髮簪到髮釵,再到步搖,其實就是一個由簡單實用到繁複華麗的過程。步搖以金銀玉石等質地,宋明以來一直流傳的頭飾。簪子又稱簪、髮簪、冠簪,是用以固定頭髮或頂戴的髮飾。釵指婦女用的髮飾。
1.簪子
簪子的本名叫「笄」。古代女子過了15歲就要行及笄禮,當然根據一些實際情況,最遲可至二十歲行禮,同男子的冠禮一樣,是表示成人的一種儀式。受笄即在筮日行笄禮時改變幼年的髮式,將頭髮梳成一個髻,然後用黑布把髮髻包住,再以簪固定定髮髻,以示男女區別。女子行過及笄禮過後,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結婚嫁人。簪髮簪便是女子及笄時的髮飾,也是最基本固定和裝飾的髮飾。
《辭海》裡有這樣的解釋:簪,古人用來插定髮髻或連冠於發的一種長針,後來專指婦女插髻的首飾。不帶流蘇的棍式頭飾,都可以統稱為簪子。古代的女人們喜歡將頭髮挽成髻鬟,還要以簪釵貫連固定,以免髻鬟鬆散墜落,也就有了用簪的習慣。
2.髮釵
雖然髮釵和作用與髮簪一樣,都用來插發,但髮簪一般是單棍,髮釵則作成雙股,它們的造型也有所區別。
髮釵的普及大約在西漢晚期,自此以後,它一直是我國婦女的主要頭飾之一。
3.步搖
在簪子的基礎上加入了小飾品,如為鳳凰、蝴蝶、或垂有旒蘇或墜子,走路的時候,飾品會隨走路的擺動而動,栩栩如生。取其行步則動搖,故名。圖為蝴蝶步搖
步搖的概念,始於兩漢時期,最初用於貴族禮服。其形制多為鳳凰蝴蝶類,或綴有流蘇,隨著佩戴者走路而搖曳生姿,故名步搖。《釋名.釋首飾》曾記載,「步搖,上有垂珠,步則動搖也。」
製作多以黃金屈曲成龍鳳等形,其上綴以珠玉點綴。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鳥獸花枝等,晶瑩輝耀,玲瓏有致,與釵細相混雜,簪於發上。
總結,如果還是不太懂的話,那簡單的說,就是:一股為簪,雙股為釵,垂下流蘇隨步搖動為步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