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電影更大的意義在於激發想像力和創意。
一部6年前的老片重映票房竟可以打敗奧斯卡獎加持的新片,這個看起來有些科幻的設定,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星際穿越》做到了。作為好萊塢重工業科幻電影的巔峰之作,《星際穿越》豆瓣評分達9.3分,2014年首映時在中國內地市場收穫7.55億元票房。在網絡上已有片源的情況下,《星際穿越》8月2日起在國內院線重映後仍舊取得不俗成績。即便在30%上座率限制下,重映10天票房已近8900萬元,累計票房達8.44億元。
近日,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對科幻電影創作生產、發行放映、特效技術、人才培養等加強扶持引導的10條政策措施,被稱為「科幻十條」。發展中國的科幻電影,我們的目標是打造下一個《星際穿越》嗎?
《星際穿越》是科幻電影巔峰嗎?
《星際穿越》是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一部原創科幻冒險電影,主要講述了一隊探險家利用他們針對蟲洞的新發現,超越人類對於太空旅行的極限,從而開始在廣袤的宇宙中進行星際航行的故事,曾獲得第87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大獎。據燈塔專業版和貓眼專業版顯示,《星際穿越》重映首日就以近2000萬元票房打敗新片《多力特的奇幻冒險》衝到第一位,8月7日《1917》上映後曾短暫降至第二位,第三天再度反超。在排片率、場次都不及《1917》的情況下,票房一路領先,足見《星際穿越》的魅力。
作為一部復映老片,《星際穿越》為何能夠再度點燃影迷觀影熱情?上海浦東新區科幻協會會長、華語科幻星雲獎組委會委員顧備認為,《星際穿越》無論從人文關懷還是科幻美感上講,都是一部符合大眾審美的電影。不少影迷表示,作為一部視效大片,該片在大銀幕上所呈現的視聽享受,對於復業初期的影院觀影需求而言非常解渴。也有人覺得,相比於該片的視覺效果,更吸引自己的是人文溫情。「它的立意高,故事浪漫。」影迷小程說。
《星際穿越》基於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基普·索恩的黑洞理論,經過合理演化之後,加入人物和相關情節改編而成。在許多影迷眼中,它是「硬科幻」的代表,也是一種純粹的科幻片。《星際穿越》是科幻類型電影的巔峰嗎?「科幻類型片本身可能就是個偽概念。」顧備認為,按照好萊塢類型片分類,「科幻」並能不算真正的電影類型,更多是指一種題材。
隨著科幻作品日益多元化,在科幻界同樣不再流行「硬科幻」「軟科幻」這樣的簡單劃分。「細分科幻題材,可以有蒸汽朋克、後現代、太空歌劇等」,顧備認為,應該從更廣闊和多元的視角去看科幻電影,比如「漫威」系列屬於超級英雄類型,《流浪地球》則是災難片類型,《瘋狂外星人》屬於喜劇片,它們都有科幻元素或者可以稱為泛科幻類電影。
如果真的要講「純粹」的科幻片,也許只有《湮滅》《降臨》等少數影片可以算。日前由上海浦東新區科幻協會主辦的第二屆科幻影視產業論壇上,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客座教授、MFA碩士生導師王策指出,純粹的科幻電影反而在票房上有劣勢,觀影人群比較小眾。「哪怕像《星際穿越》,如果沒有關於親情的描述,沒有父女之間的共情和代入感,觀眾恐怕也不會像現在這麼多。」
電影最重要的還是講故事,《星際穿越》更大的魅力不在於嚴謹的科學理論,而是影片中流動的脈脈溫情,打動觀眾的是一個跨越時間的親情故事。
科幻片沒有科普的義務
《流浪地球》被視作開啟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很多人將其和《星際穿越》對標,指出其與好萊塢科幻電影「硬」實力上的差距。但在顧備看來,正是由於類型不同,使得《流浪地球》和《星際穿越》沒有太多可比性。「它們一個是災難片,一個是冒險片。可以比較的只有電影特效水平等客觀數據,但電影好壞更多來自人的主觀情感體驗。」
8月11日,國慶檔電影《我和我的家鄉》發布《天上掉下個UFO》單元預告,從片名和預告都可見科幻元素。故事發生地和一眾角色們濃濃的家鄉口音,為故事增添了許多「土味」元素,這種接地氣的科幻喜劇風格令人不禁聯想起此前的《瘋狂的外星人》。
