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6年大學畢業以來,《爸爸去哪兒》節目製片人、總導演謝滌葵已經在湖南衛視默默幹了十多年,先後擔任過編輯、記者,做得最久的工作是製片人。雖說各種獎項都拿了不少,卻也談不上有名。
直到2013年,臺裡把製作韓國節目《爸爸!我們去哪兒?》中國版的任務分配給他。後來,謝滌葵在接受採訪時推測原因,可能是因為自己的團隊拍攝過形式相似的棚外真人秀《變形計》,當時這檔節目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業界最高的戶外真人秀水平。
「播出前我們就對這個節目有信心,但是沒想到會甩掉對手那麼多。」謝滌葵曾對《商業周刊/中文版》說到。
具體來說,《爸爸!我們去哪兒?》是一檔從韓國MBC電視臺引進的親子戶外真人秀節目,原版旨在讓愛護子女的父親們試圖聆聽子女們心事、傳達父愛。節目於2013年1月6日首播,每集約90分鐘,播出數集後收視率突破10%,並且持續穩定攀升。
謝滌葵團隊製作出的《爸爸去哪兒》,自2013年10月11日第一季開播以來,當日即以全國網收視率1.1力壓同時段其他節目,之後收視率一路攀升,第十期單期全國網收視率達到5.3,甚至一度超過同年上檔的《我是歌手》前十二期單期收視率。
重要的背景是湖南衛視在當時的綜藝領域面臨來自燦星和《中國好聲音》的極強挑戰。2013年的湖南衛視《快樂男聲》收視成績並不理想,昔日輝煌難以再現,於是提出《我是歌手》和《爸爸去哪兒》結合的雙引擎策略。
「項目立項時在內部就有很大的爭議聲,戶外真人秀,沒有舞臺,沒有賽制,也沒有湖南臺擅長的PK,更沒有可以提前預設的懸念,是否能足90分鐘一期,都還是未知數,一切充滿風險。」
《爸爸去哪兒》的成功還在很大程度上歸結於當時中國市場戶外真人秀的匱乏,而《中國好聲音》的「海外模式+中國故事」模式也啟發了《爸爸去哪兒》。
比如,節目第一季的五組嘉賓,是導演組共拜訪了20對為人熟知,且互相間存在差異的明星父子、父女後才最終確定出來的。節目整體模式上採用韓國版的大框架,但環節設計則進行了改變,拍攝地點、時常、風格等不盡相同。
「孩子是選擇四到六歲,因為七八歲的小孩容易失去童趣;4歲以下的又太懵懂完成不了任務。」謝滌葵曾經對媒體詳細描述過自己對原版模式的改編,「小朋友的搭配原則是男孩要比女孩多,韓國原版是四個男孩一個女孩,我們選到的兩個女孩子意外地突出,也給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工作多年來,這檔節目為謝滌葵帶來最高的收入。在湖南廣電,每一期節目如果取得同時段第一,就會有相對應的獎金獎勵,謝滌葵團隊把《爸爸去哪兒》做到第三季,幾乎每期都是收視第一。
《爸爸去哪兒》也讓中國市場認識到先進節目模式的優勢。2013年7月24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限歌令」,衛視的選秀時代已經難以為繼。在這樣的情況下,美、韓等國綜藝節目所採用的工業化製作模式,能夠給人強烈代入感和觀看快感的真人秀節目,成為一線衛視和節目製作方尋求差異化的可行選擇。
同時,《爸爸去哪兒》還標示出中國電視節目的一個重要突破點在於戶外真人秀。2015年起,浙江衛視《奔跑吧兄弟》所受的好評和一度破5的收視率也證明了這一點,而東方衛視至今都在享受《極限挑戰》的紅利。
這個火爆的戶外真人秀的市場,並不是人人都能上來分一杯羹,從生產周期、人員投入及專業程度,到後期製作方法上,國內都與成熟模式存在差距。這樣的製作難度在國內只有實力強大的一線電視臺可以嘗試,二、三線電視臺還是很難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