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臺上下共同努力下,由昌寧廣播電視臺自主策劃攝製的大型電視系列紀錄片《鄉愁印記》第二季終於面世。今天,第一集節目《匠人匠心》也如期上線啦。關注昌寧傳統文化的朋友請注意收看本臺正在播出的《茶鄉視窗》節目。另外,昌寧臺已經實現了臺網同步直播,喜歡《茶鄉視窗》節目的朋友可以通過本臺「昌寧廣播電視網」、「昌寧縣廣播電視臺」微信公眾號、昌寧縣廣播電視臺手機直播客戶端等融媒體進行在線瀏覽或點播收看。
第一集《匠人匠心》概況
打鐵,這種傳統古老的手藝,已經在昌寧溫泉松山延續了數百年。如今,現代化的生活方式悄然改變著松山,隨著現代手工業和製造業的興起,松山鐵匠鋪的生產規模越來越小。
在松山,王子淵的鐵匠鋪就是一間低矮的平房。房子的一端立著一個烘爐。爐邊架一個兩米長的風箱。打鐵的時候,王子淵把風箱一拉,風進火爐,爐膛內頓時火花飛濺。
打鐵的要領是動作要快。鐵件在充滿火焰的爐膛裡加熱時,王子淵在一旁不緊不慢、勻速地抽動著風箱的拉杆,身子隨著拉杆的伸縮而前傾後仰,宛如提琴師在臺上演奏一首舒緩而優美的樂曲。風箱發出「呼呼」的鼓風聲,那爐膛中的桔紅色火苗,一起隨風箱的節拍跳躍,最後將鐵件與爐火熔為一色。王子淵把要鍛打的鐵器在火爐中燒紅後,迅速將燒紅的鐵器移到鐵墩上進行鍛打,他的左手緊握鐵鉗,翻動鐵件,右手緊握小錘,反覆鍛打,最後將一塊方鐵打成砍刀的雛形。「叮叮鐺鐺」的打擊聲中,鐵件在大錘小錘的打擊下火星四濺。
過去,鐵匠與人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在鄉下,每一個人家使用的鐵器都是經過鐵匠的手鍛打出來的。可以說,在有本領的鐵匠手中,堅硬的鐵塊變方、變圓、變長、變尖都可以,只要顧客需要,他們什麼都能打出來。讓王子淵疑惑的是,隨著現代手工業的發展進步,今天,人們的日常用具都是用機械鍛造的,鐵匠鍛打的東西少了,鐵匠也隨之少了。尤其是當時光進入到上世紀末期,打鐵這一古老的行業,正從鄉村各個角落逐漸消失。他也一樣,面臨著將打鐵從主業轉為副業的艱難選擇。
松山人傑地靈,至今還保留著一些在其它地方漸漸消逝的老行當。離王子淵鐵匠鋪不到一公裡的另一家鐵匠鋪子,也有一間建於六十年代的鐵匠鋪。它的主人就是松山另一位大名鼎鼎的鐵匠劉子武。
在松山每年秋收前後的十多天裡,是劉師傅一年中最忙的時候,因為這段時間村民都要把自家用壞了的犁頭拿給他重新鑄接。
劉子武16歲開始從父輩手中學習鑄犁這門手藝。劉姓是松山村的大姓。據當地族譜記載,自劉氏祖上在松山生息繁衍以來,雖開墾良田千畝,但人口的迅速繁衍使部分後人衣食難繼,到清朝年間,劉家開創補鍋鑄造一業,隨後擴大到鑄犁打鐵。此後的幾百年間,每逢農閒,劉氏後人用一擔小籮挑著行頭走鄉串戶,四處補鍋鑄犁,在特殊的年代成為一道特殊的鄉村風景。當時有民諺稱道賺錢行當:「一閹二補三打鐵,四鑄犁頭五破篾」。五個賺錢好行當中,松山村就佔了兩個行當,松山人從那時起便開始發跡了。數百年來,松山劉氏的冶煉鑄造技術代代相傳。特別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業生產在松山空前盛行,鑄犁迅速發展成為當地一門吃香的傳統手藝。
今年52歲的劉子武,就是劉氏後人中至今仍在堅守這一古老工藝的唯一一個。他從小在松山村儲馬地基長大,從16歲開始與父親學藝,一學三十多年,成為享譽昌寧、鳳慶等地的鑄犁師傅。
民間技藝往往具有不可名狀的神秘性,淬火就是一個水火相融的神秘過程,也是為了增加鐵的強度,劉子武說,好鐵匠的名聲全在這淬火的功夫中。對他們匠人而言,生爐燒碳、熔煉鑄鐵、澆鑄接尖,不論哪一個步驟,最關鍵的就是手的力度和澆鑄的角度一定要把握好,否則前功盡棄。出模的犁頭還要仔細修整邊幅,讓它的外觀更加精美,經過重重工序後,才能完成整個鑄犁過程。劉師傅說,他的女兒遠在昆明上學,歲月流轉,他的打鐵鑄犁工藝將面臨後繼無人。
《鄉愁印記》第二季第二集《甜蜜鄉愁》(更戛「小鍋紅糖」工藝傳承)5月下旬上線,敬請關注。
(本臺記者綜合報導)
本期編輯:楊 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