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香港青年:他們為何留在北京?

2021-02-06 橙新聞

點擊關注橙新聞

帶你認識一個真實的香港

內地機遇處處,北上發展的香港人不在少數,橙子君有幸找到三位「北漂」港人,當中有赴京創業逾十個年頭的「新北京人」不斷在學習中尋找自己興趣的大學生,以及致力鑽研中國法學與政治的北大碩士生。這三位香港青年,給橙子君分享了他們從香港出發,到北京逐夢的故事。坐落在北京東城區王府井大街旁的一間共享辦公室,聚集了各地而來的創業新丁。有別於一般共享辦公室,Coffizz的選址從偏遠的創業園區搬到市中心,創辦人鄭斯方(Square)表示,「偶然之下發現這個地方,覺得很適合,所以就開立了這家辦公室。我就是想提供一個場地,讓這個城市的同路人聚集,想大家真正感受這個城市的氣息。」

36歲的鄭斯方踏足北京十年,在外人看來,他看似是「北漂」,但事實上他早已在北京落地生根,有固定的工作,一對兒女都在北京上學,說著一口尚算流利的「港普」,他笑言自己算是「新北京人」。

初到北京之際,鄭斯方雖有家人幫忙,但他坦言,在這座陌生的城市「真的沒朋友」。

他稱,「我到現在認識的北京人其實不算很多,但是我認識全國不同地方的人真的非常多,因為北京是一座北漂的城市,大家都需要認識朋友,所以他們很開放,而更慶幸是,慢慢認識很多人之後,當中找到很多談得來的人。」除了重新建立自己的人際關係外,鄭斯方亦見證北京的城市建設,他憶述,「來北京的印象,最主要是整個城市的變化,因為初來的時候,基礎建設方面很多地方還是比較差,但是現在基本上每一天都會看到轉變,而且每一個工程速度很快,你會很期待這個城市不斷變得更加美麗、更加新。」

他補充道:「另一個印象深刻的是,現在連二、三線城市都發展很好,因為以前二、三線城市沒有什麼大型商場或大品牌在那邊開業,但現在基本上每一個城市都有。」中國傳媒大學是中國最早建立的傳媒類教育基地,培育出許多著名央視主持人,例如白巖松、海霞、康輝等。每年都有不少內地高考生為學位競爭,20歲的馮紫瑜便是看中內地對港澳臺生實施免試招生政策,認為自己以港人身份報考比內地生有優勢,難度相對較低,兩年前毅然一試,成功躋身中傳一員。

馮紫瑜認為,內地正值新媒體發展時期,所需求的人才和受眾人群都比香港市場大,加上內地媒體企業眾多,在學餘時間參與不同實習,可讓自己在行業領域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馮紫瑜稱,「從學生會活動到電視臺工作,今年又嘗試了播音主持,每一個範疇都好新奇,學到很多課本以外的知識。」隻身一人來到北京學習,父母難免擔心,從學習環境到生活起居,事無巨細,經常投來慰問。父母尤其擔心她不適應京港兩地的習慣差異,馮紫瑜時常向父母解釋,「其實北京和香港這兩個城市沒有太大分別,在吃住方面,香港有的地方,北京也有,所以不會覺得不習慣。」

得到父母的支持,加上同學的幫助,馮紫瑜很快融入內地的學習生活。她稱,北京給她的感覺就是一個很包容的城市,並不會排外,「就好像就算我是香港人的身份來北京讀書,身邊的人也不會感覺你是一種特別的存在,就是很正常地交流學習,也會一起出去玩。」她更笑言,「我爸媽現在很羨慕我可以經常旅遊,因為這邊出行真的很方便,坐高鐵去天津的話,半小時就到,遠一點比如長沙都是高鐵可以直達。」在香港出生長大的林子淦在內地求學已經五年多,他先是在中國人民大學完成政治學與行政學本科專業,畢業後又通過北京大學港澳臺免試研究生招生方式修讀中國政治專業碩士研究班。

有感於內地發展機遇多,學術氛圍濃厚,林子淦一心在京潛修學業,他說,北京與香港比起來,是更為注重學術而不是經濟效率的一個城市,「我覺得在北京讀書的環境,是更適合一個學生接受人文社會科學教育。這令到我在思想上、在行動上都有所進步。」談及香港人在內地學習的優勢,林子淦認為,雙方從小的學習環境不同,香港的同學可能是在做研究上的選題上會比較大膽,而內地學生們的學術文化根底比較紮實,在基礎性的文獻綜述和數據分析上的表現較好。他指出,香港在回歸二十幾年之後,無論是在政治、經濟、社會上都會和內地越來越融洽,「新一代的香港人應該將職業發展乃至人生規劃,更多地放在內地,而不單單在香港。

長按識別二維碼下載「橙新聞」APP,發現更多精彩內容!

