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網絡電影的興起,讓這樣一種成本遠遠低於院線電影的模式開始廣泛出現在視頻網站上。
雖說投資有限很直接造成「五毛錢特效」,但由於廣電總局對影視作品正能量的要求越來越正式化,也讓這一新型產物越來越正規。
五月五日,網絡電影《雙魚隕石》上線,依據羅布泊彭加木失蹤事件和雙魚玉佩為背景,雖在道具布景上依然有硬傷,但作為一個網絡大電影來說,其敘事邏輯和節奏的把握還是能讓它拿到及格線以上的分數。
整個故事腦洞開的很大,以隕石為線索,表面看起來在意料之中,實則反轉的過程中也讓人直呼過癮。
它涵蓋了人性的貪婪,名譽的迷失,以及科研的奉獻,而結局的高能,更是上升到了父愛偉大的層面。
整體來看,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完整的故事,也是難得披著新穎科幻外衣卻能保證流暢的劇本,有值得探索的價值。
本篇文章將結合電影劇情著重分析如何讓一個科幻懸疑片出彩,內容會有部分電影劇透,為避免影響觀影體驗,介意者請先看電影。
一,什麼是科幻片?具有技術審美和科幻元素 ,但與現實有關聯,是現代神話而不是童話
提出這個問題,其實是無解的,因為到目前為止,依然沒有人能定義,科幻究竟是什麼。
但科幻的本質其實是構築一個全新的世界觀,而能讓一部作品脫穎而出的關鍵原因,就在於整個框架是否能讓觀眾有參與感。
①所謂的技術審美,代表觀眾是否能理解故事的框架背後想要表達的中心。
先拿一個例子,2018年上線的科幻片《湮滅》,評論是非常兩級分化,喜歡的人可以將它奉為神作,不喜歡的卻只是對它嗤之以鼻。
照此看來,我們很難拿一個標準的邏輯思維去看待科幻片,因為它本身就在於觀眾是否相信它想要表達的理論,但理論不是唯一的,或是對於目前的科學水平,科幻片的理論甚至是沒有依據的。
這就造成了一個不確定因素,如果一部電影過於晦澀難懂,或是整個故事複雜性很難讓人理解透徹,也就造成了它註定無法得到廣泛的認可。
另外,《流浪地球》曾讓我們看到了屬於中國科幻片的曙光,除去宏觀的故事線,特效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但《上海堡壘》口碑的崩裂,又讓一切回到了從前。
這也是另一個層面,人的感官可以被強大的特效欺騙,但一個完整的世界觀始終才是科幻片的靈魂。
而對於《雙魚隕石》來說,它的框架談不上優秀,但起碼做到了讓觀眾不出戲。
②以各種科幻元素連接,展現了一個簡單卻現實的問題
電影的設定非常簡單,隕石,時間絮亂,平行空間,以及複製。
一行四人來到沙漠的無人區,慢慢遇見了越來越多詭異的事情,時間是在1999年,他們卻在沙漠中發現了一艘來自1945年的德國的潛艇。
不存在同一空間或是同一時間的物體匯聚在一起,已經構成了故事呈現的所有元素,而那顆被命名為雙魚的隕石,是解開一切的關鍵。
複製一個完全一模一樣的生命體,卻只能有一個本體活著的設定,便是整個故事矛盾的關鍵。
教授看到隕石,第一反應是為了科研,有錢老闆看到的則是利益相關,而學生想到是自己的名利,只有意外牽連進科研隊的司機,想到的是如何回家見自己的兒子。
如同一副眾生相,因為一塊蘊含外太空能力的未知牽引,為我們展現了複雜人性中不同的一面。
③科幻不是純虛構,一切始終需要回歸到現實的層面
圍繞著隕石的力量讓他們自相殘殺,可說到底卻不知他們所追求的到底是什麼,所謂的名利,也並沒有明顯的指向性。
一切十分無釐頭,唯一確定的,面對未知,人性一定是經不起推敲的,電影科幻的外衣並不是為了講述一個純虛構的故事,而是讓一切回歸到現實的層面。
雖然整體來看電影的拙劣痕跡十分明顯的,但它的主題是很明確的,也是一份關於貪婪和犧牲的較量。
其中,女學生的死亡,是特別值得推敲的一部分,因為對於司機而言,他完全可以殺掉複製體,然後讓他們一起活下來,可為什麼他什麼都沒做?
這種以第一人稱敘述為主的方式本身就存在很多變故,一切可以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故事的呈現不是為了提供一個答案,而是留下無數的延伸空間。
而觀眾的思考是基於現實,所以對於科幻作品來說,「言已盡意無窮」的狀態才是相對完美的,具有反思或是開放式的結局也才能給觀眾更多參與感。
因此,要想讓一部科幻元素脫穎而出,框架結構的完善是基礎,而留給觀眾發揮的空間也就是它更上一層樓的進階因素。
二,什麼是懸疑?有劇情反轉,結果要在意料之外,給人驚喜。
論述懸疑其實比科幻容易得多,最關鍵的就是製造懸念以及如何反轉。
單純來說懸疑劇情片,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詞:燒腦,也就是在結局之前,沒人能猜到真相如何,甚至在結局之後,對劇情的理解也並不單一,這就是他過人的地方。
①為什麼走出沙漠的是司機?
