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6日,投資45億元的九寨·魯能勝地旅遊度假區,其中得原鄉藏寨文化體驗區,保留了當地原生態民風民俗,每家每戶都是一道風景。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肖雨楊 攝
一縣一策
「1+12」——到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當地人這樣給我們推薦旅遊路線。其中,「1」是指享譽世界的九寨溝風景名勝區,「12」則指當地近年來全力打造的12個景點,包括嫩恩桑措景區、甲勿海景區、中查溝九寨·魯能勝地旅遊度假區、愛情海風景區、九寨溝熊貓研究園、柴門關景區、大錄古藏寨、世外羅依度假區、白河金絲猴自然保護區、九寨雲頂景區、九寨天珠景區、七裡黃金小鎮。
「1+12」能創造出哪些結果?2020年12月25日至26日,記者一行在九寨溝縣採訪旅遊扶貧時,當地人給出了三種算法。
「1+12」=1 一體發展,各景點同頻共振
白河鄉太平村,位於九寨溝風景名勝區以東30公裡。
「村上60%的人之前都是到九寨溝風景名勝區務工或做生意。」該村第一書記唐建林說。
這樣的情況,曾普遍存在於九寨溝縣各個村鎮。如今,「『1+12』=1」,這個享譽世界的大景區,正通過構建一體發展的全域旅遊格局,讓當地更多景點同頻共振。
依託國家級的白河金絲猴自然保護區,太平村擦亮「川金絲猴」名片,發展起了自己的旅遊業。走進村子,金猴飯店、金猴民宿……與金絲猴有關的招牌比比皆是。「從九寨溝風景區龐大的遊客群中吸引來1%至5%的遊客就相當可觀了。」唐建林介紹,太平村與開發公司一道,集中開發以金絲猴為主題的景區,打造相關旅遊項目、發展民宿餐飲等,著力促進農旅融合發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九寨溝縣珍稀瀕危物種科普宣教基地也設在該村,基地內全面展示了九寨溝豐富的自然資源,未來還會直播白河金絲猴保護區內川金絲猴活動情況,將進一步助力太平村旅遊業發展。
「現在已有30%的村民回流從事相關產業。」唐建林介紹,依靠本村自己的旅遊業,當地村民2020年人均增收500元。
「1+12」=13 13地發力,服務不同需求遊客
郭元鄉青龍村,距九寨溝風景名勝區69公裡。
「我們做的是差異化發展,別人是做海子、雪山、瀑布,我們用人文和花海吸引遊客。」郭元鄉紀委書記劉啟明說。
九 寨 溝 旅 遊 資 源 富 集 。「『1+12』=13」,意味著13地同發力,風景、人文、風俗、科研……各具特色的景點,面向不同需求的遊客。
位於九寨溝縣東南邊界、與甘肅文縣相接的青龍村,不僅有古代關隘和石刻遺址,還有與文縣連通的成片桃花、油菜花,是周邊著名的觀花點。因此,村裡依託古柴門關打造的柴門關景區,定位非常清晰——同時吸引川甘兩地的遊客。
從遊客服務中心到棧道烽火臺,再到微景觀、民宿等,青龍村整合500餘萬元資金開展景區改造提升工程。如今,越來越多人在這裡能春夏賞花,秋天摘果,四季登臺發懷古之思,讓景區在周邊小有名氣。「我們這裡的管理全是鄉上和村上的幹部投工投勞。」柴門關景區旅遊服務管理中心主任劉啟明說,「景區讓青龍村有了首個集體經濟項目,繼續做大這裡,對我們意義重大。」
青龍村村民郭建英家種了3畝多枇杷和青脆李。如今,隨著遊客增多,她家的水果也賣出了好價錢。「一年水果都能買4萬多元,日子好過多了。」
「1+12」=∞ 無限可能,打造超乎想像的九寨
漳扎鎮中查村位於九寨溝口8公裡處,與九寨溝風景名勝區僅一山之隔。
「我們的項目就在這裡,佔地共43平方公裡,規劃用地面積約6000畝,總投資約45億元。」來自山東的四川九寨魯能生態旅遊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紀委書記何用信心滿滿,「九寨溝對我們來說,蘊藏著無限可能。」
如今,越來越多的外來投資者把九寨溝當作自己的「第二家鄉」。「『1+ 12』=∞」,投資九寨溝,意味著打開無限想像空間。
中查村境內有一條長約10公裡、寬3公裡的峽谷——中查溝。其中,巍峨的雪峰、五彩斑斕的彩林、潺潺不息的溪流……美不勝收,為這裡收穫了「九寨溝後花園」的美譽。2013年起,魯能集團在這裡投資建設九寨·魯能勝地項目。
以「探索·發現」為主題,魯能集團在中查溝著力打造度假體驗產品,力爭與九寨溝景區形成「九寨人間仙境中查度假勝地」的雙峰格局。
據介紹,魯能在中查溝溝口已布局1家四星酒店、2家五星酒店和2家超五星酒店;同時,還設有文化小鎮,計劃從阿壩州各地請來羌繡、唐卡等非遺的代表性傳承人開設工作室,並打造高端精品水岸休閒風情商業街。
往溝內走,古老的藏寨風貌依舊——精心打造的原鄉藏寨文化體驗區保留並發揚了當地原生態民俗,讓中查村的每家每戶每人成為一道亮麗風景。此外,魯能集團還建設有「7號星球營地」,能提供「自然科普+戶外活動+藝文體驗+星空探索」等於一體的旅遊產品。
九寨·魯能勝地不僅帶動了中查村村民增收,也帶動了九寨溝全縣的旅遊產品提檔升級。「如今,文化小鎮和『7號星球營地』很快就要投入使用了。」何用說,「屆時,九寨溝又是一番新景象。」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