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歐洲樂壇評為「中國鋼琴三劍客」的,除了郎朗和李雲迪,還有一位就是沈文裕。
論知名度,沈文裕或許遠不如另外兩位。但論技術,他的功夫絕不在他們之下。
《紐約時報》曾經這麼評價過他:
「如果李雲迪是抒情王子式的天才,朗朗是激情冒險式的天才,那麼沈文裕則是冷靜的哲學家式天才。他能舉重若輕地徵服任何最高鋼琴技術難題, 對音樂理解更具有內省般的直覺, 他將無可爭議地成為一代鋼琴大師。」
沈文裕的確是個天才。
可惜直到現在,34歲的他也沒能成為一代鋼琴大師,如果「鋼琴大師」的定義僅僅是享譽世界的話。
在19歲之前,沈文裕的種種履歷確實符合鋼琴大師年少成名的軌跡:
5歲時,他聽到電視機裡的《楚留香傳奇》主題曲,然後一個音符不差地在自己的玩具電子琴上彈了出來。
老爸發現兒子的天賦,給他買鋼琴,帶他拜師學習,僅僅4年後,9歲的他就在四川音樂學院舉辦了人生第一場獨奏會,全場800人,座無虛席。
下一年,沈文裕去到南非聽世界鋼琴大師亞辛斯基的講課。課上,大學生在亞辛斯基的指導下演奏蕭邦的《瑪祖卡》,可總是彈不好。
這時候,小小的沈文裕站起來說想試試,沒想到技驚四座!結束後,亞辛斯基還摸著他的手說道,這孩子將來肯定會成為世界大師的。
到了11歲,沈文裕獲得了去德國留學的機會。
幾位名師都想爭搶這個好苗子,最後,沈文裕選擇去漢諾瓦音樂學院深造,成為李雲迪校友,拜師在有德國音樂教育「三駕馬車」之一稱號的凱沫林門下。
沈文裕就像是為了鋼琴而生的人,那些別人眼裡的魔鬼曲目,在他的指尖下全部都會行雲流水地演繹出來。
2004年,年僅18歲的沈文裕,憑藉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三鋼琴協奏曲》(簡稱「拉三」),一舉拿下拉赫瑪尼諾夫國際鋼琴比賽的冠軍,並且獲得了在卡耐基音樂大廳舉行獨奏會的殊榮。
聽過拉三的人都知道這曲子有多恐怖:
▲沈文裕演奏《拉三》
因為沈文裕實在天賦過人,老師凱沫林對他偏愛有加,四處幫他聯絡演出機會和各方資源。
但大家都沒想到,19歲時,沈文裕做出一個驚人的決定:輟學回國。
自那之後,沈文裕的人生就走向了另一個路口。而後續發生的故事也被世人貼上了「悲劇」「天才隕落」等灰色標籤。
媒體的宣傳當然有妖魔化的成分,我們也不能窺見事情的全貌和真相,但這些虛擬和真實穿插的故事,同樣能啟發我們很多思考。
父母的控制欲會毀了天才?
沈文裕回國的原因,在各個媒體的評述中,似乎都歸罪於他的父親。是父親肖元生的荒唐決定,斷送了兒子的前程。
▲幫沈文裕上傳演奏視頻的父親
媒體塑造出的肖元生,是一個控制欲極強的人,甚至有些「被害妄想症」。
在他看來:兒子完全可以當鋼琴家了,但德國人卻還要他做學生。為了逼迫沈文裕回國,還威脅要跟他的媽媽離婚。
他不滿意演出的報酬,又覺得唱片公司只圖利益,導致沈文裕一次次錯失機會;他以外行人的標準指指點點,要求兒子在演奏上以快為上,而忽略情感的表達;
因為看多了天才總有人格缺陷的故事,所以他把沈文裕培養成了一個連衣服都不會洗、網也不上戀愛也不談的生活低能兒……
不過也有一部分人說,上面的故事都是惡意揣測,畢竟沒有誰真的趴在人家床底下親眼看見事情的發生。
雖然我們不知道幾分真幾分假,但這些坊間傳聞對於廣大琴童和家長倒也有些警示價值:
家長是否要全權替孩子做決定?在孩子的鋼琴之路上,家長到底要參與多少?如何把握好尺度,讓孩子進步的同時又保持獨立性呢?
學琴就一定要成為大師嗎?
很多人學習鋼琴,就是為了成為大師。沈文裕也說過想成為大師,但大師的定義到底是什麼呢?
是可以在多高級的世界級音樂廳演出?還是有多豐厚的酬勞?還是被多少人認識和崇拜?
按這個評價標準來講,現在的沈文裕絕對算不上大師了。媒體們已經把他塑造成了「傷仲永」的典範:
在地下室練琴的照片,在三線城市演出、演出費只有3萬的境遇,發的演奏視頻評論只有幾十個……
可這只是大家眼前看到的而已。誰又知道沈文裕真正的心理狀態和他本人對生活的感受呢?畢竟不是所有人都以名利為追求目標的。
人家也許並不困窘,畢竟別墅的房租也要一個月10萬,彈奏的斯坦威也要120萬,在地下室談琴一是為了不擾民,二是因為那裡的溫度溼度剛好適合這架昂貴的鋼琴。
短短幾年間,沈文裕已經錄了3000多段視頻,因為沒有多個機位切換,所以都一氣呵成。
為了讓效果達到完美,每首都要不斷地重聽重錄。他根本不在乎有多少評論,只想把這些記錄下來,讓琴童們有個演奏範本做參考學習用。
▲沈文裕演奏李斯特《鍾》
淡然低調,是他熱愛鋼琴的方式。論不上對錯。在外人看來的窘迫,也許是人家最舒適的狀態。
不過,這些事也能讓大家明白:如果要成為世俗意義上的「大師」,除了技術,還需要左右逢源的高情商和野心,還有給力的宣傳公司,並不都是個人能左右的。
技術和情感哪個重要?
這是經常被大家討論的問題。就好比評價一個演員是方法派或者自帶靈氣一般。
沈文裕也總是被評論為「技術大於情感」。39.9秒彈完《野蜂飛舞》,快到人眼只能捕捉到手的殘影;某次比賽完被評委給出一句Stupid,被指過於追求速度而冒犯了本該具有的美感…
可是,如果聽了沈文裕的所有作品,才會發現並非如此。
關於沈文裕的故事,雖然真實性可考,但不可否定的是,他真的是非常非常熱愛鋼琴。
人們常說,愛一個人,從眼神就能看出來。而是否愛鋼琴愛音樂,也能從眼神中讀出。沈文裕每每談起鋼琴的時候,我們明顯能看到眼神裡的那些光亮和純真。
▲沈文裕演奏李斯特《鍾》
正因為熱愛,他從不用父母逼著練琴;正因為熱愛,他願意不斷挑戰自我挑戰最難的曲子;正因為熱愛,他不厭其煩地錄了3000首曲子;正因為熱愛,他依然走在彈奏鋼琴的路上。
活在世界上,能享受鋼琴帶給自己的快樂,這才是最重要的吧?
風靡全球的音樂入門經典
更多美好製造優選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