影片中的四人小分隊,最後只有司機一人活著出來,他所講出的那個不斷被複製的故事,在更多人聽來只不過是一個精神病患者的臆想。
為什麼能逃生的是他?教授愚昧,有錢老闆貪婪,而學生執拗的想要將雙魚隕石帶出沙漠,它們都圍繞著這份未知的力量瘋狂。
這種深深的諷刺感貫穿整個影片始終,而當結局的反轉,告訴我們司機能走出沙漠,也不過是不停的去複製一個全新的自己,然後用自殺的方式讓另一個帶著所有人的執念繼續走下去時,這種感覺更是達到了極致。
就如同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最後那個沒有老虎,只有「吃人」情節的殘忍,當沒有人特殊的時候,也就代表了沒有人能置身事外。
整個故事想要表達什麼,一定不僅僅局限於那些我們表面能看到的那部分,複製卻不能共生,是影片最大的反諷,當我們為他們的愚昧感到可笑時,卻不知面對同樣情形的我們,或許也不過是做出與他們一般無二的選擇。
②所謂的雙魚隕石,有什麼意義?
一塊除了能複製卻並沒有任何其他作用的石頭為什麼讓他們瘋狂?這份貪婪之源又是什麼?
《湮滅》的結局,很多人都曾爭議回到研究所的究竟是本體還是複製體,這種「我究竟是誰」的困惑,也圍繞在整個電影當中。
雙魚隕石,靈感是靈異事件中來自羅布泊的雙魚玉佩,它的功能就透過鏡像不斷複製出一模一樣的人。
電影中教授第一個被複製,卻在研究隕石的過程中雙雙暴斃,而有錢老闆因為不小心吞了一塊隕石,所以觸發了無限複製,在複製體誕生的同時再次複製,最終也死於自相殘殺。
殺掉自己才能活下去,或許也就代表了這份人人爭相瘋狂背後,最大的詛咒。
而對於結局來說,也是全劇最高能的片段,為什麼司機走出沙漠的時候已經變成了二十年後?
其實這裡的理解,並不唯一,可以是由隕石造成了空間錯亂,也可以從側面看出司機講述的這個故事是否具有真實性,而我僅以其中一個解讀就可以體會這個故事的魅力。
他不斷複製一個全新的自己,他以為的二十天,其實是花了二十年才走出沙漠,複製的意義,是為了活下去。
可活著的本質,已經被打破了,結尾兒子告訴他,不論他相不相信這個故事,他們都不可能回到過去,不僅在於被複製的兒子是否還是他自己,更在於這個已經經歷了太多次重生的父親,他也早就不是他自己了。
所以司機的決定,是重新回到那片沙漠,結束這不斷輪迴的一生,也將一切引申到了故事背後的現實意義。
三,現實意義:來自故事之外的延伸,是將所有線索匯聚到最關鍵的主題
電影留下最大的遺憾,對人性的詮釋不夠深入,一切淺嘗即止,若是能有更好的預算,再加上科學的闡述和特效的加持,整部作品一定可以有更好的成績。
劇本的結局回歸到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愛,讓一切升華了它的內核,這也是一部作品最關鍵的一個環節,不論你想要表達的東西有多麼冗雜,最後一定是將所有線索匯聚到一個最關鍵的主題。
兒子看著父親每複製一次就在錢包裡拿出的合影,厚厚的一沓,代表了他對於他的愛,其實從兒子的複製人出現的那一瞬間,或是更早的時候,他就已經相信了整個故事,但此時的父親已不是父親,他也不再是他。
他們無法回到從前,也不可能有以後的和平相處,唯一的解決方案,只有重新走向虛無,這也才將整個故事連接了起來。
為什麼不能有兩個一樣的人同時出現,複製的本質依然遵循能量守恆,所以當一切被打破的時候,無論怎麼彌補,就是回不去了。
有了一個複製體,就會有千千萬萬個複製體,縱使記憶保留,但家人不再是家人,而當一塊蘊含力量的隕石落入現實世界,等待兒子的命運又是什麼呢?不過是開啟新一輪的輪迴罷了。
電影留下的彩蛋裡,兒子收集了家裡所有的珠寶,金表,手機,然後將手緩緩伸向了雙魚隕石,這種在貪婪中的迷失,也或許就是雙魚隕石帶給人類最大的災難,表面的力量,終究也只是拉著所有人走向湮滅。
至此電影結束,也讓整個故事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閉環,從一個小團體到整個世界,一切也再難得到終結。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整個故事,教授代表的是權威,有錢老闆代表的是資本,女學生代表的是以自身出發的精英階層,而司機代表的,其實也就是普羅大眾。
單單四個人就可以代表一個社會的構成,而他們的不得善終,說到底也還是在藉由故事反諷現實,不斷複製,不斷重生,沒有人能停下來,除了走向虛無,也沒有人能放棄這份貪婪。
社會的和諧始終只是表面的和諧,權威也不一定完全正確,資本可以操控人心,自私才是人之本性,而普羅大眾也從來沒有那麼無辜。
總結來說,故事是個好故事,電影的延伸也可以有很多種解讀,作為一部小成本,小製作的網絡電影,難得挺有意思的。
貪婪的盡頭不過是犧牲,沒有人可以全身而退,當我們在欲望裡迷失,到頭來也只是丟了初心,也丟了自己。
或許,也只有懂得滿足才是真正的快樂。
感謝閱讀。
圖片來自電影《雙魚隕石》。
首發於今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