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的孩子過了識字關,就逐步開始大量閱讀了,可是這時候他們的作文卻並沒有隨著閱讀的增加而出現立竿見影的效果,主要問題出在詞彙量匱乏,沒有用詞意識上。
很多家長可能會問:「我家孩子寫作文跟記流水帳一樣,平鋪直敘,很少見到有什麼優美的句子,讀起來空洞又乏味,我們大人看著很著急,怎樣讓他的作文裡有一些好詞好句呢?」
似乎作文中有了「好詞好句」才是「好作文」,這不僅僅是這位家長的個人想法,其實不少語文老師也有這樣的想法。在作文起步階段,就已經有不少老師讓孩子準備「採蜜本」。
所謂「採蜜本」,就是在學生進行閱讀時,要求他們摘抄書中好詞佳句的本子。老師們希望通過「採蜜本」達到兩個目的:一是督促學生真正地閱讀文章;二是幫助學生豐富語言材料,以便寫作文時能用上這些「好詞好句」。
翻翻學生們的「採蜜本」,不難發現——本子上雖然記得滿滿的,但質量卻不高。詞語基本以四字詞語或成語為主,句子幾乎是清一色的比喻、擬人。更有甚者,同一個本子,前後有許多積累的好詞佳句是完全一樣的。
也有不少孩子為了完成「採蜜」任務,往往走了捷徑,買了所謂「小學生好詞好句」的專用書籍。隨便翻翻其中一本,裡面的內容早已分門別類地概括好——比如「好詞」,已經被分為人物篇、事件篇、景色篇、想像篇等。在景色篇中,描寫天空的詞語有「一碧千裡、碧海蒼天、晴空萬裡、萬裡無雲」等;描寫春天的詞語有「滿園春色、春光明媚、奼紫嫣紅、桃紅柳綠」等……
更可悲的後果是,許多學生因此養成了嚴重的依賴心理,不管寫什麼作文都想抄別人的句子和段落,最終成為「邯鄲學步」。
適當摘抄和背誦一些好詞好句的確是我們學習寫作的好辦法,但是「好詞好句」並非萬能。
我們作文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把學到的「好詞好句」統統塞到自己的文章裡去。相反,隨意堆砌辭藻,感覺是累贅;用詞不當,會鬧出笑話;陳詞濫調,更嚼之無味。難道一寫春天,就必然是「春光明媚,鳥語花香」,北京的春天和海南的春天會一樣嗎?
不管是誰,激動時眼裡一定「閃著晶瑩的淚花」,爺爺的淚和孩子的淚怎能一般晶瑩呢?這樣一味追求所謂的「好詞好句」,摘抄下來的東西生搬硬套,不能在理解的基礎上創造性地運用,孩子的習作就往往變成了呆頭呆腦的「八股文」。
真正的「好詞好句」應該是符合孩子所寫的這篇文章的,是準確、形象、富有生命力的。
很多老師強調學生要積累所謂「好詞好句」,其本意是希望學生寫出更好的作文來,可事實卻恰恰相反,脫離了原來語境的詞句是沒有生命力的,那些死記硬背得來的「好詞好句」往往會扼殺學生的創造性,反而成了學生作文水平進一步提高的攔路虎。
因此,學生最缺的並不是「好詞好句」,而是「學會描寫」。以會用幾個「好詞好句」要求學生,永遠教不出能寫好文章的學生。
真正的好詞好句,並不是簡單的四字詞語、古詩名言的堆砌,那些表達準確、描寫生動的詞句,哪怕它看似普通,都是值得我們讚賞的「好詞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