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尹正發文吐槽樓上住戶太吵,上了熱搜,我們先來看看尹正說了什麼。
從文中我們能感受到尹正的氣憤,但凡住樓房的人,或多或少都會被樓上的住戶影響過,前些年,住在我樓上的是租戶,貌似是個小兩口,不知道做什麼工作的,經常深夜吵架,不是一般的吵鬧,摔椅子,女的哭,男的叫,好幾次我都是從睡夢中驚醒的。
遇到這種事情,我的原則是不吵醒孩子,不嚇著孩子,我能忍就忍了,一旦上樓討要說法,若是遇到通情達理的還好說,可真通情達理估計也不會這麼做,若對方就是耍無賴,能把你氣死,你能拿他怎麼樣,報警、找物業,還是安裝個震樓器?僵化矛盾,把事情弄得越搞越遭,也不是沒有可能。
之前,剛住進來的時候,我家老大還小,只有幾個月大,樓上不分晝夜的裝修,電鑽的聲音想得人頭要裂開了,老公上門和鄰居商量,晚上能否不要裝修太晚,家裡有孩子,人家竟然說:「我在自己家裝修,管你怎麼事?「從此與樓上鄰居成了陌路,之後他們把房子租出去了,又找了個不靠譜的租戶。
成人尚且如此,家裡有小孩,就很難管了,因為孩子不像成年人有自控力,我家兩娃,前段時間因疫情嚴重,整天悶在家裡,經常會鬧小情緒,我總是想辦法第一時間安撫,生怕住在我們樓下的阿姨找上門來,怪不好意思的。
我想很多寶媽應該和我有同樣的心理,生怕孩子會吵到鄰居,萬一鄰居找上門來該怎麼辦呢?
01錯就是錯了,別拿「他還是個孩子」當藉口
作為家長,不管孩子是因為什麼原因吵到了鄰居,人家找上門來,我們都要真誠地和別人道歉,我們可以說明情況,請別人多包涵,請別人原諒,但沒有資格要求別人一定理解我們,更不要說「他還是個孩子」,這不是我們吵到別人的理由。
在我們眼中,他還是個孩子,但人家不會考慮他是不是孩子,人家考慮的是我們的行為給別人的生活造成的影響,我們要為孩子的行為負責,而不是因為他在我們眼中是個孩子,就可以去影響別人的生活,並用道德綁架別人不能和孩子一般見識。
我雖然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但我非常討厭用「他還是個孩子」當藉口,推卸責任,因為這體現的是家長的教養問題,家長都不會承擔責任,養出來的孩子能好到哪裡去呢?孩子犯錯,不要緊,最怕的是家長都不覺得自己錯了。
02和平處理,儘量不要激化矛盾
有了矛盾,大家好好溝通,和平處理,儘量不要激化矛盾,都是鄰居,抬頭不見低頭見,誰都覺得彆扭。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有事的時候,鄰居搭把手,能幫大忙,若是把鄰居都得罪光了,誰還願意幫你呢?
我看過這樣一個案例,樓下老兩口年紀大了,睡覺比較輕,很容易被吵醒,可樓上的住戶家有一個頑皮的小男孩,經常吵鬧,老兩口多次上門,樓上的住戶也覺得不好意思,多次教育孩子,可要讓男孩一點不吵鬧,幾乎是不可能的。
後來,老兩口上門和鄰居商量,想給鄰居家買塊降噪墊,樓上鄰居當然不肯讓老人花錢,主動買了降噪墊,在孩子經常玩耍的地方都鋪上了。因為這件事,鄰居不僅沒有激化矛盾,還增進了理解,增加了感情。
當然,不排除我們遇到的可能是不太友善的鄰居,但我認為不到萬不得已,採用暴力措施,或者安裝震樓器,都是不太明智的選擇。
03
我家兩男孩,在家有時也會吵鬧,若天氣好,我儘量讓他們出去玩,盡情地消耗他們的精力,這樣回家就沒那麼大精力折騰了。
住在我們樓下的是一對老夫婦,年齡大概50多歲,叔叔阿姨的脾氣都很好,我有時在樓下見到他們,經常會和他們聊天,表示歉意,說我家兩孩子太吵了,影響到了他們。
早些年,老人與兒子一家三口同住,老人的孫子比我家老大大半歲多,也非常調皮,所以,老人很理解我,對我說:「沒事,男孩哪裡會不吵啊,我孫子在這裡住的時候,也沒少吵街坊鄰居。」
老人的兒子不與她同住,生活上遇到點小困難,比如燃氣灶打不著火了,家裡突然沒有水了,或者手機不會用了等等,都會來我家,找我老公幫忙,我老公很耐心地幫助他們。去年阿姨因低血糖在超市摔倒,頭磕破了一個大口子,我和老公買了些營養品,上門去看望老人。
總之,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大家都互相理解,互相幫助,小的矛盾糾紛就很容易解決了。凡事不要太較真,試著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多點理解,就沒有那麼多恩恩怨怨了。