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平縣上浮山村曾多次摘得「國字號」稱號,今又入選全國文明村
能文善商 村美民富
在饒平縣錢東鎮東北部、距鎮政府2公裡的地方,坐落著一個美麗的村莊——上浮山村,這裡村容整潔、村風文明、村民富裕。日前,村裡又添了一樁喜事,環境好、人心齊的上浮山村成功入選第六屆全國文明村。
此前,這個村子已多次摘得「國字號」稱號,如2006年榮獲國家級全民體育健身先進單位;2007年榮獲全國法治示範村;2009年榮獲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鎮等。
近年來,上浮山村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高標準整治農村人居環境,扶持特色產業的同時,加強鄉風文明建設,提升鄉村社會治理效能,力求全村精神文明建設出實效。
南方日報見習記者 葉彤 記者 鄭淼鑫
通訊員 葉曉嘉
村美:幹群攜手為村容「變臉」
走進上浮山村,條條道路寬敞、通暢無阻,民宅還是市場,大多美觀整潔,籃球場、圖書室、老人協會等公共設施應有盡有,還有隨處可見的特色壁畫,硬體條件優越。
建設美麗鄉村,環境衛生是個坎。上浮山村從2006年起便開始推行垃圾袋裝化運營模式。十四年的實踐證明,這種運營模式大大改善和維護了美麗鄉村的環境衛生。
據錢東鎮上浮山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吳秩平介紹,在2006年之前,村民習慣將生活垃圾隨意傾倒在路邊的乾溝裡,總是能看到一群蚊子蒼蠅圍著漫天飛舞。剛推行垃圾袋裝化時,村裡的工作人員挨家挨戶上門進行宣傳,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呼籲村黨員幹部帶頭與老百姓聯動。
為了提升村民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的自覺性、積極性、主動性,上浮山村努力發動村民做好公共區域和房前屋後衛生,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做好村莊環境衛生常態化保潔。
現在走在村子裡,時不時能看到由「老人協會」和村民中自願組成的義務監督員隊伍,對環境衛生等各項工作進行監督。黨員幹部更是身體力行,常態化開展「美麗鄉村,黨員先行」每周五義務勞動日活動。
據統計,2018年以來,上浮山村共投入環境整治資金200多萬元,清運垃圾4000多車6000多噸,清理閒置土地30多畝,統一製作商鋪立面廣告牌,綠化、亮化村莊主幹道路和公共場所。
民富:富口袋也富腦袋
上浮山村雖然土地面積小,但並不影響村莊經濟的高速發展。目前,村內大小企業100多家,立足「鹽焗雞」優勢主導產業,培育壯大「無窮」「無盡」等龍頭企業,帶動周邊家禽養殖業、調味印刷包裝、運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逐步形成產業集群。
2019年,上浮山村食品企業及其產業鏈延伸企業總產值15億多元,創稅9000多萬元,為全村集體帶來返稅收入92.2萬元,村集體經濟221萬元,人均收入2.45萬元。吳秩平告訴記者,「不僅如此,在『無窮』等企業開設『扶貧車間』,幫助本地貧困戶勞動力就近就業和外地貧困戶勞動力就業轉移。」
村民張俊音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她的丈夫十幾年前就因病去世。為了照顧家庭,在村子裡的『無窮』企業就近工作,靠著這份收入,她獨自一人帶大三個孩子。
村民腰包鼓起來的同時,上浮山村注重豐富村民的精神生活。現在每逢天氣晴朗的周五晚上,潮劇票友常聚在上浮山樂社開展唱曲活動。村民們紛紛趕來看戲,會唱的則即興登臺唱幾曲。臺下觀眾忙著用手機拍照,錄視頻,發抖音,或者為表演者熱情鼓掌。
