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雁默】
2019年頭兩天,就是兩岸政治大戲。
對於蔡英文的元旦文告我沒什麼興趣談,只是將2016年民進黨上臺以來首次在元旦升旗典禮上發「青天白日旗」,寫在筆記簿裡。另外,也註記了蔡英文這次唱「國歌」,唱好唱滿,連以前絕口不「啼」的「吾黨所宗」都一字不漏。
這象徵什麼呢?象徵蔡英文從「臺獨」路線退守到「華獨」路線,裹上青天白日護身,並在「中華民國」四個字後狗尾續貂了「臺灣」二字,在低民調支持度下「負隅頑抗」。
我在臺媒發表的相關文章,題目為「蔡英文繼承蔣公遺志,習近平超越『告臺灣同胞書』」。蔡企圖回到冷戰時代,為「反共」大業續命,習則超越了政治呼籲的層次,為兩岸和平統一展開具體行動。
觀察者網頭條《臺學者解讀習近平講話:大陸已在研擬具體統一步驟》裡的臺灣學者王信賢,他的話同樣也在臺媒刊出,但是新聞標題是完全不同的。幾家綠媒的標題都在說「中華民國」的空間問題,不是「更壓縮」,就是「無存在空間」。
那麼,同一個王信賢,同樣的訪談內容,到底有沒有說「中華民國無存在空間」呢?不重要,因為綠媒這麼操作,代表即便是綠媒、獨媒、「反中」媒,也在向「中華民國」意識形態靠攏。
連管中閔都收到了臺大校長聘書,可見「獨派」意識形態,正持續萎縮中。
是的,習近平這次講話,在「一國兩制」上有開創性的主張,「民主協商」此言,亦有所突破,給予臺灣不少的新話題。只是,「一國兩制」與「中華民國」是臺灣人心裡的兩道坎兒(或說是一體兩面的一道坎兒),也是政客搶奪話語權恐嚇人民、裹挾民意的必然目標,所以大陸談到這兩點時,在臺灣被扭曲,放大,恣意解讀也是肯定的。
「一國兩制」在臺灣沒市場——這句話是不分藍綠政客或學者名嘴,共同的直覺反應。綠營政客聽到對岸講「一國兩制」,就會心中竊喜,又能騙票了,藍營政客聽到「一國兩制」,只會心驚膽顫,又要掉票了。
然而,這話是不折不扣的假議題,因為臺灣版的「一國兩制」之前沒有實質內容,怎麼會有市場?就像一個漂亮的包裝盒,裡面空無一物,誰會買呢?所以臺灣人聽到「一國兩制」就會認為是港澳版的,自然興趣缺缺。
畢竟臺灣與港澳還是有不少差別,港澳版的「一國兩制」再好,無論是主觀還是客觀上,解決臺灣問題確實需要新版本的「一國兩制」。
問題也就在這裡,大陸希望兩岸雙方能坐下來談臺灣版「一國兩制」的實質內容,但臺灣主要政黨一個不敢談,一個不願談,以致兩黨都無限期擱置政治談判的進程,並樂見民眾一直將「一國兩制」誤認為港澳版的,以迴避自己的政治責任,以符合美國意志。
與其期待臺灣政黨認真對待「一國兩制」,不如在城市交流的層次,直接實驗「一國兩制」,讓人民親身體驗之,釜底抽薪地解決政黨問題,不失為一帖良方。不過,無論怎麼做,大陸都會碰到「中華民國」的問題,這個標籤必須被妥善處理,因為臺灣民眾有8成以上認同「中華民國」。否則蔡英文怎麼會開始禱念「中華民國臺灣」呢?
民進黨改走「華獨」路線「抗中」,立場秒變尷尬的,當然是國民黨裡的「華獨」人士,這是早在前年國民黨主席選舉時,我就已預測過的結果,也就是呂秀蓮的「臺獨華獨一家親」,「華獨」是「臺獨」的最後防線。而「華獨」,就是最符合美國利益的意識形態路線。國民黨人自己都坦承,臺灣政黨無論藍綠,皆親美派。
因此,「習五點」一出爐,蔡英文第一時間以「華獨」之姿強悍回應,立刻搶走了國民黨的話語權,一如預期,後者完全靜悄悄,難以發表意見。
黨內也只有洪秀柱站出來,批評國民黨不該在兩岸問題上膽怯緘默,要求黨在兩岸關係上有非常具體、清晰、明白的論述,沒有模糊、打混的空間。她批評「如果國民黨這樣身負歷史責任的政黨,還在這些問題小鼻子小眼睛,不敢講話,跟民進黨又有什麼兩樣?」,「不能再停滯於先經後政,先易後難,最後變成只經不政,只易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