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雪莉死了,在一個平常的下午,用最決絕的方式和這個世界告別了。
惋惜,哀嘆包裹著好奇和窺探,她的死迅速變成了話題中心。
在這幾天,我的心情變得沉重又有些難以言喻。可這些情緒的萌生並不是因為我是她的粉絲,更不是因為我是那片所謂的雪花。只是因為這個花一樣美麗的女孩生命定格在了25歲。
很巧,我也25歲。
在25歲,我看見了同齡人選擇死亡,即使她是異國他鄉的耀眼女明星,依然觸動了我。
some people die at 25 and aren’t buried until 75.
我有一個發小,畢業之後我投身職場,她一頭扎進了公考的洪流中,山重水複後終於柳暗花明考上了公務員,歡歡喜喜的去培訓上崗。可最近忽然哀嘆著跟我說:我這輩子好像就這樣了,一眼就能看見頭。我只能無奈的回以苦笑。
此時的我們,都不過是剛過完25歲生日。
曾經,誰不是懷抱夢想和激情走入職場,以為只要努力工作就能發家致富走上人生巔峰,可慢慢卻發現工作不但不能讓自己發家致富,還讓自己被瑣碎的事情磨掉了所有的激情和耐性。
你只能接受一個現實:工作是為了生存,而並非是夢想,成年人不會把工作和理想混為一談。
其實,也有很多個瞬間想要衝破自己目前的生活,去專注的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但內心的計算器這時候就開始劈裡啪啦的響起來:換工作要麼就要增加通勤時間,要麼就要重新找房搬家,原本的同事社交圈基本上99%都要中斷,要去花費時間融入一個新的社交圈,要重新花費大量的精力去學習新的工作領域......最後再看一眼下月的花唄和信用卡帳單,基本上換工作換生活這個想法就可以打消了。
25歲的我們,學會了妥協。
好吧,就這樣吧,畢竟大部分人都是這樣活著的。
可忽然有一天,有一個25歲的女孩死了。
她不知道因為什麼緣故,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一時之間,全世界都在悼念這個年輕的生命。她用力活過的痕跡,都被人們翻來覆去的觀看和討論著。
我想起大學曾經有個男孩跳樓,那時候全校幾乎每個人都知道有個大三的男孩跳樓了,但卻極少有人知道,那個男孩叫什麼。那個過於默默無聞的男孩,他的死只是一則聽過就忘了的校園傳聞而已。
我們對於這個擁擠的世界來說,一點都不重要。無論怎樣活著,怎樣死去,都會被遺忘,即使是雪莉,也會被遺忘。
可是這個世界對我們來說,卻過分重要,無論好壞,我們只能用這短短幾十年的生命感受一次。
所以,為什麼不用力的活一次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愛自己想愛的人。丟人也罷,失敗也罷,都無所謂,反正我們是不重要的人。
就像《偶然發現的一天》中的殷端午,無論她怎麼瘋怎麼鬧,都不會改變別人對她的看法,更不會改變故事的走向,因為她不過是不重要的群演而已,世界怎會繞著群演轉?
我的生命,對世界來說越是低微,對我自己來說越是珍貴。
死於25歲,生於25歲。
那就用力的活著吧。
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It sucks
you’re gonna love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