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子製版教程 袖子製版詳解才智服裝製版袖型結構設計
袖型具有保護上肢及美化人體的功能,袖型與領型一樣是服裝整體設計的重點部分。學習袖型的結構知識首先要對人體的上肢,肩部和服裝之間的關係有所了解。上肢由上臂、肘關節、前臂、腕關節和手掌等部分組成,基本結構決定了上肢的活動範圍。上肢的運轉支柱是三個關節,以鎖骨與上臂的肱骨相交為輔,支配著上肢的上、下、左、右,以及前後的靈活轉動。為了適應這種功能的需要,在進行袖型結構設計時必須正確設計各種數據,使袖型既實用又美觀。
正文
Part 1
一、袖子各部位的名稱
二、袖子的測量方法
袖子長度、袖口大小、袖子寬度及袖山高度的確定應根據人體上肢的尺寸結合具體的款式特點來進行綜合的考慮,因此在袖子的製圖之前,因此在袖子的製圖之前,應測量人體上肢相關部位的尺寸更多資料威9758 51096信才智服裝製版,如:袖長、臂圍、袖肘圍及手腕圍,測量時採用軟尺。
1.袖長:從肩端點(SP)經袖肘點量到手腕點的長度。它是袖片基本樣板製圖時的必要尺寸。
2.臂圍:在上臂最豐滿處水平圍量一周。製作合身窄袖時此尺寸很重要,彈性面料可直接採用測量的數據,其他面料需將在測量的數據上加上適當的松量。
3.袖肘圍:將手臂彎曲量取肘部的圍度。製作合身窄袖時要把握此尺寸,彈性面料可直接採用測量的數據,其他面料需要在測量的數據上加上適當的松量。
4.手腕圍:在手腕點水平測量一周。它是確定袖口尺寸的依據。
5.手掌圍:將拇指與手掌併攏,在手掌最寬處環繞一周。它是確定服裝口袋大小的依據。
在製作燈籠袖時,為求取泡起的分量,測量袖長時可將手臂彎曲,故燈籠袖的袖長比一般的袖長要長。
三、袖子與袖窿的關係
袖子造型千變萬化,但是,袖根曲(直)線與袖窿線的配合關係基本上是一致的,常見的形式多為袖片的袖山弧線周長基本上與衣片的袖窿線長度保持數據上的協調,然後縫合。一般袖山弧線周長比袖窿弧線周長長出1~4cm。袖山弧線周長比袖窿弧線周長長出多少還要根據不同的面料來作具體修正,較薄的面料製作時袖山弧線周長與袖窿弧線周長差數偏大,反之差數則偏小。只有符合了上述要求,通過袖山弧線收縮的方法,袖子與衣片縫合之後才能形成合理的內在結構和圓順的袖子外形弧線,達到正確的結構設計之目的。
袖肥的大小,根據人體手臂根部的圍度加放適當的松度而定。人體手臂根部的圍度約1/2淨胸圍。
同樣長度的袖山弧線,可設計不同的袖肥和不同的袖山高。袖山高越小袖肥就越肥,袖子較肥,上肢活動就比較方便。但是袖子過大,袖窿就自然會向下開落,牽連前後衣片也就較多,將會影響上肢的上下運動。
袖山高越肥就越窄,袖肥較窄的設計顯得利落精神,但是太窄了上肢活動就很不方便,袖肥約=1/5胸圍。
衣片袖窿深根據人體手臂根部的垂直高度加上落肩尺寸再加適當的松度而定。衣片袖窿深約=胸圍/6+7cm。
袖子的肥度以及袖山周長是依據袖窿周長而定的,必須在袖窿周長數據的基礎上,再根據不同的布料性質和工藝要求來求出袖山斜線的數據。圓裝袖袖山斜線約=袖窿長/2+0.7cm;一片袖袖山斜線約=袖窿長/2。
袖型在結構上主要解決的是袖山線與袖窿線的關係,這個關鍵的問題解決了,其他的問題就都比較容易解決,特別是袖型的外形可以較靈活地進行設計。另外要注意前面講過的,袖山弧線一般要比袖窿弧線長約1~4.5cm。
四、袖型的分類
衣袖的款式千變萬化,從結構上袖型分為:一片袖、圓裝袖、插肩袖、連袖、肩壓袖等;從袖片構成數量上分為:一片袖、二片袖和多片袖;從袖子長度上分為:冒尖袖、長袖、中袖,短袖等;從外形上分為:直筒袖、燈籠袖、蝙蝠袖、喇叭袖、花瓣袖、環浪袖等。
