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深白色是香菜同學在上海的周末飯友,她從極簡主義、斷舍離入坑,在零垃圾找到家,實踐近兩年後,又開始探索不消費主義。她在公司為自帶餐具發聲、設立共享袋區域、促成二手市集新年趴,並持續用攝影美圖和走心文字分享對這種生活方式的熱愛。
她說,這些「主義」也許是近似宗教信仰的存在吧。當你迷失,懷疑所謂社會主流的價值判斷,不知道該如何生活時,它們提供的指引足夠簡單、清晰。不需要100%認同和遵循某個理論,也沒有在哪一門裡考到滿分的執念。只是慢下來想一想,審視自己的真實所需、心之所向。
慢下來,一起來聽深白色的故事~
香菜
2018年夏天,大三的最後一門考試結束,我修滿畢業所需的學分,找好了實習,打算離校,去上海租房。頻繁搬家成了我的日常,這對於從小到家沒挪過窩、大學住校也僅僅是從南京這頭到那頭的我造成了非常大的衝擊。先是從宿舍(3樓)搬回家(6樓),沒電梯。我記得很清楚,那天我爸開車來接,我和我媽一起,總共上上下下搬了7趟。大汗淋漓中我感到困惑——自己怎麼會有這麼多東西?怎麼一半都是我以為用得上但實際沒用過的東西?那些新本子,朋友們怎麼也囤了那麼多,我送都送不出去?接著搬去上海實習,我租的第一個房間只有7㎡。帶著一點反思,我只搬了宿舍的一半東西過來——神奇的是,它們完全夠用。 半年後我接下轉正offer,為了畢業論文,我請了長假回南京。於是退租,在上班的最後幾周搬去朋友的出租屋過渡,再搬回南京。而每一次搬家我都發現,總有一半東西我幾乎沒用過。2019年初,當我終於住回家裡,看見半年前自己從宿舍千辛萬苦搬回來的物品還在角落裡吃灰,有些在箱子裡動都沒動過,我意識到,原來自己真的不需要這麼多東西。在上海的第一個7㎡小房間,退到門口拍照都很侷促,但實際上儲物空間完全夠用。
寫畢業論文嘛,總會有個逃避期四處摸魚……在此期間,我沉迷各種極簡內容:加入了豆瓣的「極簡生活」小組,看了紀錄片《無節制消費的元兇》《致肥元兇》、真人秀《麻理惠的整理魔法》、日劇《我的家裡空無一物》,還遇到了最喜歡的寶藏up主 @鳳鳳有救生圈。受她的啟發,我摸索出自己斷舍離衣櫃的一套規律,也學會了在購物前問自己三個問題:我真的需要這個東西嗎?我真的喜歡這個東西嗎?我真的會堅持使用這個東西嗎?如果三個綠燈,再買。否則很可能它一進家門就開始吃灰……客觀地說,我原本就不是物慾爆棚的人,再經過搬家實踐、極簡理論的洗禮,開始行動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我先從自己的物品下手:書賣給多抓魚,老舊手機和空相簿給閒魚回收,文具和美術用品送給孩子剛上學的親戚,幾大包不再穿的衣服給家中困難且有孩子的媽媽同事,把掛燙機送給因職業選擇需要穿襯衫的朋友……自己的地盤收拾得差不多,就開始進行全屋掃描了。前面提到,我從小到大都沒挪過窩,也是因為父母的節儉,家裡的囤積物千奇百怪。在收拾物品的過程中,有幾個印象很深的細節:一是原子筆,我小時候囤積了一大包原子筆,都是爸媽參加的活動發的。一大半不出墨的只好丟棄,還出墨的那些,我都放進了給小孩子的文具包裡。二是喜糖盒子,因為父親工作的關係,我從小到大吃的喜糖可能比誰都多,多數盒子都是金屬的可以作收納盒,但我哪兒用得上那麼多呢?送出也屢屢遭拒,只好丟棄。三是塑膠袋、紡織袋,這兩樣東西貫穿我們大掃除的始終。即便早有囤積它們的專門空間,但總能在犄角旮旯裡翻到一包不明物,打開又是一堆塑膠袋/紡織袋……過期藥品、調味料、日用品……每扔掉一樣都帶著可惜,警醒我們別再囤積。在這個階段,「如無必要,勿增實體」的觀念我已經完全消化並踐行,自己的物品也終於到了比較少的狀態。認識GoZeroWaste零活實驗室,是因為「極簡生活」小組的一篇帖子。趁著逃避論文帶來的行動力,我一口氣讀完了老湯的21天零垃圾生活手冊,意猶未盡,特別是「負責任地扔扔扔」與當下的印證,戳中我心。於是我這個痛恨加群的人,破天荒地主動加了小零、申請進群,對「不追求絕對的零、100%的完美」的倡導語、「不討論無關話題」的群規能嚴格執行、佛系更新不產生信息垃圾的公眾號的運營都頓生好感。2019年夏天,我畢業重新搬來上海,開始正式工作,也開始學做飯。除了節省外賣包裝,還有個樸素極了的原因——我想吃蔬菜……無論外賣還是堂食,我總覺得蔬菜份量太少,就為了那麼可憐的幾根菜吃一大碗面,蔬果愛好者太委屈了……自創蔬菜湯,洋蔥番茄胡蘿蔔口蘑往電飯鍋裡一丟,加點水,最後放點綠葉菜,什麼油鹽醬醋都不加,就鮮美極了!!然而真正開始才發現,自己做飯的好處可太多了!