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穩了?民進黨危險了?

2021-02-14 臺海網
民進黨桃園市議員王浩宇罷免案成功過關,大大拉抬在野黨士氣,但這麼高的罷免氣勢,能否延續到國民黨所提的萊豬「立委」罷免案,恐怕並不這麼容易。

民進黨籍桃園市議員王浩宇罷免案昨天下午塵埃落定,接近18時,同意罷免票數超過門檻8萬1940票,正式宣告罷免成功。

昨天一早,桃園市中壢區的不少民眾就出現在投票所投出自己的一票,而依照桃園市選委會公布,中壢區共有32萬7758人,同意票數達總人數的4分之1(8萬1940票),且高於不同意票,罷免就能成立。到了17時52分,同意罷免票達到82652票,不同意票僅7011票。王浩宇成為臺灣史上首位遭罷免市議員。

2014年,綠黨出身的王浩宇投身桃園市議員選舉,以中壢選區第二高票當選,成為「六都」最年輕的「直轄市」議員之一,2018年再度連任。

此後他逐漸向民進黨靠攏,2020年1月「大選」落幕後,他藉口綠黨「立法院」一席未取,宣布辭去中執委一職並退出綠黨,並迫不及待地於次月加入民進黨。

王浩宇是知名的大韓黑,自從韓國瑜當選高雄市長後,他便靠黑韓蹭流量。去年6月6日韓國瑜罷免案通過後,高雄市議長許昆源於當晚墜樓身亡,王浩宇在臉書貼出黑底大字快訊「力挺韓國瑜!高雄市議長許昆源晚間墜樓身亡」,並且將此事與許昆源的政治立場連結。此事引發韓粉群情激憤,痛批其「消費死者」。

針對綠營議員,藍營掀起「報復性罷免」,「大韓黑」王浩宇首當其衝。去年6月30日,罷王總部於中壢正式成立,打出的口號包括「浩剿響起,滿城封宇」、「罷王別譏,光榮中壢」。

據悉,中國國民黨操盤罷王有輸不得的壓力,從一開始按兵不動,到進入第三階段,傾黨中央、地方級民代力量攻擊。此番罷免門檻為8萬1940票,相較王當選時的1萬6292票,差距超過5倍,難度極高。

藍營將罷王視為2022地方「大選」前哨戰,這次罷免成功,無疑振奮了黨內士氣,吹響起反攻號角,一掃2020年初至今屢戰屢敗的陰霾,對國民黨主席江啟臣的連任也是一大利好。年後還有幾場針對綠營議員的罷免投票,相信藍軍勢必信心大增。

王浩宇被罷免,島內媒體人韋安表示,韓粉的力量不可或缺與中國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在幕後做了不少「工作」,也認為前高雄市長韓國瑜2022年出戰桃園的可能性會大增。

罷免通過後,王浩宇透過「我是中壢人」臉書,發表聲明「衷心感謝支持我的朋友,衷心感謝。」並附上他在一處海濱的背影照片。民進黨表示,尊重民眾行使罷免權及結果。

韋安今天在臉書貼文表示,第一「韓黑」被罷免,可引發三個關注點︰

一、雖然韓陣營在罷免活動中,沒有站在第一線,但罷免成功,韓粉的力量和韓流餘溫不可或缺;

二、江啟臣連任之路應該更有利多,罷王會成功多少也有江啟臣的領導因素。罷免過程中,親江人士其實在幕後做了不少工作;

三、韓國瑜2022出戰桃園的可能性會大增。

針對韓國瑜2022出戰桃園的可能性大增,林佳新卻留言表示,「沒這機會,我直接了當說了。」有網友對此表示認同。

也有網友認為,「韓國瑜又出來,民進黨穩了。」、「不錯,請韓打最硬的仗。」

民進黨桃園市議員王浩宇罷免案成功過關,大大拉抬在野黨士氣,但這麼高的罷免氣勢,能否延續到國民黨所提的萊豬「立委」罷免案,恐怕並不這麼容易,黃捷罷免案會是一個關鍵。加上萊豬「立委」罷免案若持續連署,也可能累積反民進黨的「怨氣」,比較受衝擊的可能是2022年選舉。

王浩宇的罷免案是臺灣首例「直轄市」議員罷免成功的案子,觀察民進黨在力挺王浩宇上並非這麼賣力。之前臺北市議員王世堅公開痛批王,但民進黨也僅低調的回應,幫助黨內同志度過危機,民進黨採取策略是不要炒高罷免氣氛,降低投票率,結果來看,確實不同意罷免的票很低7128票,而同意罷免的有8萬4582票。國民黨在該選區幾乎已經催出所有的選票,甚至不能排除某些民進黨支持者,綠黨支持者的票。

