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有容德乃大,有忍事乃濟

2020-12-23 歷史國學教堂

忍耐,一直以來都是佛門修行必須經歷的過程。一個想修佛的人當然需要學會忍,且時時記住要忍。忍耐是磨礪生命的第一要務。

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也曾經解釋過「忍」:這個忍在佛法修持裡是一個大境界。大乘的佛法,則必須「得成於忍」。得忍與得定不同,所以說菩薩要得無生法忍,才進入大乘的境界。

釋迦牟尼佛曾教給我們忍耐的三重境界:

第一,是對人為的加害要能夠忍受。忍人家對你的侮辱、對你的陷害。能忍,絕對有好處。原因何在?因為能忍,所以心地清淨,容易得定,修道容易成就,乃是最大的福報。

第二,是自然的變化。如冷熱、寒暑的變化,能夠忍;飢餓、乾渴要能忍;遇到天然的災害,也要能夠忍耐。

第三,是修行。佛法的修學也要忍耐。修行要有很大的耐心,沒有耐心不能成就。耐心是佛的一大特徵,不能忍耐就沒有更進一層的境界;耐心也是精進的預備功夫,有耐心才談得上精進。

佛祖給了忍的各種境界,這番教導實在感動人心。對於忍的各種境界,古代弘一法師有自己的看法,他曾借一首詩表達了自己對忍的看法,詩文如下:弘一法師曾寫過一段佛偈:

度量如海涵春育,持身如玉潔冰清,襟抱如光風霽月,氣概如東嶽泰山。

弘一大師的」言下之意」,所說的正是以寬宏大量之忍就是忍別人所不能忍。那麼,究竟忍是如何的呢?中國人對於「忍」有特殊的理解,通常認為「忍」就是「忍辱」。沒有忍辱,就不能負重,沒有忍耐,就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忍是一個人獲得成就不可迴避的過程!

其實,不光學佛需要行「忍」,一切成就也都來源於「忍」。小不忍則亂大謀。孔子的克己復禮是忍耐,他的思想至今在人間散發著理性的光芒,成為眾人奉行之本。

忍不是懦弱無能,忍是不屑墮入無間地獄的誘惑。忍是以退為進,忍耐是上善,老子曰,上善若水,水是最溫柔的,水卻又是最強大的。忍就是相信時光的力量,不是依靠自己,而是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公道。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濟。

能屈能伸,大丈夫之道也。忍得一時方能成就偉業,相反,不能忍耐、毛毛躁躁,最終只能錯失良機、遺恨千古。莫大的禍患,都來源於不能忍耐一時。

劉邦在取得基本勝利後按兵不動、將功勞經常贈與項羽是忍耐,終厚積薄發成漢高祖一代帝業;項羽急不可待,最終卻是霸王別姬、飲恨烏江。

韓信甘願受胯下之辱是忍耐;司馬遷受到宮刑忍耐而出《史記》;劉備與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是忍耐,曹操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之後劉備巧借聞雷來掩飾,韜光養晦,日後才有與曹操、孫權三足鼎立之局面。

事業失敗需要忍耐,感情受挫需要忍耐,人生磨難需要忍耐,經濟合作需要忍耐,人際關係需要忍耐,家庭生活需要忍耐。

所以,明代禪宗憨山大師就講:「荊棘叢中下腳易,月明廉下轉身難。」一個人學佛處處都是障礙,等於滿地荊棘,都是刺人的。

普通人的看法,荊棘叢中下腳非常困難,但是一個決心修道的人,並不覺得太困難,充其量滿身被刺破而已!最難的是什麼呢?月明廉下轉身難。要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進入這個苦海茫茫中來救世救人,那可是最難做到的。

