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際金融報
俗語說:「中國珠寶看深圳,深圳珠寶看羅湖,羅湖珠寶看水貝」。
近日,《國際金融報》記者跟隨世界黃金協會一行來到溫暖如春的深圳羅湖區水貝,走訪多家企業生產車間,與一線企業對話交流,試圖揭開金飾企業的神秘面紗。
▲攝影:李嵐君
1
老街區裡「藏」著黃金
作為中國最重要的珠寶產業聚集地,深圳水貝已經擁有超過4000家黃金珠寶類生產經營單位。在這裡,生產加工已經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條,每一天,都有不計其數的新品在這裡研發、生產、銷售。
據世界黃金協會介紹,中國黃金首飾消費市場是全球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處於領頭羊的位置。中國黃金首飾市場全球最大,佔全球需求的30%。
走在水貝的街道上,放眼望去,可謂是「珠光寶氣、金碧輝煌」。這裡街區老舊,人員密集,沒有高聳入雲的寫字樓,大多是低矮的房屋。許多企業的辦公樓是由以前的工業廠房改造而成,密密麻麻的廣告牌如蜂巢裡的蜜蜂般擠滿建築外牆。一棟不高的建築裡,分布著上百家企業的展廳櫃檯。各類櫃檯鋪滿了珠寶首飾,有批發商來櫃檯詢價,或者拎著貨值不菲的「小包」進進出出,還有許多慕名而來的「中國大媽」。
水貝的歷史也是中國金飾製造業的歷史。近年來,中國本土的黃金首飾製造企業經歷了蓬勃發展期,但也曾陷入低谷,黃金珠寶首飾行業也經歷了從限制到開放的不同階段。
2013年,「中國大媽」勇闖黃金市場,開啟了轟轟烈烈的「搶金潮」,一戰成名。彼時,黃金首飾需求達到頂峰。可惜好景不長,2014年下半年開始,因為零售和市場的不景氣,加之金價斷崖式下跌,以「中國大媽」為代表的投資者被深深套牢。
與此同時,消費銳減,產能過剩,導致競爭愈演愈烈,利潤微薄、周期冗長,水貝黃金首飾行業進入低谷期。
2
機器無法完全替代人工
不僅商場內的展銷櫃檯頗有小商品批發市場的「做派」,金飾生產車間也十分「接地氣」。
走進位於深圳福田區的峰匯珠寶生產車間,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大片首飾加工生產的機器,「噹啷噹啷」的機器運作聲不斷傳來,轟鳴聲蓋過了人們交談的聲音,需要放大音量或者離得很近才能聽清身邊人的講話。
▲攝影:李嵐君
在珠寶加工生產線上,透過專門的顯微鏡,工人們憑著一雙巧手一點點將細細的金絲彎曲、繞圈、打結。精雕五軸機在工人的操作下不斷作業,短時間內就能列印出樣式複雜的花紋。
▲攝影:李嵐君
如果不是放置在門口的金屬檢測儀器,層層緊閉的防盜門,還有操作臺上貨真價實的黃金,你很難想像這些精巧玲瓏的金飾是在這樣一間毫不起眼的工廠生產出來的。隨著調研的深入,記者漸漸理解這句話,「金飾生產和普通加工製造業沒有任何區別,甚至比其他加工業作業要求更高」。
黃金首飾的一般加工工藝流程包括:起版→鑄臘→倒模→拋光→執模→壓光→車花→QC(檢測)→成品入庫。以失蠟澆鑄為例,它是現今首飾業中最主要的一種生產工藝,失蠟澆鑄而成的首飾也成為當今首飾的主流產品。澆鑄工藝適合凹凸明顯的首飾形態,並且可以進行大批量的生產。而其中每一個環節都需要人工的輔助。
▲攝影:李嵐君
一開始,工匠師傅會用銀雕刻出最初的金屬模型,這也是最重要的一環,未來所有的產品都將以此作為依據。此後,工人們將使用壓製機器壓出膠模,注蠟模,植蠟樹,灌制石膏模,最後再鑄件澆鑄。至此,一個金飾的雛形大功告成,但距離消費者能直接佩戴使用還需要不少工序。
不少製造企業都表示,從目前的情況看,黃金首飾加工過程中的部分工序仍不能由機器所替代,黃金首飾行業依然具有勞動密集型的屬性。
▲攝影:李嵐君
甘露集團認為,在產業鏈中,附加值更多體現在兩端的研發和營銷,處於中間環節的製造實際附加值最低。而生產加工商們,處於微笑曲線的最低端。
幸運的是,黃金首飾製造行業雖是一個傳統製造行業,同時也是一個新興產業。如今,企業家們大刀闊斧地革故鼎新,新技術、新工藝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生產車間之中。