由於縣市議員是複數選區,如果下一屆王浩宇是披掛民進黨籍參選,勢必會壓縮民進黨在該選區的市議員空間。民進黨有意參選議員者,難保不會在暗中反動員;綠黨則是因為與王浩宇個人的問題,王半路投靠民進黨,看在綠黨眼裡又是做何感想?綠黨在罷免通過後,也發布新聞稿提及,2022年的地方選舉綠黨不會缺席,他們會推出符合綠黨核心理念、著重地方服務的候選人,是否暗指王投靠民進黨,已經違背綠黨理念,現在被罷免,下次議員選舉綠黨才能有空間。

這次罷免王浩宇確實讓國民黨氣勢大為提振,接下來是高雄市議員黃捷的罷免案。不過,黃捷的罷免案過程中,民進黨相對王浩宇來說力挺力道較大。王所在的桃園市中壢選區藍大於綠,黃捷選區在高雄市鳳山則是綠大於藍。加上黃形象幷未如王浩宇處處在網路上開戰,樹立不少敵人,尤其是年輕選票。反黃捷的力量主要來自前高雄市長韓國瑜的支持者,能否罷免黃捷在於高雄挺韓力量的集結。這股罷免風潮能否延續,黃捷2月6日的罷免案會是一個關鍵。

接著就是中國國民黨臺北市議員羅智強點名的萊豬「立委」,因罷免規定必須要上任滿一年才能提出罷免案,要罷免「立委」最快要等到今年2月1日後才能啟動連署,如果萊豬後續風波不斷傳出,像是豬標章之亂等,就能凝聚罷免萊豬「立委」的能量,但很大部分還是要看「立委」的個人形象與問政風格。

如果罷免「立委」不容易,這股民怨也很可能不斷累積往上,最近一次大型選舉就是2022年縣市長、縣市議員選舉,這股怒氣的累積不容小覷。加上美國新總統拜登即將上任,中美關係與川普時代會有不同變化,民進黨當局還能一直打「反中牌」來轉移政策焦點嗎?對於民進黨來說,王浩宇罷免案通過,代表政治人物的任期不是一定的保障,任期內若不能正視選民需求,仍是可能被民意反噬。