在人生的歷程中,我們會遇到一些需要忍耐的事情,藉以歷練自己的心智。學會忍耐,在生命歷程中實踐忍耐,你就能夠在不久的將來成就你的人生。

相關焦點

  •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唐代的繁榮被普遍解讀為建立在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基礎上。然而,大唐立國之初,官方就明確規定本土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為主,外來佛家文化是客,必須以本土文化為尊。事實上,大唐盛世是在道家和儒家佔主導地位的時候形成。
  • 寬容,有容乃寬,有容德大
    在學術上謙遜寬容,具有海不擇流,有容乃大的寬廣襟懷,從不與人爭吵高低,但也絕不會趨炎附勢。一個人在社會上安身立命是不容易的。遇到別人對你傷害時,要學會容忍,在挫折面前要學會忍耐,在名利面前要學會忍讓,艱難困苦時更要學會忍受,只有這樣你才能在任何時候都表現得氣定神閒。容忍、忍讓、忍耐、忍受,中心就是「容忍」二字。容忍不是懦弱,不是放棄,更不是失望和絕望。
  • 中國美術館-有容乃大-容庚捐贈展
    中國美術館-有容乃大-容庚捐贈展中國美術館-有容乃大-容庚捐贈展中國美術館-有容乃大-容庚捐贈展中國美術館-有容乃大-容庚捐贈展中國美術館-有容乃大-容庚捐贈展中國美術館-有容乃大-容庚捐贈展中國美術館-有容乃大-容庚捐贈展中國美術館-有容乃大-容庚捐贈展中國美術館-有容乃大-容庚捐贈展中國美術館
  • 《道德經》:「有容」乃大!
    對於房子,大家最看重的就是房子的可用面積,因為這個指數才真正決定了房間的性價比,房產證寫的上面積再大,減掉公攤,真正的可用面積有多少,這才是最重要的!《道德經》告訴我們「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房子的牆壁是死的,房子的空間才是可以用來在裡面活動的,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可是《道德經》作為萬經之王,為什麼要告訴我們這麼普通的常識呢?
  • 有容乃大,容的是什麼?
    可是人只是單獨的個體,有特定的價值取向、學識修養,不可能對旁人的每句話都坦然接受,對每件事都無怨無悔,更不可能對每個人都一視同仁。  潭柘寺有副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我們常見佛家的彌勒菩薩,碘著大肚子,笑口常開。他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正因為能容忍,所以他常笑;正因為樂觀,所以他能忍。
  • 職場中要做到「有容乃大」
    最後閨蜜說:「我要給他撂挑子!以後不是我份內的絕不伸手!」我冷冷的笑了笑反問道:「如果上級領導背後說你壞話,你心裡承受的了嗎?」這句話問的突然,閨蜜沉默了。最後說:「我承受不了!」是呀,有多少人能承受背地裡說自己的壞話呢,何況還是自己的領導。其實想想,但凡規矩人,基本都會遇到閨蜜的問題。
  • 佛教:十大明王,乃十大諸佛菩薩化身,各有寓意,不妨一覽
    菩薩」意譯作:道眾生、覺有情、大覺有情、道心眾生,寓意大慈大悲。大威德明王是西方蓮花部的教令輪身,此忿怒身是降伏魔尊,蓮花部的辦事明王,以如意寶棒為其三昧耶形,如意寶棒謂棒之上端有如意寶,寶者理也,棒者降伏為體故智也,如意寶棒乃顯理智不二之意。大威德明王,譯作解眾生縛,即降閻魔尊之意。阿彌陀佛的變化身,亦有相傳為文殊菩薩之化身。
  • 有容乃大,大即為「道」
    天下的溪水與河流能歸於大海,是因為大海身處低洼有"容"才成汪洋。瓶子是因為能裝下液體才成為容器,才被人們所喜愛。天地之所以有盎然生機,是因為包容了萬物。人類之所以成為萬物之靈長,是因為心胸能容天地,有容乃大。
  • 論語史鑑:有容乃大,無欲則剛!
    全文理解為:孔子發牢騷說:「我沒見到過真正剛正的人。」有人回答說:「申棖很剛正。」孔子說:「申棖有貪慾,怎麼算剛正呢?」本文包含了兩個成語:無欲則剛、申棖之欲。一個人慾望太多,為了滿足欲望,不免逢迎求全,違反原則,怎能做到剛正、剛強、剛直呢?孔子認為,所謂的欲望,並不見得就是指貪愛錢財美色。
  • 方寸之間 有容乃大
    通過這一期的走訪,當代嶺南印壇,研究成果越發喜人,但也有學者提出,因尚未建立專門的篆刻組織,並不利於篆刻的發展,更有學者認為,篆刻的理論梳理更有待進一步投入,把篆刻研究做到真正的「方寸之間,有容乃大」。■統籌:李世雲 ■採編:潘瑋倩 陳福香 梁志欽 曾貴真【來源:新快報】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道德經》聖常無心便是海乃百川,以善待人;有容乃大,以德服人
