板、太陽能電池三大市場的產品毛利率分別為41.47%、 23.58%、27.34%,受產品競爭加劇以及面板價格下滑的影響,顯示面板用溼電子化 學品的利潤空間有所壓縮,毛利率較 2018 年減少 6.27%。認證採購模式使溼電子化學品具備一定的客戶壁壘。
  • 全球半導體行業角色即將轉變!中國自給自足進程正在加速
    他認為,考慮到中國市場投資規模之大,再加上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這些正在加速自給自足進程,中國半導體生態系統可能會以比預期更快的速度縮小差距。以下為這篇博客的主要內容編譯:越來越多的行業正在加快技術創新的步伐,這將推動半導體行業的持續增長。
  • 半導體設備產業迎來歷史性機遇(附股)
    政策大力重點扶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  集成電路作為信息產業的基礎和核心,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性產業,國家給予了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  地方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規模已超3000億元  除了國家大基金扶持行業龍頭,各地也紛紛推出地方版集成電路扶持政策,通過設立投資基金,重點支持地方龍頭企業在集成電路領域做大做強,如上海集成電路產業基金合作備忘錄於2016年4月籤約,首期募集資金285億元,旨在推動上海集成電路製造業加速發展,加大產業整合步伐,形成產業集聚;安徽提出2017年省內集成電路產值達300億元以上
  • 光學及攝像頭行業深度報告:光學賽道量價齊升、格局優化
    如需報告請登錄【未來智庫】。一、攝像頭行業競爭格局優化,強者恆強如今智慧型手機進入存量時代,各大手機廠商都在尋找新的手機性能以謀求差異化的競爭 優勢和銷量突破。在智慧型手機進化的過程中,攝像頭的升級是消費者見證的的升級之一。
  • 醫藥行業深度報告:聚焦四大主線
    2.3 創新醫療器械,進口替代正當時政策鼓勵國產替代和國產創新,長期看好器械創新型企業。,因此行業必將開始整合,目前國內也已經有了藥明康德作 為平臺式 CRO 公司的典型。其他政策緊跟其 後,加速推動處方外流。推行「網際網路+」醫藥支付,購藥便利性提升,處方外流將獲得更加便利的渠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