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郎朗李雲迪並稱「中國鋼琴三劍客」的他,為什麼沒火?

2021-02-21 世界音樂

曾被歐洲樂壇評為「中國鋼琴三劍客」的,除了郎朗和李雲迪,還有一位就是沈文裕。

論知名度,沈文裕或許遠不如另外兩位。但論技術,他的功夫絕不在他們之下。

《紐約時報》曾經這麼評價過他:

「如果李雲迪是抒情王子式的天才,朗朗是激情冒險式的天才,那麼沈文裕則是冷靜的哲學家式天才。他能舉重若輕地徵服任何最高鋼琴技術難題, 對音樂理解更具有內省般的直覺, 他將無可爭議地成為一代鋼琴大師。」

沈文裕的確是個天才。

可惜直到現在,34歲的他也沒能成為一代鋼琴大師,如果「鋼琴大師」的定義僅僅是享譽世界的話。

在19歲之前,沈文裕的種種履歷確實符合鋼琴大師年少成名的軌跡:

5歲時,他聽到電視機裡的《楚留香傳奇》主題曲,然後一個音符不差地在自己的玩具電子琴上彈了出來。

老爸發現兒子的天賦,給他買鋼琴,帶他拜師學習,僅僅4年後,9歲的他就在四川音樂學院舉辦了人生第一場獨奏會,全場800人,座無虛席。

下一年,沈文裕去到南非聽世界鋼琴大師亞辛斯基的講課。課上,大學生在亞辛斯基的指導下演奏蕭邦的《瑪祖卡》,可總是彈不好。

這時候,小小的沈文裕站起來說想試試,沒想到技驚四座!結束後,亞辛斯基還摸著他的手說道,這孩子將來肯定會成為世界大師的。

到了11歲,沈文裕獲得了去德國留學的機會。

幾位名師都想爭搶這個好苗子,最後,沈文裕選擇去漢諾瓦音樂學院深造,成為李雲迪校友,拜師在有德國音樂教育「三駕馬車」之一稱號的凱沫林門下。

沈文裕就像是為了鋼琴而生的人,那些別人眼裡的魔鬼曲目,在他的指尖下全部都會行雲流水地演繹出來。

2004年,年僅18歲的沈文裕,憑藉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三鋼琴協奏曲》(簡稱「拉三」),一舉拿下拉赫瑪尼諾夫國際鋼琴比賽的冠軍,並且獲得了在卡耐基音樂大廳舉行獨奏會的殊榮。

聽過拉三的人都知道這曲子有多恐怖:

▲沈文裕演奏《拉三》

因為沈文裕實在天賦過人,老師凱沫林對他偏愛有加,四處幫他聯絡演出機會和各方資源。

但大家都沒想到,19歲時,沈文裕做出一個驚人的決定:輟學回國。

自那之後,沈文裕的人生就走向了另一個路口。而後續發生的故事也被世人貼上了「悲劇」「天才隕落」等灰色標籤。

媒體的宣傳當然有妖魔化的成分,我們也不能窺見事情的全貌和真相,但這些虛擬和真實穿插的故事,同樣能啟發我們很多思考。

父母的控制欲會毀了天才?

沈文裕回國的原因,在各個媒體的評述中,似乎都歸罪於他的父親。是父親肖元生的荒唐決定,斷送了兒子的前程。

▲幫沈文裕上傳演奏視頻的父親

媒體塑造出的肖元生,是一個控制欲極強的人,甚至有些「被害妄想症」。

在他看來:兒子完全可以當鋼琴家了,但德國人卻還要他做學生。為了逼迫沈文裕回國,還威脅要跟他的媽媽離婚。

他不滿意演出的報酬,又覺得唱片公司只圖利益,導致沈文裕一次次錯失機會;他以外行人的標準指指點點,要求兒子在演奏上以快為上,而忽略情感的表達;

因為看多了天才總有人格缺陷的故事,所以他把沈文裕培養成了一個連衣服都不會洗、網也不上戀愛也不談的生活低能兒……

不過也有一部分人說,上面的故事都是惡意揣測,畢竟沒有誰真的趴在人家床底下親眼看見事情的發生。

雖然我們不知道幾分真幾分假,但這些坊間傳聞對於廣大琴童和家長倒也有些警示價值:

家長是否要全權替孩子做決定?在孩子的鋼琴之路上,家長到底要參與多少?如何把握好尺度,讓孩子進步的同時又保持獨立性呢?

學琴就一定要成為大師嗎?

很多人學習鋼琴,就是為了成為大師。沈文裕也說過想成為大師,但大師的定義到底是什麼呢?

是可以在多高級的世界級音樂廳演出?還是有多豐厚的酬勞?還是被多少人認識和崇拜?