    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九章中,就特地的告誡世人要學會以德待人,愛你身邊每一個人,才會收穫信任長久。下面就帶來此章的解析,《道德經》聖常無心便是海乃百川,以善待人;有容乃大,以德服人:聖人常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 微信頭像分享: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此聯為清末政治家林則徐任兩廣總督時在總督府衙題書的堂聯。海之所以浩瀚無邊,是因為它容納了大地上成百上千條河流的水源,它的胸懷不僅可以容納小小的塵埃沙粒,同時也可以裝下偉岸的高山。
  • 《一秒鐘》:須臾之間 有容乃大
    所以從表象上看,《一秒鐘》所演繹的是一個關於電影膠片的故事,但不論是張九聲,還是劉閨女,他們對電影本身都沒有多少喜愛,只是因為膠片帶給了他們各自不同的述求,才與電影發生了交集,而這部電影所講述的也並不單是電影從業者的情懷,《一秒鐘》的本質是張藝謀以電影膠片為切口,去折射在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下普通人的困境,去以一個普通人的視角,不帶批判立場的一窺特殊歷史時期的社會現狀
  • 人生似水,有容乃大
    但是人活一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不必太失落。活著,要學會隨緣隨心,就算未來的路依然荊棘密布,風沙飛揚,也別忘了笑看風雲。世態炎涼,坦然面對,也是種活法。活著,不必氣餒,激情成就夢想。有自信,凡事就有了好的開頭。不必炫耀,是金子總會發光,把眼前的分內事辦好即可。
  • 何以說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乃紅樓最長一夢,有何玄機?
    這些夢境夢幻裡,數男一號賈寶玉的夢最多,共有十個,"鳳辣子"王熙鳳的夢也不少,有6個;其次是黛玉的"瀟湘驚夢"及最短一夢"夢見有人叫薛寶釵為寶二奶奶",寫得亦是腦洞大開,別有一番深意;餘下的甄寶玉的"夢見賈寶玉"及"在夢中改性情",還有史湘雲、柳湘蓮、尤二姐、賈瑞、秦鍾、茗煙、小紅、香菱、妙玉、襲人等不特定人物的夢,也是豐富多姿,異彩紛呈。
  • 南無阿彌陀佛乃攝彌陀因位之萬行、果地之萬德,故功德效驗甚大
    南無阿彌陀佛乃攝彌陀因位之萬行、果地之萬德,故功德效驗甚大省庵大師:六字真經堪讀誦,誰言名字假非因。即名顯體方稱妙,託境觀心易入真。說無量壽者,乃是漢語發音。說南無阿彌陀佛者,又是梵語正音。又,南者是歸,無者是命,阿者是無,彌者是量,陀者是壽,佛者是覺。故言歸命無量壽覺,此乃梵漢相對,其義如此。《佛說阿彌陀經》中說阿彌陀有無量壽、無量光二義。稱念六字名號即南無阿彌陀佛,願生西方淨土,乃是淨土宗初祖廬山慧遠大師等所倡導。
  • 泰拳專家坤青:李小龍對戰泰拳王乃佛孰強孰弱?
    拳迷都幻想他能東山再起,再度步一拳壇峰頂,然後與當時人氣最盛的乃佛進行龍虎鬥,為拳壇掀起高潮。為此,侖披尼拳場方面先安排乃佛的同袍「黃金腿」匹博蓮(當時也是紅極一時之輕量級高手)與他一較,如他能順利過關,再與五星上將的乃佛交手,便肯定有空前叫座力。頗微妙的是東北名將(又名學生哥)匹博蓮不僅自年少時已奉亞披勒為偶像英雄,自己也同偶像一樣,特別擅用連環飛踢,毛腿能左右開弓,疾速勁猛,挫強敵無數。
  • 陽乃與大老師月下談話,「你,不會醉」,道出了陽乃的心酸
    ,這意味著一直以來陽乃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幫助雪乃成長,雪乃想做的事就去做,無論對錯,而大老師認為如果雪乃錯了就應該阻止,但陽乃用了雪乃不會乖乖聽話作為藉口。配合陽乃的表情可以看出,這段對話不僅僅是說雪乃,也是說自己,自己做的事不管對錯都無所謂,無論怎麼做都沒有區別,因為成功能讓自己成長,失敗也能讓自己成長,也就側面反映了雪之下母親對陽乃的教育就是對錯都無所謂,都能讓你變得更強。可是對錯怎麼能都一樣呢?
  • 小忍成仁,大忍成佛!
    一個佛弟子修行的目的是學佛,從凡夫到佛中間的一條路就是菩薩行,修菩薩行要具足六個方面。這六個方面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又被稱為六度,在這六度能忍辱,才什麼事都能做到。    因為一切道業都必須由忍做起,能忍才能殷勤精進,才會有進步,所以說忍辱的功夫最大。忍能成大事,忍是大智,大勇,是大福。
  • 印光法師文鈔|關於無所為而為善,乃大聖人之身分的開示
    亦不問是臨濟、曹洞、天台、賢首,但須篤信淨土法門,言行相應即可。其住持論次數,不論世代。乃大公無私之道場,非如傳剃度,傳法徒之涉於專私之範圍也。(其十)陳劍潭先生信因果,而思欲發明,而復不肯念佛,乃文人習氣。當日遠公以陶淵明胸懷空曠,可以學道,招之入蓮社。彼殆以酒為命者,知佛門戒酒,不敢遽許,因曰:「許某飲酒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