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樸品】【中國傳統文化】。萬年前,中國步入農耕時代,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寒來暑往,季節更替中,逐漸形成了完整的時間觀念,比如時(時辰)。
表示時間的漢字中,「時」出現最早。許慎《說文解字》曾注釋道:「四時也。從日寺聲。」四時,又為四季,春種,夏耕,秋收,冬藏,萬物生生不息,循環往復時,也作時辰,古代十二時辰=現在24小時,相當於每個時辰等於2小時。
十二時辰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根據大自然的規律和日常生活,總結歸納出來的,獨特的時間規律,十二時辰制從西周就已使用,漢代時,根據每個時辰的特點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後又用十二地支命名。十二地支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後又根據動物的特點,將十二生肖加入時辰中,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十二時辰表時獨特,歷史悠久,是中華文化的燦爛瑰寶。
子時,又名夜半(23:00-次日1:00)
《新唐書·歷表》中指出:「古歷分日,起於子半」,意思是,子時的中點,也就是0:00為新的一天。
這段時間,是天由暗轉亮的過程,也是老鼠最為活躍的時間,因此又叫「子鼠」。人們把「夜半」作為時間名詞使用,最早見於《左傳·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後來,「夜半」也常在詩詞中出現,如:「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丑時,又名雞鳴(1:00-3:00)
「雞鳴」一詞,源於《春秋左傳正義》中「雞鳴而食,唯命是聽」。雞,被古人讚譽為「知時畜也」《韓詩外傳》中讚頌雞云:「守夜不失時,信也。」雞在古代是最為守時的動物,每到丑時,按時打鳴,人們聽到雞叫聲,就會起床餵牛,牛常夜間吃草,反覆咀嚼,因此將這一時間段稱之為醜牛。
寅時,又名平旦(3:00-5:00)
所謂平旦,也就是黎明,太陽剛剛露出地平線,天空微微亮起來,天已經明了,但未全明,此時夜日交替,晝伏夜行的老虎最兇猛。古人常會在此時聽到虎嘯,故稱「寅虎」。
而「平旦」一詞最早見於,《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旦之氣」,這句裡的「氣」,係指「天空的雲氣」。後來的《史記·李將軍傳》一文也提到:「平旦,李廣乃歸其大軍。」詩句中,「平旦」更是作為時間詞,被廣泛應用,例如:雞鳴洛城裡,禁門平旦開。
卯時,又名日出(5:00-7:00)
日出東升,光耀大地,這個時間段,太陽升起,大地一片繁榮,勃勃生機。此時草上帶有晶瑩剔透的露珠,兔子愛吃帶有晨露的草,因此這個時辰又被成為卯兔。
而「日出」一詞,最初見於《詩經·檜風·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濡。」此時天已經全明,人們都已經出門勞作了。因此先民也用「日出」一詞,來描述農耕生活,正所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辰時,又名食時(7:00-9:00)
顧名思義,食時也就是吃飯的時間,也是古人一天的第一頓飯,就是古人所稱的朝食,關於這一記載,《管子·弟子職》裡也云:「至於食時,先生將食。」至於古人為什麼選擇這一時間吃早飯呢?相傳此時容易起霧,是龍騰雲駕霧出來活動的時候,因此古人在家吃飯,避其鋒芒,同時能夠讓龍為田地澆灌,莊家茁壯成長。
巳時,又名隅中(9:00-11:00)
隅,是斜角的意思,據說是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蘇非等人,以長安為觀測點,當巳時時,太陽運轉在衡陽上方,長安與太陽的連線,當午時時,太陽運轉在昆吾上方,長安與昆吾的連線,兩條連線會形成一個夾角,因此這個夾角就是,巳時的一整個時間段。而此時,大霧散去,蛇從洞中出沒,此時間段又被稱為巳蛇。
午時,又名日中(11:00-13:00)
古代常有野馬,未被人馴服的時候,常常在正午時分嘶鳴,因此午時又被稱為午馬,在一天中的這個時辰,也是古人到集市,進行商品交易的時間。《易·繫辭下》也曾描述,古代的交易場景:「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未時,又名日昳,(13:00-15:00)
《說文解字》中曾言:「昃,日在西方時,側也。」「昃」也為「昳」,意思是太陽偏西,開始日落。此時也是「羊出坡」的時候,在此時放羊,人可以乘涼,羊兒盡情吃草,故稱「未羊」。
申時,又名晡時(15:00-17:00)
晡時,意為第二次吃飯,我們知道,在宋代以前,人們一天是只吃兩頓飯的,古時「晡」與「餺」相通。《說文》言:「餺,申時食也。此時太陽偏西,猴子喜歡這時啼叫,故稱「申猴」。古代中國人民還常常,以「晡」這個字來代替「晡時」,寫入作品中,如杜甫的《徐步》:「整履步青蕪,荒庭日欲晡。」白居易的《宿杜曲花下》:「但惜春將晚,寧愁日漸晡。」
酉時,又名日入(17:00-19:00)
「日入」即為太陽落山,雞歸巢,因此,又稱「酉雞」。「日入」始見於《春秋左傳正義》:「日入而說,許偃御右廣。養由基為右,彭名御左廣。」古時,人們又將「日出」和「日入」分別作為白天和黑夜到來的標誌。《元史·日曆志》云:「日出為晝,日入為夜。」在沒有明確時間界定的時候,人們就是用日出日落作為,簡易時間表的。
戌時,又名黃昏(19:00-21:00)
指太陽落去,天色慾黑而未黑之時,人們為什麼要用「黃昏」,來表示這一時辰呢?
《說文》曰:「黃,地之色也。」又說:「昏,日冥也。」夕陽沉沒,萬物朦朧,天地昏黃,「黃昏」一詞形象地反映出了,這一時段典型的自然特色。此時,人們已經歸家,狗趴在門前守衛,等待著即將進入的夜色,因此此時又稱「戌狗」。
亥時,又名人定(21:00-23:00)
人定,意思是,夜已深,人們安定,進入睡眠生活,「人定」最早見於《後漢書·來歙傳》:「臣夜人定後,為何人所賊傷,中臣要害。」此時深夜,萬籟俱寂,偶爾還能聽見豬拱槽的聲音,此時又稱為「亥豬」。深夜時分,是心神修養的時刻,等候著即將到來的黎明。
正所謂,晻晻黃昏後,寂寂人定初,美好的一天已經結束,新的循環又將開始,踏著黎明黑夜,歷史滾滾而來,走入後世,走近人前。
很高興各位的閱讀,歡迎轉發+關注,期待我們的下次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