按這個評價標準來講,現在的沈文裕絕對算不上大師了。媒體們已經把他塑造成了「傷仲永」的典範:

在地下室練琴的照片,在三線城市演出、演出費只有3萬的境遇,發的演奏視頻評論只有幾十個……

可這只是大家眼前看到的而已。誰又知道沈文裕真正的心理狀態和他本人對生活的感受呢?畢竟不是所有人都以名利為追求目標的。

人家也許並不困窘,畢竟別墅的房租也要一個月10萬,彈奏的斯坦威也要120萬,在地下室談琴一是為了不擾民,二是因為那裡的溫度溼度剛好適合這架昂貴的鋼琴。

短短幾年間,沈文裕已經錄了3000多段視頻,因為沒有多個機位切換,所以都一氣呵成。


為了讓效果達到完美,每首都要不斷地重聽重錄。他根本不在乎有多少評論,只想把這些記錄下來,讓琴童們有個演奏範本做參考學習用。

▲沈文裕演奏李斯特《鍾》

淡然低調,是他熱愛鋼琴的方式。論不上對錯。在外人看來的窘迫,也許是人家最舒適的狀態。

不過,這些事也能讓大家明白:如果要成為世俗意義上的「大師」,除了技術,還需要左右逢源的高情商和野心,還有給力的宣傳公司,並不都是個人能左右的。

技術和情感哪個重要?

這是經常被大家討論的問題。就好比評價一個演員是方法派或者自帶靈氣一般。

沈文裕也總是被評論為「技術大於情感」。39.9秒彈完《野蜂飛舞》,快到人眼只能捕捉到手的殘影;某次比賽完被評委給出一句Stupid,被指過於追求速度而冒犯了本該具有的美感…

可是,如果聽了沈文裕的所有作品,才會發現並非如此。

關於沈文裕的故事,雖然真實性可考,但不可否定的是,他真的是非常非常熱愛鋼琴。

人們常說,愛一個人,從眼神就能看出來。而是否愛鋼琴愛音樂,也能從眼神中讀出。沈文裕每每談起鋼琴的時候,我們明顯能看到眼神裡的那些光亮和純真。

▲沈文裕演奏李斯特《鍾》

正因為熱愛,他從不用父母逼著練琴;正因為熱愛,他願意不斷挑戰自我挑戰最難的曲子;正因為熱愛,他不厭其煩地錄了3000首曲子;正因為熱愛,他依然走在彈奏鋼琴的路上。


活在世界上,能享受鋼琴帶給自己的快樂,這才是最重要的吧?

