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是堅定的唯物主義價值觀,但還是有一些人固執相信著傳說的存在,這些傳說總是超越了幾千年的距離,最終來到了我們的身邊,讓現代的人也能夠從中汲取到信仰的力量。
馬東營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一個名為《葉公好龍》的故事,這個故事所講述的是一個名叫葉公的男子,非常的喜歡龍,甚至是痴迷於龍的痕跡,但是後來有一次龍聽說有一個凡人非常的喜歡自己,所以就大發慈悲,讓這個男子見證了自己一面,沒想到本以為這個男子會非常的激動開心,他卻被嚇得屁滾尿流……
不過,馬東營聽說這個故事的時候,沒有糾結於葉公這個人表面喜歡龍、實則無比虛偽的這一面,他只是關注了龍在男子面前顯靈的事情,並且不由得產生了這樣一個疑問:龍究竟是傳說中才存在的,還是在現實生活中同樣也存在的?他把這個問題告訴了自己的父母,而父母告訴他龍是存在的。父母的話,深深的影響了馬東營幼小的心靈,也給他心裡注射了一支強心劑。
此後,馬東營就在父母的教導下,學習關於龍的很多知識和文化,他從小家裡就有一面龍圖騰,他經常翻閱古籍經典,去尋找那些龍曾經存在過的蛛絲馬跡,並且想要說服別人,跟他一樣去相信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龍存在,他嚮往並無限的想要追尋這種具有神秘力量的龍,後來他成年了,普通的成年人到了這個年紀,似乎都會明白自己之前的幼稚,並且再也不會去相信那些傳說的存在,認為自己之前的種種想法都是非常迷信的,而馬東營則不然,他當時執著的想要證明龍的存在,這種想法從來沒有一絲一毫的改變過、動搖過,甚至支撐著他,告別了自己的父母,執著的邁向了荒野老林,走入深山去尋找真正的龍。
漢代王充在《論衡龍虛篇》中寫過,龍是居住在深山大澤之中,而馬東營也對此深信不疑,所以在這深山裡面尋找了好幾年,一直沒有找到龍的他,一度心灰意冷,後來又想,是不是自己沒有表現出誠心誠意的一面,所以龍不願意見他?都說心誠則靈,馬東營認為只要讓龍看到自己的虔誠,就可以得到龍的顯靈了。
為此,他決定到青雲觀出家,當起了一個道士,同時他在當道士的時候,並沒有放棄尋找自己心心念念嚮往著的龍,為了讓龍看到他的虔誠,他自己在道觀內部的石壁上進行作畫,畫出了很多栩栩如生、千姿百態的龍,這些龍明明只存在於石壁之間,卻讓人覺得異常的精美壯大,仿佛是看到了真龍降臨的神跡一般,他最為著名的兩幅圖叫做《千龍圖》和《百龍圖》,兩面牆壁上幾千條龍的存在,浩浩蕩蕩,讓看到這幅圖的人都嘆為觀止。
不過,馬東營並沒有因為執著追尋龍的存在,忘記自己真正的生活,他每天都練武、研習道教文化、喝酒,還收了兩個徒弟,日子過得雖然清貧樸素,但還是略有幾分瀟灑,這也讓人覺得,有時候活得跟別人不一樣根本不可怕,只要能夠執著活出自己的精彩,豈不是就很好了?
馬東營的一生並不可悲,想必在他心裡,他早已明了於自己的選擇,他知道,既然無論怎麼過都會後悔,索性不要後悔了,否則年老時對自己這半生的追憶,可能就只是一種自我愧疚的補償。
其實,無論是信仰還是傳說,它們都能夠帶給大家巨大的力量,人生在世,總是會失敗,總是發現自己的生活陷入異樣的焦慮,有時候想自我安慰,想著沒什麼好焦慮的,有時候卻遍體生寒,而這個時候,用這些傳說就可以輕而易舉的安慰到自己;不過,信仰本來也是一種雙刃劍,有時候在這種信仰的迷途之中,會不免的迷失了自我,並且上下求索而苦苦不得,最終無法實現自我的價值。而馬東營既用傳說實現了自己的精神追求,同時又實現了自我價值,可謂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