(圖片來自橙新聞)

往期精選 點擊閱讀↓↓↓

《香港「暴徒大學」排行榜出爐》

《香港電臺的成魔之路……》

《辱國旗不用坐牢,抗議老美馬上入獄!香港法院什麼操作?》

相關焦點

  • 故事:回不去的北京,大齡北漂青年永遠的痛
    北京 現狀: 這裡的愛情,變成了一個笑話,大齡女青年都想在北京紮下根,於是各種相親會,見面會,男女比例達到了驚人的1:4,本地有房有戶口的成了香餑餑
  • 《北京女子圖鑑之助理女王》:北漂,孤獨的軀體,倔強的靈魂
    本文共983字,預計閱讀時間3分鐘北漂,一個既過時又新鮮的詞彙,過時是因為它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新鮮是因為它永遠是正在進行時……北京,一個據說是「放得下靈魂,卻容不下肉身」的地方。但,即便如此,每年依然有成千上萬的人湧進這座城市,他們帶著行囊,帶著理想,帶著家人的期望,毅然決然的來到北京。你要問他們理想是什麼?他們會告訴你:「我想紮根在北京!」陳祥梅(王菊 飾)就是這樣一個人,她跟許多北漂一樣不怕苦不怕累,渾身的幹勁。
  • 駐唱歌手蛻變北京青年 賀剛自曝北漂血淚史(圖)
    如果說之前的像《梅豔芳菲》《新流星蝴蝶劍》《家的N次方》這些作品讓賀剛在觀眾眼前混了個眼熟,那麼《北京青年》無疑讓大家認識並記住了這個演海歸創業青年的演員叫賀剛。成長之路有苦有淚有貴人2007年賀剛憑藉《梅豔芳菲》開始踏上做演員的道路,同年開始了北漂生活。說到這段生活,賀剛自曝說:「雖然《梅豔芳菲》演了男一號,但是拿著簡歷照片去串組見導演的時候還是被拒絕,根本沒人用的,而且朋友都在深圳,到北京之後誰也不認識,每天就自己一個人,很寂寞的。」從深圳的輝煌到北京的落寞,賀剛經歷了人生的過山車。
  • 高校畢業生留京率連續下降 為什麼不愛『北漂』了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近年來,北京高校畢業生留京率連續下降。日前,「為什麼高校畢業生不愛『北漂』了」話題引發網絡熱議。更多探討不斷聚焦—— 留下還是離開?夢想不是「單選題」 編者按 2021年新年伊始,今年畢業的年輕人即將湧入求職大潮。對於95後、00後而言,「北漂」「滬漂」還是圓夢的必經通道嗎?
  • 北京青年:我活的很好,請別再「殺死」我
    上周,一篇名為《通勤,正在「殺死」1000萬北京青年》的文章,再次刷屏朋友圈,輕鬆斬落100000+。如果自媒體圈搞上一個「大IP」評選,「北京」這個詞一定當仁不讓勇拔頭籌。從《北京,有2000萬人在假裝生活》,到「被房價毀掉的北京青年」、「被房租壓垮的北漂青年」,再到如今被通勤「殺死」的北京青年,這些搭載著「北京」大IP的文章,均在極短時間遍傳網絡,引發社會關注。既然是「大IP」,自然大家都願意來蹭一蹭熱度沾一沾光。各家自媒體卯足了勁兒,時刻盯緊北京的每一個角落,隔三差五就要找一個點出來寫一寫。
  • 秦牛正威談北漂:對於北漂你們都有誤解,真正的北漂值得敬佩
    無非是為了的勵志分,北漂一族在人們心中有著與眾不同的位置,北漂已然成為勵志、奮鬥、艱辛的代名詞,無數個心懷夢想的普通人在北京奮鬥著,渴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世界認識自己。他們之中有人成功了,有人還在奮鬥的路上,不管結果如何北漂依然成為一種精神,一種文化。
  • 導演曹茜茜出席《再見·北京》劇本圍讀會 刻畫北漂人情冷暖
    近日,現實主義溫情院線電影《再見·北京》舉行了劇本圍讀會,劇本研討會後眾主創多次對劇本的細節進行討論完善。曹茜茜作為本片導演兼出品人也出席了此次圍讀會,帶領眾主創開啟「北漂之路」。《再見·北京》講述了三個北漂在北京這個國際大都市經歷的一系列悲歡離合.他們一個是普通的快遞小哥,一個是追逐夢想的搖滾青年,還有一個是創業失敗的中年人,他們是北京這個城市的中微小的人物,但用自己的勵志與不屈活出了不平凡的生活。
  • 北漂買房故事:想留不能留才最寂寞
    林悅考大學的時候,父母讓她從南方一所學校和北京的一所學校裡挑,從小就唱「我愛北京天安門」的她對首都充滿嚮往,所以毫不猶豫就選擇了北京。後來她如願以償地考上了北京的大學,四年的大學生活讓她更加了解北京,雖然畢業時父母也建議過她回老家,但最終她還是決定留下來加入「北漂」一族。
  • 「北漂青年」、「龍的傳人」近日成臺灣火爆詞彙
