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吉他用六線譜,雖然方便。但卻無益於理解音樂。其實,五線譜是目前功能最為完善的記譜法,沒有之一。
許多人可能視五線譜為畏途,看到譜上密密麻麻的「豆芽」,就有密集恐懼症發作。卻不知其實
五線譜是一種最為直觀的音高記譜法,只要掌握其記譜原理,識讀起來,非常方便。在國內,很多人早期受到的音樂教育,多是以數字簡譜為主,習慣於以唱名及簡譜的數字音符來區分音高。一到五線譜,總習慣於將五線譜音符去對應簡譜的數字音符。即如很多國人閱讀外語文章,總習慣於先行在頭腦中轉譯為中文。如此,即大大影響了閱讀的速度,且往往因為對一些詞句用法的生疏而導致種種理解上的錯誤。
五線譜,首先是固定音高的記譜法。故表達特定音高的音符,總會在固定的記譜位置上。同理,這個記譜位置的音符,也總會對應樂器上的固定發音位置。所以,對於器樂識譜而言,採用表達樂音固定音高的音名來識讀,是更為便捷的方法。只有在採用首調唱名法的視唱時,才會涉及到音名與唱名之間的轉換。但這一步,可以放在之後來慢慢習慣。相信很多人能夠看懂各種數據圖表,比如柱形圖、點陣坐標圖等。其實,
五線譜即是一套記錄樂音音高的坐標圖表——縱軸方向,表達的是音的高低;橫軸方向,則可理解為是表達音響的時間順序。如此,五線譜的線、間,即是縱軸上的刻度;譜號,則標註了音高判斷的「原點」。
五線譜的「五線」,即五條平行的水平直線,是記錄音高的坐標參照。是五線譜的記譜基礎。音符只有標註在五線的相應位置上,才有表達音高的意義。如果脫離這些線條,「豆芽」們就不再具有音高上的表達意義了。
五線譜的「五線」,由下向上數,分別為一線、二線、三線、四線和五線;五條線之間,稱為「間」,也是由下向上,分別稱作「一間」、「二間」、「三間」和「四間」。五線譜的線與間,都是音符的記譜位置,位置越向高處,則該位置音符所表達的樂音音高越高,反之則越低。「五(條)線」、「四(個)間」,加上一線下方的「下加一間」,與五線上方的「上加一間」,總共可以記錄十一個表達不同音高的音符。
當五線譜需要記錄超過這一個音符的音高範圍的樂音時,我們可以使用「加線」和「加間」——即在五線的上方或下方,添加臨時的短橫線。這種臨時的加線,長度一般略大於音符的寬度即可。需要則加,不需要則省。
加線與加間的標註方法:五線譜的加線與加間,作為五線的臨時擴展,即如坐標軸在縱軸兩端的延伸。
五線的譜號,即是標註五線譜記譜音高的標準音位置的記號。如同一個坐標的原點。有了這個原點,各坐標位置才能得到具體的數值。五線譜只有依靠譜號,才能知道各記譜位置所表達的確切音高。五線譜的譜號共有三種——高音譜號、中音譜號和低音譜號。
在具體解釋譜號的標記原理之前,對於初學者,有必要先解釋清楚有關「音名分組」的相關概念。所有八度關係的樂音,即兩音頻比值為2^n,即是音高不同,但性質相同的樂音,共享同一個音名,稱為「同音」。所以,七個音名即能代表整個樂音體系中的全部樂音。但在某些需要具體表達其音高的環境中,有必要將這些同音的音高區分開來。於是,就有了「音名分組」這一方法。
以一個八度區間內的七個音作為一組,配給相同的組別序號。如此即可清楚表達各不同音高區域內的每一個樂音。
音名分組:鋼琴鍵盤示例各個白鍵上的音名分組狀況:從左向右,依次由低音向高音排列。低音區為「大字組」各組。以大寫音名+組別,表示各組音高區分,組別數字越大,則音高越底。比大字組音高要高的,則是「小字組」各組,分布於中音區與高音區。組別數字越大,則表示音高越高。故音名分組的各組在音高關係的表述如下:小字組(低於)小字1組(低於)小字2組(低於)小字3組(低於)小字4組音名分組之後,各組別音名所表達樂音音高,即可與五線譜音符的記譜音高精確對應起來,同時,也能與樂器上的音位準確對應。
高音譜號,表達為高音區的記譜範圍。亦稱為「G譜號」。一方面,其譜號圖形,系由花寫的拉丁字母G變化而來。另一方面,也表達了記譜標準音g1(即小字一組的g音)的音符記譜位置。使用高音譜號的譜表,稱為「高音譜表」,也稱「G譜表」。標準參照為g1的記譜位置,即螺旋圓心圈定的二線。高音譜表常用於高音樂器以及聲樂記譜。
中音譜號,表達為中音區的記譜範圍,亦稱為「C譜號」,即是表示以C音(小字一組的c1)記譜位置作為記譜原點的譜號。使用中音譜號的譜表有兩種,一種如圖所示,標準參照位置在三線,以上下兩個反C形交接之處來指示。稱為「中音譜表」。另一種,則將譜號上移,使反C接點的尖頭處於四線位置,表示該處為c1音的記譜位置,稱為「次中音譜表」。次中音譜表可記錄比中音譜表略低的音區。中音譜表與次中音譜表,也統稱為「C譜表」。C譜表常用於中音樂器的記譜。
