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放哥(李放)寫的一篇他眼裡的陳曦的文章,寫這篇文章時,正值李放、陳曦聯手在北京798藝術區紅鼎藝術《竹林七賢不在·留下十面埋伏》作品展,作品以裝置和吉他獨奏相結合的方式給觀眾提供了一個小小的但是很有意思的視屏盛宴,同期作品《竹林七賢不在·留下十面埋伏》MV作品也將於近日與大家見面。
【一把吉他的十面埋伏】(1)
我和陳曦認識已經非常久了。
她在我的印象裡就是一個孩子,平時笑嘻嘻的,隨便說個什麼小段子就能把她逗樂。
記得有一次她和朋友去法國巡演,因為我這離機場相對比較近,就約好回北京後和同行朋友一起順道來我工作室坐坐。
中午吃飯的時候,我們的話題都是些八卦趣聞,時不時哈哈大笑,到了工作室,大夥隨便看看畫,便坐下來,準備繼續八卦閒聊。
我經常聽她彈琴,但是大多數時候都是在網上看她上傳的那些視頻,很少去現場,雖然我是個古典吉他資深愛好者,但是,讓我專門跑很遠去看一個演奏會,十年前可以,現在真很難做到。既然她都來了,還帶了名琴,肯定得讓她來幾首。
記得那時還沒來暖氣,北京秋冬過度,天已經很冷但是還沒供暖那段時間,最難熬。陳曦搓了搓手,抱起了吉他。
這個世界的一些事情總是那麼神奇,比如同一個人和事,在不同的環境和語境裡會陡然產生出乎預料的變化。在抱起琴的那一瞬間,陳曦不是我印象裡的小孩子了,她突然變成了一個很酷的「女……殺……手……」,哈哈,這樣說很誇張,但是,當時,她的確變了,變成了一個馳騁沙場的女將。估計和工作室的光線或其他什麼有關,她抱著琴坐在那裡的視覺效果猶如一件完美的雕塑,非常漂亮,充滿質感。
音樂悄悄響起,整個氛圍就像一個電影畫面,整個空間都被渲染了。我不知道那首曲子的名字,只記得是一首舒緩的曲子,相當動聽。這首曲子不是《十面埋伏》,但是那些音符迅速埋伏在了工作室的每一個角落。
古典吉他是一種很神奇的樂器,別看它個兒小,卻擁有極其豐富的層次和戰鬥力,好像貝多芬說過,一把吉他相當於一個小小的樂團。不管誰說的吧,吉他的表現力確實非常強大,有大量而且豐富的為古典吉他專門寫的曲目,也有各種改編曲目,還有一些本來是為其他樂器創作的曲子改編成吉他後原曲就沒聲音了,比如著名的《阿斯圖裡亞斯》。再比如巴赫的那首著名的《恰空》,是無伴奏小提琴組曲裡的一首,我聽過很多小提琴版本,但是我個人還是偏愛吉他的改編版本,那種震撼好像只能在吉他版本裡找到。
陳曦改編的《十面埋伏》,也來源於琵琶名曲,也是一種大膽而勇敢的嘗試。吉他和琵琶這類樂器的發源都是在西亞一帶,向西發展成了吉他,向東演變成了琵琶,現在,這兩種樂器,相遇了。這種相遇,不光是樂器和音樂的相遇,還是文化的相遇。怎樣去評價預料這樣的相遇,估計誰也說不清楚,只能暫時借用一下魏明倫為電視劇《淮陰侯韓信》寫的主題曲歌詞了:
亮煌煌幾頁史書,
亂紛紛萬馬逐鹿。
雄赳赳一代名將,
野茫茫十面埋伏。
山埋伏,水埋伏,
將軍戰術傳千古,
雲埋伏,霧埋伏,
功臣末路斷頭顱。
疑兵疑陣在何處?
疑兵疑陣在何處?
戰場埋伏!
官場埋伏!
朝廷埋伏!
宮廷埋伏!
帥才不及帝王術,
兵書不如聖詔書,
空留下十面埋伏古琴譜,
讓後人評述功過何如。
備註:這篇段子還要編下去,這幾天太忙,先這些了,請注意,未完,待續。
2019.6.15 李放
微博:陳曦guitar
郵箱: cx199111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