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韻學家沈謙曾評價李清照說「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他將李清照的詩詞水平抬升到與南唐後主李煜齊名。這位出生於山東濟南的宋代才女,在古代文壇有著舉足輕重的分量。作為土生土長的北方人,能夠憑藉優雅獨特的詞風,摘得詩詞界一姐的桂冠,並享有千古第一才女的稱號,堪稱中國文學史的奇蹟。
身為才女的李清照,擁有天底下所有女人的愛好,那便是酷愛鮮花。李清照一生寫花的詩詞無數,真正寫出李氏風格,讓易安詞獨成一派,莫過於她廣為人知的三首詩詞。
少女時代是一朵桂花
每個少年都曾有一份仗劍走天涯的夢想,每個少女也都希望此生繁花似錦。才女李清照同樣如此,她生於書香門第,有著同齡人不曾具備的讀書條件。少女時代的李清照生在鐘鳴鼎食之家,活得天真爛漫,人生充滿樂觀和自信。
從她早期的作品中,大概能夠讀出一二。此時的詩詞風格明顯趨向於活潑明朗,有一種妙齡女孩的歡快,是那樣的自信,那樣的充滿朝氣。所以,她將自己寫成那首《鷓鴣天·桂花》: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羞。畫闌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此詩字裡行間都流露著對桂花的喜愛。顏色淡黃而不媚豔,花瓣錦簇而又輕盈。靜若處子躲在角落裡,即便是無人問津,也照樣散發著悠遠的芳香。看得出來易安居士太喜歡桂花,桂花的色香味儼然是一副少女的模樣,不需要濃妝淡抹,不需要諂媚於人。做人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才是花中一流,人中龍鳳。
所謂「花中一流」又有更加深層次的意思。鮮花綠葉各有所愛,桂花也只是李清照認為的花魁,不可能代表所有人的觀感。後人沒有嘲笑李清照的年少無知,反而對她的《鷓鴣天》拍手稱讚,無外乎從桂花中看到李清照身上擁有一流的氣魄。這份氣魄在哪?它藏在那首《夏日絕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裡。
青年時代是一朵瘦菊
辛棄疾曾賦詞說「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那麼中年是什麼?詞人蔣捷是這樣說「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少年總想找點愁事,盼望著快點長大,人到中年往往愁事不請自來,李清照同樣如此。
她與趙明誠的感情非常值得歌頌,他們的婚姻又多少帶有一絲灰色。李清照看來趙明誠是丈夫兼知音,是天造的一對,地造的一雙。婚後的趙明誠經常遠行,「丟下」李清照一人看家護院。嫁人為婦的李清照開始真正體會到相思為何物。所以她才寫下《醉花蔭·薄霧濃雲愁永晝》: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該首詞中,能夠明顯感受到李清照早已褪去少女的稚嫩,將自己比喻成一朵瘦菊。作為讀者同情李清照之餘,又被她的才情所感召。菊花原本已是肅殺悽迷之物,又是一朵孤零零的瘦菊。李清照雖然寫得很平淡,有點刻意隱瞞內心的孤獨之情,越是這樣遮遮掩掩,越給人一種「欲語淚先流」的感覺。
這首李氏《醉花蔭》的詩詞地位不必多言。傳說,丈夫趙明誠收到該詞時讚嘆不已,謝客三日不出門,反覆吟誦數十遍,為了驗證自己的評價。趙明誠將它的順序打亂,摻雜到自己的數十首詞中拿給好友看,所見之人紛紛表示只有「莫道不銷魂」三句寫到極致。
晚年時期是一朵梅花
曹雪芹寫《紅樓夢》時,曾賦詩曰「絕豔驚人出漢宮,紅顏命薄古今同」,後句道出世間才貌女子坎坷的命運。情深不壽,慧極必傷,李清照自然也難逃「定數」。李清照的晚年生活非常差,這種「差」不是物質上窮困潦倒,而是一些精神層面的東西難以釋懷,誠如她在《聲慢慢》中所寫的那樣「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
中年李清照趕上建炎南渡,徽欽二帝跟隨女真人「遠走」北國,康王趙構將宗廟遷到臨安府。自己的丈夫趙明誠也在兵荒馬亂中病死,李清照帶領一家人遷居南方。此後,李清照二嫁給一位商人。一生擁有崇高的精神追求,李清照自然看不上滿身銅臭的現任丈夫。所以,她執筆寫下《孤雁兒·世人作梅詩》:
笛裡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
此時的李清照大概是在回憶自己的一生。「笛裡三弄」是對此生少年、中年、晚年三個人生階段的總結,此生浮浮沉沉,也曾經擁有過萬種春意濃濃,卻都在梅花盛開的一剎那,全部化為烏有。什麼春光無限好,到頭來是一場「黃粱一夢」,淚眼從睡意朦朧中醒來,看到的是「風肅肅雨瀟瀟」。
易安與花
王國維先生曾在《人間詞話》寫道「以物觀我,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以花觀人同樣如此。李清照身處不同的年齡階段,賦予花不同的情感。詞人筆下的「花」,既是詞人所觀之花,也是詞人本身。所以,李清照一生寫花無數,唯有以上三次寫花,將花寫成千古流傳的經典。實際上,它們也是李清照一生的情感流露和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