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個風口已投,三個月後見」的懸念終於浮出水面,36氪獨家報導了朱嘯虎和王剛合投的新項目——滴滴上的便利店「魔急便 Mobile Go 」。
而事實上,對於「車店模式」最初的探索,來自一家深圳公司「GOGO+」。
創立於2016年5月,關於「計程車賣零食」的生意,「GOGO+」已經運營了一年多的時間。
這期間,「GOGO+」的移動便利店已經產生了數十萬人次的購買,部分司機單月最高銷售額達到數萬元。
1、
「一開始,我們是飽受非議的。」GOGO+創始人阿甘告訴36氪。
車內空間被擠壓,乘坐體驗變差?在車上吃零食,衛生狀況堪憂?在車後放置貨架,存在安全隱患?
經過了多次的版本迭代,阿甘認為市場環境開始有了變化,消費者了一個漸漸接受的過程,司機有了增加收入的途徑,和計程車公司、網約車平臺、車企建立了更多的合作。
他透露,GOGO+正在研發「車店模式」——對車輛進行「嵌入式的改造」,其中貨架和倉儲是改造的關鍵點,讓「車」和「店」融為一體。
Moving Mini Mall,在移動版的迷你商店中,可放置40多個SKU——既有標配產品,比如充電寶、零食、飲料、雨傘等;也有暈車貼、創口貼等應急產品。此外,作為新品發布的渠道,體驗性的新產品也會作為SKU的補充。
車內放置這些SKU的空間,一是貨架,二是倉儲(車載冰箱)。因此在車輛改造過程中,貨架和倉儲是改造的關鍵,既要考慮到裝載容量,也要考慮到安全性設計。
GOGO+創始人表示,未來的車店就是移動的房子
2、
「這是一個新場景,是在原有生態鏈之上的疊加。」GOGO+創始人阿甘告訴36氪
一方面,商品所見即所得,比起線上流量,物理觸達方式獲客成本更低。
另一方面,車內是一個封閉空間,消費時長+商品屬性,決定了消費者購買的轉化率。GOGO+做的事情,就是在封閉空間中進行精準的商品匹配,產品和運營,決定了公司的持續發展。
一個封閉的、移動的消費空間+全國每天2億的乘車人群,會形成一個多大的增量市場?這是一個零售的生意,還是一個流量的生意?
36氪分析,如果是一個零售的生意,車載場景下能夠放置的SKU有限(40+SKU),且線下大部分銷售利潤是分給司機的(85%-90%);按照10%-15%的分成比例來計算,一臺車平均淨利潤1000元。公司收入和車店的擴張速度正相關,比如上線3000臺車,預期線下售賣產生的收入在300萬左右。
不過在OMO時代——通過行動支付等技術記錄消費者數據,提高整體的零售效率,線上線下無邊界融合——GOGO+預期能夠在線上持續產生更為可觀的銷售額。但問題在於,如何讓乘客在下車之後,在線上產生二次、三次購買?
如果這是一個流量的生意,邏輯和「無人貨架」類似——比如新品分發渠道、導流渠道、廣告載體等等。用於支撐無人貨架高估值的想像空間,在車載貨架上同樣適用。無進場費、司機補貨的便利性、無盜損,在這些方面來看,車店模式似乎更勝一籌。
3、
新場景,加上「迅速爆發」的可能性,也許就是車店模式的巧妙之處。
GOGO+的先發優勢在於,已經完成了標準的作業流程、供應鏈體系搭建、司機的培訓和運營體系、補貨點的鋪設、和計程車公司及網約車平臺的籤約——初步具備了快速複製的基礎。深圳之外,在太原、南京等地有試點嘗試。
而「魔急便 Mobile Go 」在進場之時,就帶有滴滴的影子。對應滴滴今年公開的2100萬車主數據,成為「魔急便 Mobile Go 」快速起步的車輛資源。
在國外也有類似的標的,美國創業公司Cargo和Uber、Lyft 合作,在專車上賣零食,以此挽回司機的流失。Cargo已完成175萬美元種子輪融資。
無論是GOGO+還是Mobile Go,都處在鋪設車輛,打磨產品和運營的階段。當GOGO+遇上攜滴滴資源入場的Mobile Go,這個市場是否能快速爆發?零食貨架+網約車/計程車,風口和風口的疊加,是否會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也許不久之後,一輛計程車/專車開到你的面前,司機會微笑著回頭問你:需不需要來點兒零食?
參考閱讀:
36氪獨家 | 朱嘯虎、王剛合投項目曝光,「共享出行+無人貨架 」走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