    這一切都在於韓國瑜跳脫以往選戰的打法,民進黨執政高雄20年來,其經濟與就業情況一直最被人詬病,韓國瑜改變選戰策略,不拔民進黨樁腳,把目標瞄準到因高雄就業機會少、工資低而到臺北工作的「北漂青年」,爭取青年返鄉投票。很多人看到「北漂」都會首先想到北京,確實,不管是百度或維基,北漂都是指從外地來到北京謀生活卻沒有北京戶口、漂流在北京的人群。
  • 《再見 北京》,一部北漂現實溫情題材的電影
    近日,院線電影《再見 北京》在經歷了北京最寒冬的緊張拍攝後殺青了。
  • 電影頻道出品電影《立水橋北》開機 講述北漂青年奮鬥歷程
    > 電影《立水橋北》開機儀式現場 由電影頻道節目中心出品,中共北京昌平區委宣傳部、中共北川羌族自治縣委宣傳部協拍,蘇州柏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制的電影《立水橋北》於9月26日在北京昌平舉行了開機儀式。
  • 電影頻道出品電影《立水橋北》開機 講述北漂青年奮鬥歷程
    電影《立水橋北》開機儀式現場由電影頻道節目中心出品,中共北京昌平區委宣傳部、中共北川羌族自治縣委宣傳部協拍,蘇州柏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制的電影《立水橋北》於9月26日在北京昌平舉行了開機儀式。 本片由曾獲釜山電影節亞洲內容大獎最佳新人導演獎的新銳導演金雄豪執導,曾在電視劇《河山》有過亮眼表現的優秀青年演員韓立、賴聲川劇場潛力新人鳳莉領銜主演。
  • 王菊素顏到底有多醜,《助理女王》告訴你,這款北漂電影真感人
    《北京女子圖鑑》曾拍攝成為網劇,播出之後,獲得大量觀眾的情感認同。北漂青年是一個體量巨大的群體,大家來到北京實現夢想,都帶著各自的委屈。尤其是女生方面,逃離家鄉,必須要留在北京的夢想,讓她們更是故事豐富。這部《北京女子圖鑑之助理女王》則保留著北漂的情感,講了一個藝人小助理的故事。
  • 香港「亞洲青年管弦樂團」走進北京
  • 院線電影《再見 北京》:切實還原真實北漂生活
    現實主義溫情電影《再見 北京》由曹茜茜執導並擔任出品人,騰宇時代(北京)影業有限公司出品,安澤豪、曹茜茜、王新領銜主演,徐崢親情出演,果靖霖、傅程鵬、王茜華等人主演。故事發生在北京這座國際大都市中,三段北漂人迥異的生活,幾乎涵蓋了所有北漂人正經歷的一切悲歡離合和喜怒哀樂。
  • 張可兒一首《大望路》席捲北京城 唱響北漂青年的心聲
    歌詞用最樸實的語言勾勒出北漂者的無奈:一座城的孤單,一個人的習慣,一個人四季的三餐,兩個人的遺憾…北漂的路上,寫著心酸,那些漂泊者在每一個旭日初升的時候,望著明天等待著希望,望著自己愛的人等待她的轉身,望著夕陽餘暉下那個等不來的身影。
  • 臺灣「北漂」女生:在北京有盼頭 再回臺已不習慣
    這是長達數年「悶經濟」狀況下,臺灣青年普遍存在的一種彷徨、迷惘與無望的社會心態。此次來參加海峽論壇,郭雪筠敏感地發現「來的臺灣年輕人還是太少了」。相比很多在無望中承受與忍耐的臺灣年輕一代,她顯得更有勇氣,當年決絕地離開了瀰漫著「溫吞」氣質的臺灣,奔赴北京,湧進「北漂」大軍發展。
  • 《後來的我們》,類型化北漂青年成長記又來收割眼淚了
    《後來的我們》講述了一對北漂青年的愛恨糾葛,他們相識於歸鄉過年的火車上,兩人因為懷揣著共同的夢想而一同在北京打拼,並逐漸相愛又走散,十年後又偶然重逢。正應了電影海報上的那個問句:後來的我們,學會如何去愛了嗎?或許這不僅僅是對見清和小曉拋出的疑問,還有大銀幕前的每一個人。
  • 《北京女子圖鑑》陳可:擁有追求的北漂女孩最美
    電視劇版《北京女子圖鑑》要比現在這些同名的系列大電影抗打的多,在什麼《北京女子圖鑑之助理女王,失戀直播,整容大師,再見愛情》等變了味兒的圖鑑之後,還是氣質在線的戚薇所飾演的陳可,具備了當代北漂女孩的種種形態。她在代表眾多北漂女孩的同時,也用一個個經歷與故事,為正在北漂或是即將北漂的女孩們照著亮。
  • 電影《北漂故事2020》開機,演員王成嶽在歷練中感悟人生價值
    近日,由演員王成嶽主演的電影《北漂故事2020》在北京開拍,該部電影導演為楊佳慧 ,這部劇依然走樸實搞笑通俗易通的輕喜劇風格,一景一事都是喜聞樂見的,貼近生活,淺顯易懂的孕育道理和方向。北漂帶來的衝擊北漂這個詞被一再提出來,在過去電影中裡面有太多的年代感和時代的印記,中國社會進城務工人民的心酸,巴士門口吆喝的售票員,抬著眼瞼看這北漂來的青年,警服和人民幣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