不僅實現了蔬菜份量自由,還能省錢、省下外賣的塑料包裝、擁有菜品種類和做法的自由,有種對生活的掌控感。雖然從未立過flag,但從頭一天帶便當開始,我再也沒叫過外賣。和GZW微博轉發的蔬食博主學做南瓜盅,好吃好看😋想吃多雜就多雜的雜糧飯恰逢上海開始定時定點垃圾分類,叫一次叮咚買菜=收一桶幹垃圾令人頭疼,為地球多留下一堆塑料我也於心不忍,所以買菜從App換到超市再換到菜市場,也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我非常認同「重複使用已經擁有的東西」是最好的環境友好方案,用已有的塑膠袋買菜就很好,要是買豆腐買肉,多帶個飯盒就完事兒。原先到手的密封袋也成了我的重要資產,裝麵包堅果之類,好用得很。還有些靈光一現的時刻:沒有保鮮膜,就用鍋蓋/盤子湊;需要隨行杯,酸奶瓶好看又密封;買魚飯盒裝不下,直接帶鍋端了走;醬料罐用空了,替下正服役的宜家調味罐,送給正需要它的朋友。只要有決心、肯動腦,減少廢棄,有的是辦法。換句話說,為零廢棄這種非大眾需求自己想辦法,感覺腦子都好使了……當做保鮮膜的鍋蓋和留下做杯子的酸奶瓶
大家都樂於接受看上去並不fancy的二手物品(2020年7月)
深白色(右)與香菜在常約的五角場周邊
2020年,疫情期間的獨居生活切斷了好多連結。長期缺乏線下社交,社恐如我,都開始懷念和意識到與附近相連結的美好,可能這就是「矯枉必須過正」吧。五月,香菜回到上海後,我們就常常見面。一起去WWF的講座和展覽,去舊書店尋寶,去超市做海鮮調研,去素食教室,去逛公園,散步,拍照,躺在灑滿陽光的草地上一聊一下午。周末一起買菜做飯,偶爾自帶餐具去吃她愛豆代言的披薩…… (香菜編輯到此處淚目了TT)我們的話題從環境擴展到更多思考,內心的愉悅感從「零垃圾的道路上有同伴真好」逐漸化為「生活裡有好朋友真好」。也是在2020年夏天,我開始在社媒更多公開表達和記錄自己的可持續生活,不再將我的碎碎念局限在身邊幾個最親近的朋友。在公司,我和同在GZW上海群的HR一起設立了外賣袋共享區,讓乾淨袋子有再次被使用的機會(同時說明不點外賣最好);在統一安排工作餐時去爭取了自帶餐盒的選項;到了聖誕節,我司的「白送群」有了線下活動,二手市集替代了傳統的禮物交換儀式…… ↓除了讓更多人看見這一種生活方式,我也希望在認同可持續生活的人們之間建立連結,獲得相互印證的力量(換句話說,讓更多人有機會遇見自己的「香菜」hhhh),也希望這些珍貴的連結能為更多值得的可能鋪路。所以我盡我所能,在自己能夠觸達的平臺建立了「可持續生活」圈子,不久後和BottleDream聯合發起了#我帶我的杯 活動。幸運的是,它們已然幫助我結識了更多真誠的同道中人,「助人自助」大抵如此吧。我逐漸意識到,如果自己真誠地認為一件事情「一定對」,那麼在自己的實踐之外,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去推廣認可的事,很必要——可持續生活的認同者、實踐者已經是少數了,如果我們自己不發聲,不去試圖贏得一些影響力,又怎能空空指望一個更好世界的到來呢?它需要一點勇氣,但也沒那麼難——我在網際網路行業做一點點,他在業主群做一點點,另一位在公司裡做一點點,說不定就會出現下一個關注者、行動者……雖然反饋未必是即時的,但我們期待的收益一定會有——氛圍營造本就是長期的事,人群不是機器而是和樹苗一樣的生命,播種生長必然需要耐心。《最大的小小農場》運行至第七年才成了人們參觀到的美麗農莊不是嗎。我常給GZW線下活動拍照,為我認為值得傳播的內容提供素材,也在線下的溝通裡,將這一觀念表達給更多人。微光需要相互結識,一同照亮。節日的儀式感,可以交給最愛的蔬食,連桌布都是衣服客串的
💚
你如何看待極簡主義或零垃圾?
你是如何認識GoZeroWaste的?
下方留言和我們分享吧!
本文屬於GoZeroWaste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與我們聯繫確認授權。-END-
💌
- 加入我們 -
GoZeroWaste已成立
7個全國社群和19個城市小分隊
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重慶/杭州/福州/南京/長沙
武漢/青島/天津/濟南/大連/瀋陽/蘇州/西安/嘉興
想參與同城活動?
想認識更多小夥伴?
想和大家交流zero waste心得?
GoZeroWaste社群歡迎你的加入!
添加微信gozerowaste002
(暗號:零垃圾社群)
非常期待認識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