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酒和茶,你有故事,就來找我。
點上面『關注』,你就是我的人了。
01
韓寒的電影《後會無期》中有一句經典臺詞:愛會克制,喜歡才會放肆。
這句話一度成為很多人衡量「喜歡還是愛」的標準,雖然後來韓寒在微博上解釋了,說這句話只不過是文字遊戲,反過來講也說得通,但他的那句話依然有道理。他又不是第一天寫作,寫下的文字肯定是思考過的,而且放到現實中去檢驗,確實是合理的。
喜歡和愛是有區別的,這一點毋庸置疑,至於區別到底是什麼,衡量標準有很多,但「克制」可以說是一個國際通用標準,但凡是人,都逃不過這一點。
這一點,從父母對孩子的愛當中體現得最為明顯:真正愛子女的父母,往往刀子嘴豆腐心,不敢把話說得太過,有時候說得太過了會心疼,之後就會換一種方式,這就是克制,不想讓自己傷害到子女。
愛情和婚姻中所涉及到的愛,雖然跟父母對子女的愛不是同一種類型,但本質是一樣的,你自己心愛的某個沒有生命的東西,你尚且會精心呵護,更不要說你深愛著某個人了。
有個婚禮當天放棄婚姻的姑娘說,「男人若是真的愛你,絕不會帶頭鬧婚禮,單從這一點來說,我要嫁的男人就不是真的愛我,既然我認清了這一點,我當然不該讓婚姻開始!」
02
夢芸就是那個在婚禮當天離婚的姑娘,她這個人做事向來謹慎,從戀愛到結婚,全程一直在考驗男人是否真的愛她,用她的話來說就是:「我是個對愛情很用心的人,我確定自己在用心愛他,當然要明確他是否在用心愛我,否則對我太不公平!」
愛這種東西,有時候也是可以偽裝的。畢竟,不是我一個人在這裡講愛和喜歡的區別,類似的言論到處都是,一個人如果接觸這一類東西多了,自然就可以偽裝出愛一個人的樣子。
她的前夫阿湛就屬於這種人,就跟某些演員演戲一樣,全靠技巧去堆砌,沒有真情實感。可即便如此,還是騙過了夢芸,她找不出他不愛的證據,感覺她所知道的技巧,阿湛都用到了。
不過她並沒有因此掉以輕心,一直到兩個人要舉辦婚禮了,她還在留心觀察。
決定結婚時,她給自己留的一個後招比較關鍵,那就是暫時沒跟阿湛領證,因為她覺得自己還沒有完全確定阿湛是否真的愛他,畢竟很多人說男人在婚前婚後會判若兩人,她想知道阿湛會不會也是這樣。
阿湛不知道她的這種心思,自以為兩個人都已經舉辦婚禮了,婚姻就毫無懸念了,於是就在婚禮上露出了真面目,帶頭跟幾個伴郎一起鬧婚禮鬧婚禮,自以為夢芸不會生氣,結果卻當場弄丟了婚姻,被離婚了。
這就是夢芸前面說的那句話,「男人若是真的愛你,絕不會帶頭鬧婚禮!」因為在她看來,這是男人不尊重自己的行為,「他只顧著鬧,絲毫沒有在乎過我的感受,我都已經表現出不耐煩了,他還在鬧,這對我來說,真的不是一個愛我的人該有的舉動,我不想把我的後半生託付給一個明知道會讓我失望的人!」
03
夢芸判斷阿湛愛不愛的標準,就是「克制」二字。很明顯,阿湛沒有做到克制,他不是不懂克制自己,因為他之前偽裝的時候一直在克制,只不過,他並不是打心底裡深愛著夢芸,所以他做不到持續克制。
不懂得克制自己的人,很容易衝動,很容易忘乎所以,很容易不在乎別人的感受。把這種問題放到愛情中去說,正著說反著說都行:真的愛你的人,一定會克制自己,不會不在乎你的感受,不會不懂尊重;反過來說,不懂得在乎你的感受的人,不懂得尊重你的人,一定不愛你。
這些道理,對於「不在乎愛不愛,只要找個人結婚就行」的人來說可能無所謂。但是,對於很看重愛不愛的人來說,則需要多注意,否則,你想要婚姻中有愛,卻嫁給了一個不愛你的人,婚姻中連你最看重的東西都沒有,何來幸福?
既然你很看重愛,就不要寄希望於讓愛自然發生,你需要去選擇,去判斷。能想到這個層面,你就能進一步去想怎樣判斷,以及判斷的依據有哪些。
我們在這裡不講其他依據,只講我們上面提到的「克制」,既然這個標準通用,用這個標準判斷不會出錯。
如果你愛上的人不是案例中那種善於偽裝的人,那就很簡單了,他是否在乎你的感受,你很容易發現。
如果你愛上的人暫時沒有露出什麼破綻,你不能大意,他有可能是真的愛你,也有可能只是偽裝,這時候你要多花點時間,多抓住一些不經意的生活片段,多在意男人在放鬆警惕的情況下如何對你,比如案例中那種情況,在熱鬧的氛圍下,在酒後狂歡的氛圍下,男人放鬆警惕了之後,不加偽裝了之後,對你的態度是否還有克制,就是他愛不愛你的最佳證據。
當然了,這個標準並不是只適用於女人判斷男人愛不愛,也適用於男人判斷女人愛不愛,更準確一點來說,是適用於重視「愛不愛」的人去判斷自己愛的人是否愛自己。如果你不重視,覺得無所謂,那就當我什麼都沒說,因為我說的東西與你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