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中文名《金剛川》,英文名《Sacrifice》。英文名更加直白而真實的告訴大家,這一戰,就是視死如歸,就是用熱血換和平。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為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這《英雄讚歌》傳唱多年,每每聽到,都能讓人回想起朝鮮戰場上那一幕幕英雄而悲壯的畫面。讓我們讓我們一同走進電影,細數一下這些英雄們。
①高炮排長張飛——張譯
惜彈如命,但卻對自己的師父、前領導關磊十分關心,關磊因為戰場吸菸被免去了連長職務,張飛也因此而管著他吸菸。在炮位安排上,甚至有可能故意編造了上級的命令,而讓關磊去負責相對更安全的隱蔽炮位。最終拖著半個身子擊落美軍飛行員後犧牲在凝固汽油彈攻擊中。張飛無疑是片中最搶眼的,戲份也最多,最最催人淚下的,是在關磊犧牲後,含淚收斂其遺體碎片,在墳頭為自己的領導、師父、兄長點上了一根煙。片中張飛的一句「來吧」吶喊,對應美軍飛行員的「come on」,之後的陸空對射成了全片「激戰」的最高潮。
②步兵班長劉浩——李九霄
一心想著快速過江在戰爭結束前在前線立下軍功,了卻犧牲戰友的遺願,在看到連長高福和老鄉報務員犧牲後,毅然投入修橋隊伍,不幸被凝固汽油彈擊中。
③高炮班長/原連長關磊——吳京
技戰術純熟的高炮兵,原高炮連連長,因戰場吸菸被免職。從影片刻畫看,這個人物是一心想著打仗,職務、紀律全然不在意。在第一次空襲中果斷出手,擊落偵察機一架,在第二次敵機空襲中,主動暴露自己掩護張飛,被機炮打成碎片。
④工兵連長閆瑞——魏晨
前半程戲份不多,最露臉的是一身的肌肉和纏在身上比拇指還粗的大鐵鏈子,後半程高炮班的章節裡因為和張飛聊關磊和菸絲才顯現出他的粗中有細,橋屢修屢炸、屢炸屢修,直至最後工兵連搭成人橋,這個連長功不可沒。可惜犧牲在凝固汽油彈襲擊中,犧牲畫面中身上的大鐵鏈仍然泛著滾燙的紅光。
原型第3團3營9連連長張振智,江蘇省東海縣人,1922年出生,1946年參加革命,2003年過世,曾榮立1次特等功、3次一等功,被授予「二級模範」、「工兵英雄」等榮譽稱號。金城戰役期間,受命在金剛川巖裡渡口架一座載重橋,保證它暢通無阻,上級給他的期限是8天。
金剛川河面寬60米,水流湍急,河上本來有一座大橋和一座人行橋,敵軍為了封鎖這裡,晝夜出動24架P-61「黑寡婦」(影片中為隸屬於海軍陸戰隊的「海盜」夜間版F4U-5N/5NL戰鬥機)飛機總共投放炸彈1000枚左右,另發射炮彈超過2500枚。最終,張振智帶領工兵連在狂轟濫炸中不屈不撓地連續7次修復了37米長的橋,保證了作戰任務的達成。
⑤步兵連長高福來——鄧超
典型的志願軍基層指揮員形象,視戰士為兄弟手足,有高度的戰場警覺性(第一次空襲後敏銳判斷出榴彈炮攻擊),服從意識強(團部命令前鋒改後衛並支援修橋,雖不情願但仍積極執行),但又有些粗俗,緊張時會飆方言,無人能聽懂而自己又全然不知,在第三次空襲後的延時炸彈爆炸中被炸身亡,犧牲前不顧自己安慰反覆交代劉浩修橋。
⑥步兵戰士小胡——郭奕霖
全片的講述人,跟著劉浩的新戰士,應該是新補充進連隊的,還比較稚嫩,但經過一天一夜的戰鬥歷練,在片尾眼睛負傷的情況下決絕的加入工兵隊伍組成人橋保障大部隊通過。可以說小胡這個角色的原型是千千萬萬個志願軍戰士,他們是戰爭的親歷者,同時也在戰爭中成長和蛻變。志願軍的英雄不是宣傳出來的,是英雄們自發自覺的成長,英雄部隊的鍛造不是偶然的,是這隻隊伍的靈魂在不斷創造奇蹟創造英雄。
新時代,我們也面臨著新的挑戰。也許新的戰役不再以飛機大炮,血流成河的形式出現,但是同樣的艱巨,同樣需要我們這一代人,奮不顧身的付出和努力。抗美援朝一戰,換來了中國幾十年和平發展的時期,來之不易。同時,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從中美貿易戰,到美國今年處處給我們設障礙卡脖子,我們就更需要抗美援朝的精神來背水一戰。最困難的時候,我們取得抗美援朝的勝利,老一代的科學家用艱苦卓絕的精神,研發出原子彈。時勢造英雄,如今輪到我們上場了,基礎科學之戰,無數有為青年也會成長起來,將會湧現出新時代的英雄,不斷創造奇蹟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