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港劇經典在不停的被重啟,但是卻很難讓大家找回當年看港劇的熱情。在收割了一大波「回憶殺」之後,我們漸漸的對港劇失去了信心。更有人說:「每次看到新劇,都忍不住去重看一遍以前的。」
那些年,一部又一部的港劇讓我們廢寢忘食,一個又一個的名字成了我們茶餘飯後討論的對象。而經典之所以可以成為經典,除了那一個個深入人心的角色還有那些對未知的啟蒙。
電視劇《陀槍師姐》
要說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港劇,《陀槍師姐》無疑榜上有名,除了給了我很多童年陰影之外,那些撲朔迷離的案件也讓人不寒而慄,其中面具色魔殺人案至今令人難忘。
連環姦殺案+人格分裂症+失去了主角光環的受害者陳三元,無疑在我的童年落下了嚴重的陰影。翁文成讓人不寒而慄的是他的犯罪無孔不入,你永遠不能猜到他下一個犯罪的對象是誰,唯一的共同點是這些受害者都有不同意義上的作風不檢點。他犯罪的途徑也很普通:夜班的士。這讓我很長一段時間裡不敢在晚上打車。
電視劇《陀槍師姐》
他也從來不在途中下手,而是尾隨到你自認為安全的區域「家門口」然後在把你擄走,就是這麼的無法防範。黑色漁夫帽+詭異的面具是受害人和作為蒙在鼓裡的觀眾能看到的唯一畫面,而翁文成也從來不給予受害人暢快的死法,而是看著你慢慢窒息從生到死。
電視劇《陀槍師姐》
翁文成有一個好朋友鮑國平,是重案組警員鮑頂天的弟弟,在警局的餐廳工作。平時說話吞吞吐吐,看起來膽小懦弱,很容易被人欺負。經常和 「翁文成」通電話。兩個人之所以成為朋友是因為翁文成救了當時被嫂子毒打的鮑國平。
電視劇《陀槍師姐》
鮑國平在得知「翁文成」可能犯罪時還對他進行勸說,甚至還偷偷的給警察提示試圖減少傷害。最後還在逼問下,說出了「翁文成」的地址。可是,警察撲了一個空,而且還找到了早已化成了乾屍躺在衣櫃裡的「翁文成」。
電視劇《陀槍師姐》
一切似乎又變得撲朔迷離。直到鮑頂天看到了弟弟鮑國平在屋內的自言自語才得以水落石出。鮑國平慢慢的脫掉了自己的眼鏡突然變成了翁文成,這一神轉折當年看的時候差點嚇哭了。一個身體裡住了兩個完全不同的人格。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們知道了有一種病叫做「人格分裂」。
電視劇《陀槍師姐》
這是我最早接觸到的關於「人格分裂」的劇情,你永遠不知道那個平時你看起來好欺負的人另一面卻是一個變態殺人狂魔。當年的無線「御用壞人」駱達華將鮑國平時的膽小懦弱,翁文成時的殘忍變態演繹的淋漓盡致,也給一代人蒙上了抹不去的童年陰影。
鮑國平小時候經常被嫂子毒打,生活在家庭暴力中,翁文成將他從毒打中解救出來成了他唯一的靠山。翁文成的死給了鮑國平很大的刺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一直保護他的保護神離開了,他又成了那個任人大罵,懦弱膽小的鮑國平。
家庭暴力加上嫂子理直氣壯的紅杏出牆加上好友的離世讓他精神崩潰,害羞的鮑國平慢慢的分裂出了「翁文成」這個「替天行道」的人格,隨後導致了一系列的悲劇。最後,面具色魔殺人案,以翁文成被關進精神病院的方式結束了。
電視劇《陀槍師姐》
在國外的視頻網站Toutube上,有一個博主講述了自己因為童年創傷患有多重人格障礙的生活。我們在視頻中看到博主只是發了一個呆隨後就變成了另外一個人,視頻中的人處於不同的年齡階段有著不同的性別和獨立的性格特長,我們可以看到視頻中所有的人都在保護著博主,原因竟然是博主小時候經歷過校園欺凌,不得已分裂出了不同的人格來保護自己。
Youtube上博主的自述
研究表明,人格分裂、抑鬱症大多與童年創傷有密切的關係。家庭的缺失,父母的爭吵離合,被長期虐待等都會成為誘因而逐漸擴散。童年創傷情況越糟糕,健康情況越糟糕,有童年創傷的人,患有抑鬱症的風險是普通人的4.5倍,自殺風險是12倍。
西方臨床心理學中把童年創傷稱為ACE即童年期不良經歷。但是在我國,這一種心理疾病依舊沒有被正視,在傳統觀念裡小時候發生的事情長大了就會忘。所謂的童年的創傷只在在給自己找藉口罷了。
弗洛伊德說過:「人的創傷經歷,特別是童年的創傷經歷會對人的一生產生重要的影響。」童年是大腦發育的敏感期,如果這時候對大腦造成傷害,就會形成永久性影響。
我們可能無法回到童年,但我們要相信,我們可以走出陰影,科學的來治癒那些我們曾經受過的傷。
《別永遠傷在童年 如何療愈自己的內在小孩》是美國心理學家約翰•布雷蕭寫的一本書。他是「內在小孩療法「的國際代表人物之一,作者在書中告訴我們:雖然你已經是成年人,但是童年的一些經歷,比如被忽略、被傷害,會對你一生的性格、心理和行為造成影響,而這一切,你自己可能並不知道。所以你需要學會科學的走出童年創傷,治癒內在的小孩才是解決成年人精神危機的必然途徑。
作者在最後給出了解決方案,通過簡單的三步來療愈自己內心的小孩:
1、找出自己何時受到的童年創傷:回溯過往去分析和解釋那些年發生的一切似懂非懂的狀態,理解那些事所帶來的創傷,只有正視了它,接納了它,才能最好的治癒它。
2、清理童年創傷:嘗試找尋可以信賴的人加以傾訴,把當年不敢表達的體驗全部講出來,和過去做個了斷將會是一種大有裨益的情緒疏導。
3、療愈自己的內在小孩:告訴自己這不是你的錯。童年的一切都不是你能控制的,這並不怪你。所有的一切都將會過去。然後與創生共生而不是坐以待斃。
羅曼·羅蘭曾說:累累的創傷,就是生命給你的最好的東西,因為每個創傷上面都標誌著前進的一步。但我認為並不是所有創傷都標誌著前進的步伐,只有受過創傷忍受下來,然後真正接納了它,帶著它一起往前走,才是真正的標誌著前進。對抗童年創傷唯一的武器便是正視它,然後理解它,接納它。
最後,願所有人都被溫柔以待,願所有受過傷的童年都能被治癒。
今天是又被鮑國平翁文成嚇到的,那麼有沒有哪部劇也讓你印象深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