低音譜號,表達為低音區的記譜範圍,亦稱「F譜號」,表示為小字組f音作為記譜標準位置參照。使用低音譜號的譜表,稱為「低音譜表」,也稱「F譜表」。是以小字組f音的記譜位置作為標準參照。即譜號兩點加持下的四線。低音譜表常用作低音樂器的記譜。
譜表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比如像鋼琴、豎琴這樣的音域極廣的樂器,單一譜表無法滿足其記譜需要,故通常混合採用高音譜表與低音譜表。稱為「大譜表」。還有如多種樂器協奏的套譜、總譜,則採用「連譜表」,即將各樂器所用譜表混合排列。
事實上,吉他屬於移調樂器——即樂器
所發出的樂音實際音高,要比記譜音高低一個八度。也就是說,目前按照五線譜記譜所對應的音位,其發出的音高是低八度的。比如說五弦三品的C音,在五線譜記譜位置上,表達的是小字1組的c1,但其演奏出的實際音高,卻是小字組的c音。這一原因在於——基于吉他發聲的特點,若按其實際音高記譜,無論用哪一種譜表,都有所不便。早期吉他用五線譜,採用向下移動八度記號標識於譜號之下,表示為所有記譜音高降低八度彈奏:
因吉他記譜一貫如此,形成默認的習慣,故
後來就省略了這個「八度移動」記號。其實,這對於現在的吉他彈奏,影響不大。但有許多初學者於最初調音之時,不明就裡。往往按記譜音高定音,導致琴弦過緊,甚或張斷。好在現在廣泛使用電子調音器,按屏幕顯示校音。方便許多。高音譜表上,以二線作為小字1組g1音的記譜位置,則其他各位置所表達的音高可依次按此推導。向上,從二間始為a1、三線為b1、三間為c2(升至小字二組)、四線為d2、四間為e2、五線為f2……向下。一間為f1、一線為e1,下加一間為d1,下加一線為c1(中央C)。c1向下,即降入小字組,自小字組b音,復順次下數;
這些音名所對應的音高記譜位置,是恆定的,只要是高音譜表,永不變易。一旦記熟,即無需逐個去數。脫離開坐標系統(五線譜譜表)的音符,本身並無音高的表達意義。故音符本身並不與樂音的音高相對應。五線譜的音符符號,由「符頭」、「符幹」和「符尾」三部分組成。
單獨的五線譜音符,雖不能表達樂音的音高,但可以清楚地表達樂音的音長——時值。即通過符頭、符尾的不同形態,來表達樂音音長的關係。這裡所說的「時值」,並非具體的「時間」,而是時間的長度關係。這種時長關係,通常按照2倍數的關係來遞增或遞減。單獨的空心符頭(圖例中最左側的符號圖形),是時值最長的音符,稱為
「全分音符」;空心符頭增加一個符幹,則其時值為全分音符的一半(二分之一),故稱
「二分音符」;實心符頭,加符幹,時值為二分音符時值的一半(二分之一),全分音符時值的四分之一,故稱為
「四分音符」;當一條符尾時,其時值又是四分音符的一半(二分之一),相當於全分音符的八分之一,故稱為
「八分音符」;兩條符尾,其時值又是八分音符的一半,相當於全分音符的十六分之一,故稱為
「十六分音符」;如此,再分,還有三條符尾的
「三十二分音符」,乃至四條符尾的「六十四分音符」;分數越多,
符幹上增加符尾,時值又短,符尾數量越多,時值越短。時值越短。通常的曲調演奏速度下,六十四分音符的用時已經極短,很難再有時間更短的音響。
單獨的實心符頭(滿黑),不存在於實際記譜應用中,不具備時值意義。只有和符幹、符尾相組合,才具有表達時值的功能。當符幹向上時,符幹下端連接在符頭右側端點上,當朝下時,則上端連接在符頭左側端點上。符尾的朝向,一律飄向音符的右側,但在記譜中,前後兩或兩個以上的音符符尾可以相連,稱為「連符尾」。符尾相連的音符,則稱
「連音符」。連音符的總時值,即是所連各音符時值之和。比如兩個八分音符的連音符,其總時值等同於一個四分音符;四個相連的十六分音符,其總時值也等同一個四分音符。
由於音符時值的劃分,是以2倍關係分割的,所以在通常情況下,由短時值音符組成一個較長的時值時,其音符數量總是雙數。但有時,由於特殊的節奏需要,亦有採用奇數數量的短時值音符,構成一個整倍的長時值。常見的有「三連音」,「五連音」等。比如「三連音」,由三個八分音符構成一個四分音符時值。這時,八分音符的每個音符在實際演奏時,時間都略微縮短,但各個音符時長相同,只是整體用時,相當於一個四分音符時值。掌握了五線譜對於樂音音高與時值的表達方法,即相當於對五線譜的認識,知悉了十之七八。雖然,仍有許多細節等待掌握,但基本可以讀懂五線譜記譜的曲調了。
更多精彩請關注Eastman微信公眾號↓
EASTMAN官方微博↓
微信公眾號:EastmanGuitars
新浪微博:EastmanGuitars
QQ:3193700249
郵箱:eastmanguitar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