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首相邱吉爾
還記得那些年我們拍照總是下意識地用手擺一個剪刀手造型嗎?如今剪刀手已經定格在那個集體無意識的泛黃歲月裡。
隨著審美水平的提升和思想觀念的進步,人們漸漸地發現剪刀手在帶來審美疲勞的同時也多了一些無趣。
讓人遺憾的是,今天依然有很多人孜孜不倦的使用剪刀手造型,一副「剪刀在手,天下我有」的氣勢。
今天攝影君就以非學術、有根據的出發點來告訴你剪刀手到底是從哪來的,又是怎麼被玩兒壞的,以及為什麼我們應該停止使用剪刀手。
現代剪刀手鼻祖——維克多·德拉維利(Victor de Laveleye )
1944年9月,英國廣播公司比利時法語廣播頻道的無線電管理和工作人員。左下角的就是維克多·德拉維利。
他並不是以剪刀手的形象出現的。在二戰中,歐洲各國淪陷在德國納粹的鐵蹄之下。前比利時司法部長和英國廣播公司比利時法語廣播頻道總監維克多在廣播中建議人們在德佔區到處書寫「V」字(V代表 Victory:英文勝利,Victoire:法語勝利,Vrijheid:荷蘭語自由),以團結人們奮起反抗,表達必勝決心,並給納粹造成壓力。
隨著英國廣播公司計劃主管道格拉斯·裡奇的推廣之下,「V」字符迅速傳遍德佔區,城市、鄉村的街道上、牆壁上、車輛上、電線桿上,到處都能見到大大小小的「V」字。
將剪刀普及世界的推手——英國首相邱吉爾
1941年,時任英國首相的邱吉爾在一次演講中第一次使用了剪刀手,表達必勝的決心。從此以後,人們見面都要心照不宣地擺一個剪刀手造型來暗示勝利將要到來。
在那樣黑暗的年月中,剪刀手不僅給反法西斯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精神鼓舞,同時也如四面楚歌一般一步步擊垮著納粹的心理防線。也就是這時,剪刀手才深入人心。政客們也從此在頻繁的公開亮相中使用剪刀手。
為剪刀手持續加溫——約翰·列儂夫婦
越南戰爭直接促成了上世紀60年代風行於美國國內的反越戰運動,披頭四樂隊主唱約翰·列儂及夫人小野洋子在高調的反戰示威活動中頻繁使用剪刀手造型來表達和平理念。
亞洲剪刀手病毒擴散的源頭——珍妮特·林恩
美國花樣滑冰選手珍妮特·林恩
剪刀手從二戰流傳下來,在和平的年月中表達著人們開心、勝利、激動等情緒,使用範圍越來越廣。
據稱1972年在日本舉辦的札幌冬奧會上,美國花樣滑冰選手珍妮特·林恩在比賽中意外滑倒,她保持不斷的微笑和優雅的姿態給日本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於珍妮特·林恩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頻頻使用剪刀手,使得這個手勢在日本不脛而走,繼而臺灣、香港盛行,大陸也深受影響,隨即風靡整個亞洲。全世界範圍內可謂「剪刀橫行」。
好了,至此我們基本上已經將剪刀手的來歷梳理清楚,你也就會明白為何剪刀手曾那麼風靡祖國的大江南北。
怎麼啦?!我就愛擺剪刀手,有本事你告訴我除了剪刀手,還有什麼造型更好看。
好我們來對比一下
不多舉例子了。如果你是一位攝影師,相信你一定不屑於讓你的模特擺剪刀手造型。剪刀手,已經不再一如過去那樣給人活潑可愛的印象,而正如其手勢直白地表達:二。
偶然為之的剪刀手會帶來輕鬆的氣氛,但是用多了可能就會讓人覺得無趣了。
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拍照擺了太多剪刀手造型而愧疚。這樣,在臨終翻看自己的照片時,他就能夠說:「我已把自己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提升人類審美而奮鬥。「
——攝影君特洛夫斯基
[閱讀原文]安裝攝影世界 iPhone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