風靡全球的音樂入門經典

更多美好製造優選好物

相關焦點

  • 他被歐洲樂壇稱為中國鋼琴三劍客之一 他也是重慶人
    沈文裕  歐洲樂壇稱他為中國鋼琴三劍客之一  周立波說他技術比郎朗比李雲迪還好  4月25日,《中國夢想秀》推出新人物,沈文裕再次以鋼琴家的身份捲入公共話題———「天才」、「迷失」、「成功」、「落魄」這些對立詞語被許多媒體同時拿來形容沈文裕,原因是,被歐洲樂壇列為中國鋼琴三劍客之一的沈文裕,並沒有被大眾知曉。
  • 李雲迪和郎朗這十年,冰與火的碰撞!
    說起郎朗和李雲迪大家都不陌生,他們都是國際舞臺上很優秀的青年鋼琴家。
  • 郎朗:追趕李雲迪的日子
    特殊的年代裡,郎國任沒能實現這個願望,於是他把希望全部嫁接在了郎朗身上。還不到兩歲的時候,郎朗就得到了一架立式鋼琴。他看著《貓和老鼠》,就能在鋼琴上彈出大致的旋律。郎國任驚訝兒子的天賦,想讓他趁早學琴。< 郎朗和小時候的鋼琴 >四歲那年,郎國任為他找了朱雅芬做啟蒙老師。
  • 郎朗和李雲迪,一樣的天才不一樣的命運?
    這兩位青年鋼琴演奏家幾乎同時登上國際樂壇,一樣為中國爭得了榮譽,朗朗似乎更幸運,已經在標誌著紐約音樂界最高門檻的卡耐基音樂廳舉行了獨奏音樂會。媒體也曾採訪過他們對彼此的看法,「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雖然都是鋼琴領域,但兩人的風格、路線都不同,因此對比很難有定論。
  • 李雲迪和郎朗,一樣的天才不一樣的結局
    同年出生的李雲迪和朗朗成名後經常被媒體大眾拿來比較。李雲迪是詩人,朗朗是活力超常的鋼琴演奏家,西方音樂評論家對他們的評論網上多得數不盡。李雲迪和朗朗就像冰與火一樣關於郎朗和李雲迪的比較事實上,不管李雲迪和郎朗兩位當事人如何不在意觀眾的這種比較,但兩位國際級的青年鋼琴大師不可避免地要暗中發力,郎朗曾在多個場合彈奏過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只要一出手,即使老柴、孟德爾頌和蕭邦也要望「曲」興嘆了。
  • 李雲迪與郎朗:一樣的天才不同的結局
    2010年是蕭邦誕辰200周年,蕭邦的祖國波蘭決定,把最高藝術獎授予一位中國鋼琴天才,他就是以善彈蕭邦聞名全球、被稱為「浪漫派鋼琴大師接班人」的李雲迪。提到李雲迪,我們很自然地會聯想起另一位同樣被西方推崇的東方鋼琴天才少年郎朗。同樣都是中國人,都是1982年出生,都在國際鋼琴大賽上摘得過桂冠,都與唱片業巨頭德意志唱片公司(DG)籤約。
  • 李雲迪與郎朗,一樣的天才不一樣的結局?
    這兩位青年鋼琴演奏家幾乎同時登上國際樂壇,一樣為中國爭得了榮譽,朗朗似乎更幸運,已經在標誌著紐約音樂界最高門檻的卡耐基音樂廳舉行了獨奏音樂會。媒體也曾採訪過他們對彼此的看法,「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雖然都是鋼琴領域,但兩人的風格、路線都不同,因此對比不會有定論。
  • 郎朗、李雲迪、王羽佳練琴時間表曝光!看看大師是怎麼練琴的?
    郎朗、李雲迪還有王羽佳被稱為是中國鋼琴「三劍客」,他們一路走來的艱辛是很多人不敢想像的,今天給大家帶來了郎朗、李雲迪以及王羽佳三人小時候的練琴時間表 一直到去柯蒂斯音樂學院求學時,郎朗的練琴時間也依然長得嚇人,經常超過凌晨12點。相信大家一定見過這張郎朗在準備琉森音樂節的琴房預約卡,我們可以看到,從中午12點到晚上9點,郎朗都在琴房練琴。
  • 郎朗、李雲迪、王羽佳練琴時間表曝光!看看大師究竟是怎麼練琴的?
    、李雲迪還有王羽佳被稱為是中國鋼琴「三劍客」,他們一路走來的艱辛是很多人不敢想像的,今天給大家帶來了郎朗、李雲迪以及王羽佳三人小時候的練琴時間表,讓我們來看一看大師在小的時候都是怎麼練琴的吧!郎朗一直到去柯蒂斯音樂學院求學時,郎朗的練琴時間也依然長得嚇人,經常超過凌晨12點。相信大家一定見過這張郎朗在準備琉森音樂節的琴房預約卡,我們可以看到,從中午12點到晚上9點,郎朗都在琴房練琴。
  • 郎朗、李雲迪、王羽佳小時候練琴時間表:郎朗瘋狂,李雲迪民主,王羽佳熱愛
    有人可能會說郎朗2020年的綜藝安排得這麼滿,肯定沒有時間練琴了。但其實郎朗在參加《青春環遊記2》,與周深在車上聊天時就透露了自己的擔憂:「總是感覺怕自己回不了音樂廳」。正是因為內心對鋼琴事業的看重、和對回音樂廳的渴望,郎朗在參加各檔綜藝的時候,都會保證當地有鋼琴,這樣不論他錄製到多晚,都能每天安排時間練琴。
  • 中國最具影響力九大鋼琴家,郎朗李雲迪齊上榜!
