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黎(化名)是某在線教育平臺的創始人,今年正好是他入行的第6個年頭。用他的話說,
這是一個彎腰撿硬幣的行業——只有極少數有資本撐腰的平臺才能存活和擴張,而且期間還得不斷打磨產品、為客戶提供優質的增值服務。
其實張黎的境遇也是整個在線教育平臺行業的縮影,畢竟目前談得上盈利的相關公司屈指可數。
第三方軟體下載網站騰牛網統計,目前共有5363款在線教育平臺相關的APP。就算去除一小部分已經倒閉但沒有及時更新信息的APP,該數據依舊十分驚人。
這其中有多少企業能盈利呢?艾瑞諮詢日前公布的報告顯示,當前中國教育信息化市場規模達4000億元,但部分A股上市企業的相關應收佔比不足5%,其他中小型規模的企業就更別提了。
高價採購基礎系統頻現
不過,即便行業大環境如此,還是有一些通過和體制內機構,如公立學校、企事業單位等做生意而賺的盆滿缽滿的在線教育相關企業。
比如12月18日,北京市石景山區教委就採購了一個名叫「當代好課堂」的在線教育平臺項目,服務內容為「網際網路+當代好課堂平臺在線教育及入校指導相結合的形式的服務」,期限為一年,總價410萬元,平均每所學校80萬元。
從收費細則可以看出,「當代好課堂」的服務輸出主要在於課改、課程建設、在校老師培訓費等圍繞線下教學形式和內容的改造,平臺只提供傳統網課的功能,除直播/錄播外不具有當下比較流行的AI、打卡、互動等模塊,比較單一。
接下來看一下經過「當代好課堂」改造後的課堂呈現:
這是一節在「當代好課堂」APP上免費提供的體驗課。體驗下來後發現與傳統課堂有幾個不同的地方:1.課桌椅擺放不再是單一面朝黑板的朝向,而是把全班學生分散,以6人為一組,圍坐在不同課桌;2.學生回答問題佔比時長增加;3.新增以組為單位提問的環節。
也就是說,這種課堂強調了線下課堂的互動性,但是並沒有看出跟「網際網路平臺」有什麼關係。
APP界面只有基礎功能,甚至沒有IM實時聊天
再來看一個例子,北京體育大學海外青訓隊員在線文化課程服務採購項目。簡單來說,就是採購一套能夠實現在線文化課學習的系統,屬於在線教育平臺的基礎功能。服務期限為1年,報價80萬元。
服務內容
這樣的平臺值這個價格嗎?留給讀者自行評判。
其實,諸如此類的採購項目多不勝數,這一方面反映了國家對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又凸顯了信息不對稱以及資源不平衡的問題。
艾瑞諮詢的報告提到,2019年中國教育信息化市場規模預計突破4300億元,其中財政性教育經費佔比約在70%-80%。
有政府背景的企業在政府項目上自然有先天優勢,但其他小企業只能靠激烈且原始的近身肉搏來獲得一席之地。
輕量級平臺「反攻」
其實,體制外的教培機構更能感受市場變化並提供最新的產品及服務。比如,當下最流行的在線教育平臺更多搭載在移動端比如小程序和APP上,功能也完全能覆蓋教學、教務、作業、測評、互動等,功能模塊多得多且價格還低得多。
按照目前市面上最流行的服務包價格,全功能開放+增值服務也就在幾萬元左右,遠低於政採的平臺。
比如目前比較知名的小鵝通、微學伴、短書、得到,以及部分剛獲得融資的新生平臺億班等。
也許有人會說,體制內學校不需要那些花裡胡哨的功能,在線教育平臺頂多算是個補充工具。
沒錯,你可以選擇不去使用多餘的功能,但為什麼要接受多餘的價格?
艾瑞諮詢認為,目前在線教育已經步入信息化2.0時代,過去由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的資源建設,也就是教學線上化時代已經基本過渡完畢,接下來將實現從教育專用資源向教育大資源的轉變;從提升師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養轉變;以及實現教育信息化從融合應用向創新發展轉變。
因此,體制內的學校無論是只針對線下授課內容進行改造,輔以在線平臺用來發布,還是只依託PC端進行教務教學的基礎管理,都將在信息化20時代進行升級迭代。
屆時在開放市場的衝擊下,那些功能豐富、服務多樣、價格適中的在線教育平臺勢必將蠶食吃慣「體制飯」且不與日俱進的企業,形成優勝劣汰的叢林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