峰匯珠寶董事長葉向洲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近年來,企業耗費數千萬用於研發生產智能化設備,通過持續導入自動化設備,推動公司實現技術、工藝及管理全方位的改造,打造智能化生產線。目前成立了CNC精雕智能自動化生產線、全面智能精雕生產模式、電腦數控程序控制等項目,代替大部分人工、手工操作,自動精雕效率提升300%以上,實現產品的高效快速生產。
3
創新型產品成發展方向
2019年,金價持續上行,達到多年來高位。第三季度金價漲幅達5%,並穩定在1500美元/盎司支撐位附近。然而,全球金飾需求在第三季度同比下降16%,至460.9噸。
2019年國內黃金價格創下多年新高,而第三季度中國金飾需求同比下降12%至156.3噸,為連續第四個季度同比下滑,比近五年單季平均值173.5噸低10%。
不過,世界黃金協會發布的最新黃金需求趨勢報告指出,儘管24K金飾因金價上漲銷量不盡如人意,但大多數金飾零售商都在創新產品的銷量上獲得了增長。不論是3D硬金、古法金,還是其他創新型的金飾產品,都以獨特的設計理念及領先工藝獲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青睞。
世界黃金協會中國區董事總經理王立新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隨著年輕一代「85後」、「90後」成為消費主體,不論是傳統的足金,還是工藝獨特的3D硬金、古法金,時尚輕巧的設計工藝,都是各大金飾企業應對消費年輕化的主要發展方向。
創新成為當前金飾行業最為重要的「推手」,當前黃金飾品消費已不再僅以24K金為主導,金飾企業還設法提供滿足較低預算消費、設計精美的金飾,例如K金和3D硬金等。此外,加強消費者的線上線下體驗融合,也是各大金飾企業的「發力點」。
在創意設計方面,百泰集團與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央美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南京藝術學院以及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進行合作,以名校、名院、名師為依託,促進設計創新所需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
而粵豪集團大力開拓IP項目及市場,也成為傳統企業新「引流」之地。該集團多次與國家博物館、騰訊、建行合作,引發了文創產品的又一波熱潮。
此外,德誠集團堅持創新驅動,打造設計研發的核心競爭力,擁有三位「國寶級」匠心大師、行業首屈一指的設計研發團隊和一支精耕行業多年的工匠團隊,每年設計研發萬餘款新品。
時至今日,黃金已不僅僅是身份的象徵和投資產品,其裝飾作用愈發顯現,也變得更加生活化。相關企業自立自強,持續不斷的工藝創新以及對新技術的追求和利用,令傳統的黃金首飾行業煥發生機,並呈現出新的面貌。
記者手記
「謹慎」的期貨旁觀者
在兩天半的調研過程中,為了得到第一手信息,我們一行人儘可能多聽、多看、多體驗,深入工廠車間、大街小巷,這是短時間內了解一個行業最好的方式之一。
由於職業需要,我常常與不同行業的企業家打交道。這次調研活動中,通過與生產企業的多次溝通,我發現金飾製造算得上是非常「傳統」的製造業。
在調研中,記者發現,絕大部分企業對金融,尤其是對期貨的態度十分謹慎。「不太熟悉也不敢碰金融」「做金融有風險」「老老實實做好實業」是絕大多數企業的共識,其中不乏行業龍頭、領軍企業。
對他們來說,黃金本身自帶保值屬性。只要有黃金實物在手,價格波動都可以被企業「消化」。參與期貨市場則會改變原有的「安穩」,是與風險「搏輸贏」。但現實中,真正的「風險玩家」是不進行避險操作的人。
在市場經濟中,價格波動是常態。但對於企業來說,生產、銷售、庫存以及財務活動都會被原料價格、產成品、匯率等因素影響,如果對價格的風險管理不好,會導致企業經營利潤下降甚至破產。
歸根結底,金飾加工企業尚沒有發現衍生品工具的「美妙」之處,幸運的是,企業們並沒有作繭自縛。就像甘露集團人力行政中心副總經理李家浩所說,「行業要轉型升級,必須要順應時代,我們還是清楚自己的定位的。」
記者 李嵐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