Part 2 袖型結構設計
一、袖片基本樣板製圖
袖片基本樣板的製圖應在上半身衣片基本樣板完成後進行,製圖時只需要兩個數據:袖窿弧長(AH)和袖長。袖山高、袖肥寬、袖山弧長都是以袖窿弧長(AH)為基數計算而得。
為使袖山和袖窿配合得當,須準確地測量衣片的袖窿弧長。測量的方法是:把軟尺的邊緣垂直於衣片的袖窿,從A點量到B點為後AH,從B點量到C點為前AH,後AH+前AH=AH。
二、袖子基本樣板結構分析
1.影響袖山高的因素
袖山高是由腋窩的水平位置、鞝袖位置、鞝袖角度及服裝面料的性質不同而有所變化。
A.腋窩位置
袖長根據腋窩的水平位置分成袖山高和袖下長兩部分。因為袖子基本樣板的袖窿由在人體的腋窩處稍向下而定的,因此袖片也要在腋窩處稍向下量取袖山高確定袖寬線,袖寬線通常在人體腋窩下方2cm處。
B.鞝袖點位置
人體的肩頭是個曲面,若把肩斜線當成直線,則在人體肩周外緣線與這個直線相接的部位存在0.5~3cm左右的空隙(因人的個體差異而有所區別)。因而隨著鞝袖點選取位置的不同,肩寬就不同,與此對應的袖山高也不同。
C.鞝袖的角度
鞝袖的角度與袖山高有著直接的關係。當手臂下垂時較緊貼身體時,袖山高較小,袖片吃勢較小。當袖子與衣身呈一定角度時,袖山高較大,袖片吃勢也較大。
D.袖山的覆蓋量
鞝袖時的袖窿縫份,一般都是倒向袖子一側。袖山曲線一側。袖山曲線上部約一半左右的長度,由於要構成上臂外肩點的復曲面而加入吃勢,覆蓋住袖窿的縫份使袖山顯得飽滿,覆蓋的量要根據面料的厚度,按比例增加,通常情況下,薄面料增加0.1~0.2cm,厚面料增加0.5~0.7cm,這些增加的量要在樣板上有所體現。
2.袖肥的確定
袖肥的大小,首先要考慮手臂能進出袖子,一般情況下其最小量要保證袖肥在罩住上臂圍最大位置(即上臂向前後方突出的前腋點、後腋點的最大處)的前後至少有1cm左右的空隙,將袖子展開成平面後在上臂圍最大處需增加4~5cm的量。若考慮活動的機能性,袖肥的量還要適當地增加。
3.袖山的吃勢
因為袖子是與衣片連接而遮蓋住肩部和上肢,故衣片的袖窿尺寸與袖子的袖山曲線的長度有一點的關係,通常情況是袖片的袖山曲線大於衣片的袖窿曲線,兩者之差即為吃勢。一般情況下,袖子上部覆曲面構成的面積大時,吃勢要大;相反,吃勢要小。即便是覆曲面沒有,只要是袖子的縫份倒向袖片的縫製方法,都要根據面料的厚度及面料的外圍重疊情況,適當加長袖山的曲線。
4.袖口線
人體上肢自然下垂時,上臂幾乎呈垂直狀態,而前臂幾乎都朝向前方。手臂自然前傾而袖口要保持水平狀態,會因前袖過長而產生障礙。因此必須使前袖口短1~1.5cm,從而形成前袖寬的中點最短,後袖寬的中點最長。
Part 3 袖子造型原理
一、袖山高度與手臂活動及袖肥的關係
1.袖山高與手臂活動的關係
人體自然直立時,手臂呈自然下垂狀,下臂至手掌部分前傾於手臂的中心軸。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手臂要不斷地進行各個方向的運動,其中向前運動的頻率和幅度最大。當手臂自然下垂時,袖山高應該最長,而袖下線最小;反之,當手臂上舉時,袖山高縮至最短,而腋下部分拉長,使得袖下線B變得最長。
2.袖山高與袖肥的關係
在衣身袖窿AH值不變的情況下更多資料威975851096信才智服裝製版,袖山高與袖肥的關係為:袖山越高,袖下線越短,袖肥越小;反之,袖山越低,袖下線越長,袖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