來源:綜合新福建、香港中評社、臺媒

編輯:張薇

本文由臺海網(ID:taihai101)編輯整理 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2022國民黨穩了?臺灣人:期待國民黨
    而中國國民黨為了萊豬問題一直奔波在抗議的路上,但是民進黨當局始終未能就萊豬事件給出明確的答覆。近日,中國國民黨在「立法部門」丟豬內臟的行為引起了熱議,臺灣網友對此行為褒貶不一,但是更多的還是點讚國民黨為民眾出氣。臺灣《中時電子報》發布了一則消息,稱民進黨當局發布了一則黨內民調結果,被臺灣網民反酸:2022國民黨穩了。
  • ...民進黨在桃園可「躺著選」,國民黨派蔣介石曾孫出馬「穩拿」臺北?
    就有網友認為,臺北市、臺中市、彰化市三個區域有翻盤可能,現任市長或看好度高者未必穩贏;尤其國民黨「立委」蔣萬安雖被看好可輕取臺北市長,卻仍須擔心遭前高雄市長韓國瑜會否與之競爭,且若民進黨與民眾黨也派人出來分票,蔣並非沒有輸的可能。
  • 混戰,國民黨2020危險!
    二是如果在國民黨內韓國瑜和郭臺銘民調相差不遠,很有可能抱團郭臺銘,將自己雷打不動的鐵粉選票(7%左右)轉移陣地,以報韓禿子「反水」之怨。 三是如民進黨提前鎖定韓國瑜,以蔡英文手段之辣,利用權職直接挑出韓國瑜「死穴」,在藍營初選時就將韓直接撂下,王金平估計會翻身上馬。
  • 臺灣學者:國民黨淪民進黨提皮包小弟,俱往矣!
    中國國民黨19日公布新兩岸論述,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退休教授潘朝陽接受中評社訪問認為,國民黨現在只能跟著民進黨的思想走,當人家拿皮包的小弟,現在回頭講兩岸已經晚了。對於中美和兩岸關係的看法,潘朝陽表示,蔡當局既不了解中國大陸,也不了解美國,近日前美國「國安」顧問波頓新書爆料,川普視臺灣為麥克筆尖,把中國大陸視為辦公桌,這意味著美國可以隨時把臺灣放掉,假使在跟中國大陸相對的籌碼裡面,美國覺得可以把臺灣這顆棋子犧牲掉,就會讓臺灣犧牲,所以這是對臺灣最危險的事情。
  • 民進黨釋放危險信號,國民黨人:蔡當局是不是瘋了?
    據臺媒12月6日報導,民進黨當局所謂駐日代表謝長廷上月返臺,他5日參加臺日交流活動前透露已跟蔡英文和行政機構負責人蘇貞昌討論日本福島5縣市食品進口問題,他稱當局立場一定是「人民健康第一」,至於是否含輻射,就用科學方法鑑定,「我們應採取歐美先進國家的做法,而不是採取中國大陸的立場」。
  • 國民黨的黨產祭,民進黨的狂歡節!
    可以道歉,但只能是以「國家元首」的身份,而非國民黨黨主席的身份(李登輝、馬英九均是以「總統」名義道歉)。偏偏現在的臺灣早就不是一黨執政,若以「國家」名義道歉,也就意味著這事兒另外一個執政黨民進黨也有份,民進黨表示這鍋我們堅決不背。
  • 在花蓮與國民黨、民進黨人士共進午餐
    > 胡鍵  應邀在花蓮參加一次婚禮宴會,東道主是國民黨籍公務員,證婚人是國民黨籍「立委」,嘉賓發言人有國民黨籍「立委」和民進黨籍「立委」各一名,參加宴會的有國民黨、民進黨的「立委」多名和國民黨籍的榮休「鄉長」等當地的「父母官」,另外還有東道主分布在兩黨的親朋好友共30桌個人。
  • 鍾小平:民進黨對國民黨招降納叛從「本土藍」開始
    中國國民黨籍前臺東縣長黃健庭18日傳出獲蔡英文提名擔任「監察院副院長」,國民黨火速開鍘,但人事案因綠營內部反彈已生變。去年退出國民黨的無黨籍臺北市議員鍾小平分析,這是民進黨的手法,在執政後利用政府資源和相近的意識形態拉攏本土藍軍。
  • 林飛帆接民進黨副秘書長 臺網友酸:蔡英文2020穩了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中國臺灣網7月14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針對「太陽花學運」頭目林飛帆將接任民進黨副秘書長,有網友不解地說,蔡英文幹嘛找個縮小自己票源的人,看來2020蔡英文穩了!穩居第3。PTT(島內知名網絡論壇)網民貼文酸說:請問「蔡帆配」是不是穩穩的?底下回應說:「穩了!」「穩健第3名。」「英帝(票)可能又要少3%了,真的難看!」
  • 2020「大選」 國民黨與民進黨最大差別在這!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資料照)    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大選」,民進黨確定派出蔡英文角逐連任,國民黨則由高雄市長韓國瑜參選。然而,前鴻海董事長郭臺銘至今動向未明,是否脫黨參選成為黨內整合關鍵因素。臺灣自由作家洛杉基指出,國民黨選輸還能大喊選2020;反觀民進黨選輸的只能乖乖聽任黨的安排,「這就是國民黨與民進黨最大的差別」!