這些票友以本村村民為主,每逢年節就吹拉彈唱起來。除此之外,他們自己也走出去表演,尋求技藝進步空間。上浮山村黨委副書記吳英華同時也是該樂社的成員。他說,碰上傳統節日或者節假日,村裡便會在文體廣場舉辦文藝晚會,積極引領村民開展健康、積極向上的娛樂活動,讓廣大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得到不斷提升。
近年來,村社工站還以孤寡老人、五保戶、孤兒等弱勢群體為重點服務對象,為群眾提供一系列暖心的志願服務活動,以良好的社會風氣推進鄉風文明提升。
上浮山村還修訂村規民約,融入疫情防控、配合做好隔離觀察等最新要求,持續提倡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奉行文明殯葬新風。
聯防: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
早上8點多,上浮山村綜治聯防隊隊長吳序發在村裡主要幹道上巡邏,密切關注著周圍的情況。這是工人上班、村民去集市買菜的重要時間段,人流量大,附近工廠多,易發生各種安全問題。吳序發不敢掉以輕心。
近年來,上浮山村建立了一支村綜治聯防隊,每天對村轄區內進行治安巡邏和消防安全巡查,並強化對外來人口的精準化管理。在此基礎上,實行社會治安網格化管理,在各重點區域、重要路段設立視頻監控設備,對轄區內的治安情況實行實時監控管理。
「我們村目前人口有4256人,但外來人口就有4000多人。」吳英華介紹說,由於地理位置特殊、商貿活躍和人員複雜等因素,給上浮山村的管理增加了不少困難。
在路上巡邏的時間長了,吳序發和隊員們很快了解到村裡的流動人口的去向和住處。綜治聯防隊還與多家企業保持日常溝通,每當巡邏到企業門口,隊員們常進去跟企業保安聊一聊,提醒要做好治安情況的實時監控工作。
有這樣一支巡防力量保護村子安全,村民們打心眼裡感到踏實放心。現在,「一出啥狀況,就找綜治聯防隊」已經成為大夥的共識。
「如果碰上東西失竊的情況,大家都會第一時間打電話給我們,請我們趕緊到現場幫忙解決。」吳序發說,「超出綜治聯防隊解決權限的話,就會建議村民報案處理。」
矛盾糾紛是導致基層不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吳英華介紹說,聯防隊不斷提高矛盾糾紛排查力度,主動作為,及時化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將矛盾糾紛消滅在萌芽狀態,及時上報對可能影響社會穩定的重特大矛盾糾紛,如今這在上浮山村已成為常態。
近年來,上浮山村內社會治安形勢良好,群眾安居樂業,全村社會和諧穩定,無特大刑事案件發生,轄區被評為無毒村居,沒有制假現象發生,村民和外來人口普遍有歸屬感和安全感。
-鑑往知來
古驛道上繁榮百年 20餘姓氏和睦共處
走在上浮山村的中興街,有這樣一幅濃縮版的70米壁畫,特別引人注目。濃縮版壁畫再現了古中興街兩邊商鋪相連、商品豐富、商旅往來絡繹不絕的繁榮面貌。據了解,古中興街東起東城門,西到西城門外龍鬚古港,長600多米,寬3米多。2018年,上浮山村藉助「廣東省南粵古驛道定向聯賽」在村子舉辦的契機,發動村民廣泛收集和創作體現村莊歷史演變、村民生活變遷傳統文化和美德等故事,並邀請畫家在中興街以壁畫創作再現古中興街的繁榮面貌,讓村民進一步了解歷史,留住鄉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上浮山村鄉賢倪貴通說,據各種信息推斷,上浮山村大約始創於南宋期間,東西貫穿鄉村的古驛道中興街始繁榮於明成化年間,此後持續繁榮數百年。
「上浮山村百姓自古以來崇尚經商傳統,誠信經商,誠實做人,思想開明,胸懷廣闊,兼收並蓄,與人為善、不排外不逞強,因此四鄉六裡,南北商販,多有在此定居,形成了今天上浮山村雖人口不算多卻姓氏眾多的局面。」倪貴通介紹道,「上浮山村現有二十多個姓氏,但各姓氏卻能和睦相處,互相幫助,共同發展,是一個祥和文明、幸福富裕的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