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海燕 編輯|張楊
雙燕
唐 杜甫
旅食驚雙燕,銜泥入此堂。
說到燕子,那是老北京經常能見到的可愛小動物,
但隨著平房院落減少,無論家燕雨燕,一度數量急劇減少。
初夏是燕子的繁殖季節,這兩天小編路過菸袋斜街,嘰嘰喳喳小燕子的叫聲不絕於耳。
抬頭看,商鋪門匾上、屋簷下,乃至音響、射燈上,都築上了燕子窩。200多米長的斜街,從東數到西,竟然有17處之多。
「2011年我剛來的時候沒那麼多燕子窩,這兩年明顯多了。」在斜街上開畫廊的伍惠琴告訴記者。她家門前的射燈上,今年就有3撥家燕築巢育鳥,剛剛過去的5月份,已經有一窩小燕子順利出巢了。
人工鳥巢引來了燕子安家。圖|王海燕
菸袋斜街緊鄰什剎海。北京地界上常見的燕子,像家燕、北京雨燕(實際上與家燕親緣關係甚遠),歷史上數量都不少。
但隨著平房院落減少,上述兩種燕子,一度急劇減少。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燕子築巢通常選擇在平房寬大的屋簷下,能遮風擋雨,還能提供築巢的支撐結構。
菸袋斜街經過改造,保留了明清建築風格,寬寬大大的房簷是有的,但熙熙攘攘的客流、耀眼的燈光、熱鬧的音響,曾讓小傢伙們一度避而遠之。少數幾個燕子巢穴,高高掛在離地3米多高、房簷內側的隱蔽處。
從菸袋斜街東口進街巷,鑫園客棧前的垂花門裡,一對成年家燕翩躚飛舞,用黃泥壘砌的碗狀燕巢,就築在門內側的牆壁犄角處。兩隻燕子似乎一點兒也不怕生,在客棧大廳裡隨意飛進飛出。
多情燕子戀舊巢。客棧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對家燕這兩三年年年來,每次都在它們的舊巢孵小燕子。今年小鳥還沒孵出來,怕燕媽媽燕爸爸營養不夠,有時候還會給它們撒點小米兒。
商戶牌匾下孵出的一窩小燕子。圖|李鑫
位於斜街中段的大清郵政信櫃,今年添了一個新燕巢。這燕子窩選得位置也怪,在牆角的音響擴音器上。站在房簷底下,一抬頭就能看到。
這幾天,窩裡已經孵出三四隻小燕子,幾隻毛茸茸的小腦袋時不時向外張望。和成年家燕不同,剛孵化出來的小燕子,腦袋左右各有一簇灰色的絨毛,看起來又呆又萌。燕媽媽歸來時,小傢伙們一個個張著嫩黃色的小嘴嗷嗷待哺,樣子十分可愛。
「4月初燕子剛銜泥築巢的時候,店裡的人都高興壞了。」這家店的店長萬文芳說。為了紀念燕子的到來,這家郵政所特地刻了一枚燕子印章,對燕子感興趣的過往遊客都可以進店免費蓋紀念戳。
斜街西頭,開「墨緣畫廊」的伍惠琴門前更熱鬧。房簷下3處射燈,被燕子全佔了。其中最左側射燈上的燕子窩最周正,另兩處剛剛開始壘砌。六七隻燕子在門前繞來繞去,嘰嘰喳喳響成一片。
小燕子把巢築在了商戶伍惠琴家的房簷射燈上
圖|王海燕
「我被這幾窩燕子可害慘了。」聽說來問燕子的事,伍大姐起先「怨氣十足」。「連續三年了,因為燕子築巢,射燈年年都壞,換一個就得花三百多元。而且到處拉糞便,每天我們店門口都要清掃好幾遍。」
「那為什麼不把燕子窩挪走呢?」「那怎麼能行?」伍惠琴連連擺手。雖然調整一下射燈的傾斜角度,燕子來年很有可能就不再光顧,但伍惠琴堅決不肯。「為這個事情,我和店員也吵過,和我愛人也吵過,反正不許碰。小燕子有個家不容易,再者說,老話講燕子來搭窩是福氣的象徵。只要我在,誰也甭想攆它們走。」
因為伍大姐的「縱容」,棲息在她家門前的燕子從2015年的一窩,變成今年的3窩。伍大姐還當上了燕保姆,前不久有小燕子不小心從窩裡掉下來,她看見,趕緊找來高板凳,把燕寶寶小心翼翼地放回巢裡。
鴉兒胡同小學的學生在後海菸袋斜街觀察一隻停在電線上的家燕
「這條街的商戶普遍對燕子非常友好。」北京根與芽社區青少年服務中心、「你好,燕子!」項目負責人李一知告訴記者,不久前他們邀請後海老住戶和北京鴉兒胡同小學的孩子們到菸袋斜街探訪。看到商業街上有這麼多燕子窩,不少在附近胡同裡經年久住的大爺大媽們也忍不住嘖嘖讚嘆。
「很多市民都在自發地保護燕子,留住燕子,燕子自己也在努力適應現在的都市環境。」中國觀鳥會會長付建平介紹,調查顯示,近幾年菸袋斜街、後海地區家燕的數量正在緩步回升。
而要讓更多燕子回到居民身邊,還要創造更多適合燕子築巢的環境。記者了解到,人工鳥巢招引燕子在什剎海試點已取得成效。今年啟動的「你好,燕子!」項目,將在什剎海周邊陸續再懸掛一批人工巢,讓燕子們有更多棲居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