    中國最具影響力九大鋼琴家,郎朗李雲迪齊上榜!中國當代有著許多著名的音樂家,不僅我們熟知的郎朗,李雲迪,還有許多冉冉升起的新星以及老一輩的鋼琴家,下面你盤點中國著名鋼琴家。孫穎迪原色李斯特孫穎迪,1980年生於中國上海。
  • 和李雲迪一樣,郎朗如今也出現在各大綜藝中,都準備毀了自己?
    我這朋友自小練琴,我們滿院子瘋跑的時候,他在練琴;我們睡懶覺的時候,他在練琴;我們去遊樂園的時候,他在北京鋼琴考級。父母也許不會因為成績不好罵他,卻一定會因為不認真練琴而罵他。他的童年被練琴填滿,家裡掛滿了郎朗、李雲迪的海報,媽媽會把郎朗父親的教育理念抄下來,以為那就是負責。後來因為天資實在算不上聰穎,老師建議把鋼琴當做特長發展,主攻文化課。
  • 郎朗妻子很美?那是你們沒見過李雲迪女徒弟,狂甩郎朗妻子幾條街
    說起鋼琴家大家一定想到的是穿著西服、打扮得優雅的樣子,但有一位鋼琴家就打破了我們對鋼琴王子的各種幻想,雖然他彈起鋼琴來一直非常專業,可是在生活中卻非常的搞笑。他在綜藝節目裡雖然不會抖包袱,但卻總能用自己的方式逗樂大家,這個人大家估計想到是誰了吧?
  • 被迫營業李雲迪!女團舞能跟他battle的只有郎朗了
    李雲迪大概沒想到自己有一天因為女團舞上了熱搜吧!《創造營2020》成團夜,節目組也是下狠手,直接把鮮少參加綜藝的李雲迪喊來了!你們以為的李雲迪只能用手指舞蹈?天真!李雲迪的女團舞跟他的鋼琴一樣精彩啊!首先讓李雲迪來了一段鋼琴獨奏,炸場子!李雲迪彈琴的樣子,瀟灑自如,隨性自由,整個舞臺就突然逼格起來了的即視感!李雲迪相比於那種大禮堂莊嚴的打扮,沒想到綜藝上的李雲迪,莫名的和諧!舞臺非常好看,有點像那種高級的頒獎典禮的嘉賓表演環節。但,以上還沒有結束!完成鋼琴曲之後的李雲迪才正式開啟了反轉:C位女團舞!
  • 郎朗的老婆最美?那是你沒見過李雲迪的女徒弟,那才是真正的高級
    說起國內最著名的鋼琴家想必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郎朗,他這段時間的曝光度很高,尤其是和吉娜結婚之後,他們的結合可謂是郎才女貌,話題更是不斷。而且他們還參加了很多綜藝節目,讓不少人對天才鋼琴家有了很多的了解,郎朗的妻子吉娜更是話題度很高,漂亮的臉蛋加上完美的身材收穫了很多粉絲的喜愛,尤其是她高級的外表下說著東北話的時候,非常的搞笑。但是之前網上流傳出了一則消息,那就是跟吉娜相比,同樣作為鋼琴家的李雲迪的女徒弟,就讓人非常驚豔。
  • 郎朗不幫老婆拿行李,李雲迪買價值九位數保險
    印象中,李雲迪是演奏廳那個風度翩翩的鋼琴王子,優雅從容,技巧無懈可擊,溫文爾雅的他看起來書卷氣十足。李雲迪和孟美岐分別坐在第一排的最左邊和最右邊。兩個不同圈子的人平時沒有交集,估計也不太熟,沒有太多共同話題,原本這麼坐著也沒有覺得尷尬。
  • 比起劉亦菲倒追郎朗,我更好奇李雲迪和王力宏之間的故事←_←
    除了長得美,據說和郎朗一樣精通鋼琴演奏,而且還擅長多國語言天仙哪受得了這委屈啊,接受採訪時斬釘截鐵地表示不知道郎朗是誰,而且在她看來,彈鋼琴和彈棉花沒啥區別,可以說是歪瑞剛了據說在這個表演之前,李雲迪從來都不彈電子琴和電鋼琴,彈琴都是用施坦威的(據說想學琴就別買電子琴,有課代表解答一下嗎?
  • 鋼琴三劍客「郎李王」是怎麼一戰成名的?
    郎朗、李雲迪、王羽佳,這三位華人都因為鋼琴而在國內外名聲大噪,不僅如此,他們與鋼琴的故事還是許多琴童的「模範教科書」,那這三位鋼琴演奏家是如何一戰成名,走進大眾視野的呢? 郎朗成名主要是因為這三個事件: 我們都知道郎朗之前在柯蒂斯音樂學院留學,當時他的老師加裡·格雷夫曼對他也是寵愛有加。1998年10月,受老師的推薦,郎朗和巴爾的摩交響樂團在美國合作演出。也正是這次演出為朗朗初步打開了進入美國古典音樂圈的大門。
  • 郎朗、李雲迪、王羽佳為什麼都是80後?
    今天我們那麼多人學鋼琴,論緣起,其實離不開40多年前第一股鋼琴風潮。 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主任吳迎教授曾說,郎朗(1982年生)、李雲迪(1982年生)、王羽佳(1987年生)、陳薩(1979年生)、等一批在國際鋼琴舞臺大放異彩鋼琴家,幾乎都是上世紀
  • 郎朗和李雲迪,誰才是中國最強古典鋼琴家?
    一位美國樂評人比較郎朗和李雲迪:「郎朗喜歡用生猛的力量重擊鍵盤,以表現華麗濃烈的情感。」李雲迪則是「一位清澈明淨的詮釋者,有著詩人般的敏感與細膩。」究竟誰的水平更高?這個話題直到今天依舊被許多人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