  • 民進黨要「完」了?終於,國民黨「翻身機會」來了!
    導讀:近日,國民黨在高雄市黨部舉行了「黨慶活動」。據報導,有不少黨內人士參加了此次活動,連久未露面的王金平也參加了此次活動。王金平的出現進一步點燃了現場氣氛,在活動中,王金平公開表揚了中國國民黨主席江啟臣。
  • 真相是:國民黨一倒,民進黨吃飽
    以前網軍說,國民黨不倒,臺灣不會好,現在我人才發現事實的真相是「國民黨一倒,民進黨吃飽」。 民進黨自2016年執政後,臺灣已成了黨天下。民進黨當局把最擅長的收刮與分贓,發揮得淋漓盡致。更厲害的是,民進黨都會拿出一套說辭把卑劣的行徑說成高尚的情操。
  • 溫水煮青蛙:臺灣民進黨如何解構國民黨?
    民進黨兩度執政,透過強化「臺灣主體意識」的教改與輿論導向,綠化民意,成功變身為「護主權、愛臺灣」的政黨,同時以「臺灣新國族」史觀解構國民黨的立黨之基,打擊國民黨,圖謀長期執政。  三、民進黨以「臺灣新國族」史觀打擊國民黨  (一)以公平正義之名切斷國民黨的金  民進黨創黨之後,在選舉中不斷「攻城掠地」,從「地方」包圍「中央」,2000年至2008年首獲「執政權」,2016年、2020年再度勝選執政,同時還取得了立法機構的多數席位。
  • 國民黨議員徐巧芯:馬英九點出民進黨不願面對的真相
    中國國民黨臺北市議員徐巧芯認為,民進黨當局會如此大動作反擊馬英九,是因為馬英九說出了民進黨不願意面對的真相,那就是臺灣人是否有做好戰爭的準備? 她不覺得臺灣做好開戰的準備,而且同時知道兩岸風險正在上升,這不就是一個危險且不安全的事情。「馬英九是點出這個問題。」 徐巧芯指出,馬英九點出這個問題是事實,也是重要的。外界會說他卑躬屈膝或是失敗主義,但是大家的出發點都是為臺灣好,就算今天是蔡英文當局也不希望開戰和打仗。這只是看的角度不一樣。
  • 韓國瑜:民進黨的敵人不是國民黨,是整個民眾
    不過,國民黨高雄市長候選人韓國瑜,憑藉個人魅力攪動一池春水,高雄市極有可能「綠地變藍天」。他周三接受了鳳凰衛視獨家專訪,暢談他的選情和理念。臺灣年底地方選舉最耀眼的政治明星,莫過於國民黨高雄市長候選人韓國瑜,三十一號他接受鳳凰衛視臺北站獨家專訪,對於外界評價他爆紅臺灣政壇,又說高雄有機會「綠地變藍天」。韓國瑜說這是因為他撼動了高雄民心。
  • 臺海觀瀾 | 騎豬難下,民進黨國民黨雙陷困局
    ,只要這座劇院開張,就有好戲可看。最近一段時間,這座劇院上演的戲碼,可以取名為「美國豬堅強的臺灣奇幻之旅」。一隻含有致癌物質萊克多巴胺的美國豬,想要到臺灣。民進黨打開大門說來吧。國民黨大聲喊不。臺灣民眾從人心惶惶到淡漠麻木,逐漸對這齣大戲沒有了感覺。這讓臺上的國民黨和民進黨這一對演員非常尷尬。這樣一出越來越乏味的戲碼,還演得下去嗎?這真是騎豬難下,雙陷困局。先看民進黨。
  • 國民黨:舉債也要慶祝臺灣光復節 民進黨:國民黨在配合大陸「刻意操作」
    2000年民進黨上臺之後,光復節被徹底取消,沒有了法定休假。在「文化臺獨」以及「去中國化」的驅動之下,「臺獨」分離勢力希望抹去對臺灣光復的記憶。事實上,民進黨的相關舉措,在相當程度上也已經產生了忘卻歷史記憶的效果。
  • 2022年選戰有6個「激戰區」 臺中可能被民進黨拿下?
    就有網友認為,臺北市、臺中市、彰化市三個區域有翻盤可能,現任市長或看好度高者未必穩贏;尤其國民黨「立委」蔣萬安雖被看好可輕取臺北市長,卻仍須擔心遭前高雄市長韓國瑜會否與之競爭,且若民進黨與民眾黨也派人出來分票,蔣並非沒有輸的可能。
  • 黎建南:國民黨不要讓臺灣的聲音完全被民進黨壟斷
    現在民進黨在挑釁、在刺激,但是國民黨這個時候必須有個立場,就是說希望兩岸能夠對話。因為光是聽民進黨的聲音的話,一直挑釁,一直配合美國,我想大陸人民就會很憤怒,是可忍孰不可忍。那這樣把兩岸搞僵了,誰最高興?當然是美國最高興嘛。所以這個時候,國民黨要扮演一個角色,就是終止兩岸挑釁、兩岸對立,希望兩岸能夠多交流。
  • 民進黨假臺獨國民黨假統一,「兩岸一家親」沒什麼不好
    因為有這個認知,深綠才認定民進黨這次敗選是因為小英「不夠獨」。不過,我的看法並非如此。年輕世代雖認定自己是臺灣人,卻也認為柯文哲的 「兩岸一家親「 沒什麼不好,這就是一種務實的態度。他們普遍認為民進黨是假臺獨,國民黨是假統一。統獨議題只讓他們覺得煩。以此推論,他們也不排斥「九二共識」,只要可以帶來經濟利益,他們根本無感。看來,臺灣目前的「實質獨立」要維持下去需要很大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