《瘋狂的外星人》《上海堡壘》……如何看待這些在科學上不夠「硬」的科幻電影?「《瘋狂的外星人》不太受科幻圈認可。」顧備坦言,儘管該片改編自劉慈欣的《鄉村教師》,已和原著沒有太多關聯,但故事完成度高,仍然不失為一部可以引人深思的成功喜劇片。至於口碑較差的《上海堡壘》其實有著不錯的特效水準,所欠缺的是情感的真實感和邏輯的合理性。「我們並不是要科幻電影中所有的科學邏輯都很嚴謹,但一個好的電影要有正常的思維邏輯,才能讓普通觀眾接受。」
《流浪地球》火後,這兩年有數十部科幻題材電影備案,除了《我和我的家鄉》,陸川執導的《749局》也有望於今年上映,該片同樣融合了科幻、災難、動作等多種元素。日前,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版《三體》官宣主演陣容,更加令人期待電影版《三體》的到來。顧備認為,相比《星際穿越》,《三體》有一個更宏大的世界觀,它在歷史洪流中講述人類的歷史和兩個文明的交鋒,更加考驗電影工業水平和科技的水平。
越來越多、種類越來越豐富的國產科幻電影出現,在科幻圈看來是好事。「我們需要《流浪地球》,也需要《瘋狂的外星人》。作為一個科幻從業者,希望看到科幻電影百花齊放,影響力越來越大,讓科幻深入人心。」儘管觀眾往往會拿國產科幻電影去對標《星際穿越》等好萊塢大片,比較其「理論」上的差距,但在顧備看來,觀眾大可不必糾結一部科幻電影是否夠「科學」。「科幻電影的現實意義是讓大家有科學精神,意識到我們生活中很多方面可以和科學掛鈎」,她認為,沒有一部科幻電影可以用「科學」來約束。「科幻片沒有科普的義務,不是教觀眾從電影裡學科學,而是藉此引發人們對科學的興趣和好奇,進一步了解這些科學知識。它更大的社會意義在於激發人們的主觀能動性和想像力,當你把這些想法落地,就會形成創新創意。」
上海浦東新區科幻協會近日與上海教育報刊總社、上海科普作家協會、科學聲音基金會共同主辦了中小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徵文比賽,引導學生看科普紀錄片,寫讀後感、科幻作文等,為科幻電影培養未來的創作者和觀眾。
科幻電影更體現國家工業水平
近日,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將科幻電影打造成為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新動能,把創作優秀電影作為中心環節,推動我國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意見》提出了對科幻電影創作生產、發行放映、特效技術、人才培養等加強扶持引導的10條政策措施,被稱為「科幻十條」。該措施迅速引發業內關注。
記者從上影集團獲悉,與「科幻十條」相呼應,上影的科技戰略正如火如荼開展。上影此前推出《「十四五」發展戰略規劃綱要》,助推上海未來「科技影都」建設,將把科技戰略深度融入影視製作環節,打造高科技影視基地。上影在車墩擁有中國最早的影視基地。在不久前的上影之夜活動現場,上影集團與上海昊浦影視文化公司籤訂了相關收購意向。未來,車墩影視基地規模將進一步擴大,並新建高科技攝影棚,為影視工業環節注入高科技元素。經過「高科技升級」的車墩,將為更多科幻大片提供舞臺。
「發展科幻題材電影,會更需要上海溫影這樣的電影工業製造體系培養的人才。」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執行院長蔣為民同樣對「科幻十條」的出臺感到振奮,更加堅定了學院為科幻電影培養相關人才的信心與決心。
「拍攝科幻電影,非常體現一個國家電影工業的水平,因為科幻電影對拍攝技術、特效、後期、協同等都有更高的需求,是最能體現現代數字科技能力的系統工程。」顧備認為,發展科幻電影會帶動整個電影工業體系的完善發展。科幻電影的完成,除了需要傳統的渲染、動捕、大數據、視效合成等,未來或將與虛擬實境、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整合,進一步推動電影產業的數位化轉型。「如果我們能在數字娛樂方面走在前沿,將有可能實現數位化發展道路上的彎道超車。」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