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日本刀又長又窄,砍東西容易斷,尤其是碰到中國的大刀片子,那更是一磕就斷!這是最經典的誤區之首。以下將慢慢分析其中緣由:
日本刀刀身細長,這個倒是不假,但是不知道你是拿什麼東西去類比日本刀的厚度?你家裡切菜的菜刀?一般打刀的元重(即刀簇處的刀身厚度)都是大於5mm的,甚至有達到8mm厚的,而家裡的菜刀也就是1mm,至於所謂的大刀片子,大部分用的是製作農具的生鐵,長度不超過50cm,厚度也就是3mm到4mm之間,打刀的質量在1000-1500g之間,大刀片子的質量在2000g左右,拿薄的、材質差的去碰撞厚的、材質好的,你說哪個更脆更不結實?
相信大部分相信該誤區的人都會以長城抗戰中的喜峰口大捷為論據,來反駁以上的數據對比,但很遺憾,有幾個事實不得不提。
當時日本陸軍裝備的是仿西洋樣式的機器量產32式單手軍刀,而不是傳統工藝打造的日本刀,並且裝備軍刀的都是軍官,大刀隊面對的絕大多數的鬼子都是用的30式刺刀,此為其一;
圖為中國軍人所用的抗戰大刀
喜峰口大捷所採取的是夜襲戰,所以成功的避開了火力劣勢,使夜襲戰果達到了冷兵器時代常見的近1:1的敵我殺傷率;雙手刀想砍斷單手刀,單手刀的持有者必須要以單手承受住對方雙手的力量,國軍再怎麼不濟,以大刀訓練著稱的29軍士兵也不會兩隻手加一起也沒有日本人一隻手有力量吧?你以為日本鬼子個個都是妖精王比利?此為其二;
圖為二戰美軍緝獲的日本武士刀
喜峰口之後,日本興起了日本刀復興運動,軍刀換裝為傳統日本刀造型的94、95、98式軍刀,而後再無類似大刀片子砍斷日本刀的戰例,此為其三。以上三點足以說明:大刀片子想要砍斷日本刀即使真的是喜峰口大捷中出現了大刀片子砍斷了32式軍刀的事情,也是偶然事件,而非必然事件
那麼,支持偶然事件的論據是什麼呢?就是物理中的應力效應。學習過機械的朋友應該知道,製件的時候線條過渡要儘量圓滑,避免出現劣角,為何?因為應力作用會集中於角的頂點,而圓滑過渡會使應力分散,以增加工件的強度,舉例來說,掰甘蔗,是在甘蔗上砍開一個V字型口再掰容易呢,還是在甘蔗上挖一個坑再掰容易呢?很顯然,前者更省力,正是因為應力效應的原因,刀劍也是一樣。如果刀劍的刃部出現了劣角缺口,那麼此刀如果不把該缺口磨去,那麼在實際使用中很容易折斷,正是應力作用在刀劍上的典型表現。所以說如果該事件出現,更多的可能是:該軍刀出現了烏口(即劣角缺口),使得大刀片子的作用力集中在烏口上,導致軍刀斷裂。而對於刃口無損,質量類似,厚度更厚,鋼材更優秀的日本刀,大刀片子想要砍斷,那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經過以上論斷,個人猜測,這種「大刀片子砍斷日本刀」的說法,是當時的報紙媒體記者為了鼓舞士氣和提高抗日熱情,用大刀片子和日本刀這兩種對敵我雙方最具代表性的兵器,比喻中國軍隊是能夠戰勝日本軍隊的,從而使得這種小概率事件或者未發生的事件變成了公認的「真理」。而被廣大國人所銘記。
註: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冷兵器研究所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